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红薯恩(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红薯恩(散文)


作者:何叶 榜眼,2405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4发表时间:2025-08-27 11:46:30

秋深了,土气渐寒。我走过市集,见一老农蹲踞道旁,面前堆着些红薯,紫皮上还沾了许多的湿泥,像是刚从地里掘出来的。这景象忽教我记起旧事,心下不免有些波动。
   红薯此物,向来算不得什么珍馐。富贵人家酒足饭饱后,或者要以之调换口味,用银叉子叉了,小口小口地抿,全当是养生之道。但在穷苦人家那里,却是活命的根本。我少时家贫,常以红薯充饥,深知其味。如今日子好些,反倒少见了,今日邂逅,竟有些他乡遇故知的感触。
   我的童年是在东北吉林一个乡间度过的。那时节,家家户户都种红薯,仿佛谁家没有一两亩红薯地,便算不上正经庄稼人似的。我家那年也有一块田地,除了种一些玉米高粱青菜外,每年必会种一整块地的红薯。春雨过后,大人们便忙着插秧,小孩子们跟在后面,将那些纤弱的苗子一根根插入土中。红薯苗甚是卑贱,不择地而生,纵然是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生出些块茎来。这大约也是穷人们偏爱它的缘故罢。
   到了秋天,红薯熟了。一锄头下去,便见紫红色的块茎从土里滚出来,带着泥土的腥气。小孩子们最高兴的便是此刻,在新翻的泥土里跑来跑去,争抢那些奇形怪状的红薯,说是要带回家给母亲看。大人们也不阻拦,由着他们闹去,脸上却浮着难得的笑意。一年的收成,关系着一家的温饱,谁能不高兴呢?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个饥荒的年头。
   具体是哪一年,已经记不真切了。只记得那年大旱,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里人先是吃完了存粮,继而吃完了种子,最后连树皮草根都成了充饥之物。大人们的脸上整日笼罩着愁云,小孩子们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泼,不再来回跑来跑去,静静地坐在空荡荡的院子里。
   我那时尚小,不知饥荒为何物,只觉得每天我家饭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少,每天都是清汤寡水的,以前总是有红薯的桌上,也就只有那么几块,最后一块也不见了,几碗稀粥摆在桌上,就着咸菜,总有一种吃不饱肚子的感觉。某日午后,我正蹲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忽听见门外有脚步声。抬头一看,是邻家的王爷爷走了进来,只见他手里提着个小布袋,脸上堆着笑。
   “大妹子,这是俺家剩下的一点红薯,给孩子尝尝罢。”王大爷说着,将布袋递了过来。
   母亲连连摆手:“这怎么行!您家也不宽裕……”
   “收下罢,收下罢。”王大爷硬将布袋塞进母亲手里,“孩子们正在长身体,你们大人总要干重活,总是喝粥怎么能行呢?俺家就我们老两口,怎么也好对付。”
   母亲推辞不过,只得收下。我看见她的眼圈有些发红,却强忍着没有让泪落下来。王大爷笑了笑,转身走了。他那佝偻的背影,我至今记得分明。
   那袋红薯总共有六十九个,母亲说如果省着点吃,足够吃一段日子了。那天母亲煮了玉米糊,又蒸了两块红薯,分给了我们一家人吃。那可是我吃过最甜的红薯,甜到心坎里。后来才知道,王大爷家也并不比我们好多少,那袋红薯,怕是他们老两口最后的口粮了。
   饥荒过后,母亲常念叨王老汉的恩情,说是若非那袋红薯,我们家里怕是熬不过那个冬天了,所以每年红薯收获时,母亲总会拣一些最大最好的给王大爷送去。王大爷起初不肯收,后来拗不过母亲的坚持,也就收下了。两家的情谊,便在这红薯的往来中愈加深厚。两年后的一天,王大娘出了车祸,肇事者逃逸。母亲闻讯后,赶去医院帮忙给凑了住院治疗费。王大娘住院期间,母亲留下来陪护,父亲则每天帮忙送饭帮忙寻找肇事者。最后在父亲的帮忙下,肇事者找到了顺利得到了赔偿。
   如今想来,王大爷送我家的那袋红薯,可不仅仅是一袋红薯,更是一份慈悲之心。在过去那个贫困年代,家家生活都不那么富裕,王大爷却能分出自己活命的口粮,救济我们一家,这是何等的胸怀!而母亲的知恩图报,也让这份善意得以延续,不曾断绝。
   红薯那年可谓是我家的生活主粮,它的吃法很多,我们一家多数是蒸着吃,一锅红薯一家人一人分两块。有时家里粮食够用的话,母亲也会给我们烤红薯吃。烤红薯直接把它们扔进灶膛,用余火煨熟了,掰开来香气扑鼻。王大爷就爱吃烤红薯,但老两口图省事很少烤,母亲每次给我们烤红薯都会把烤好的让我和哥给他送两块。母亲有时还会把红薯切成块,与米饭同煮成粥。再不然,会把红薯晒成红薯干,收进口袋里,留着冬天慢慢吃,这样储存能存许久,饿时嚼上一块,也能抵挡一阵。
   我离家多年,吃过不少山珍海味,却总觉得不如少时的烤红薯来得香甜。也许味觉是有记忆的,它记得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背后的那些人与事。
   去年回乡,见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红薯地少了,改种了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王大爷也已经去世,他的儿子举家迁往城里,再无音讯。东北几家的亲属也都搬去了哈市,只剩下老叔和老婶仍驻守在吉林三岔河的老屋,老屋的院子里的一块地,还种着红薯,说是留着我们回家时吃。
   每次回东北看见老婶种红薯,我都会蹲在她的身边,看她仔细地将红薯苗插入土中,细心地培土,浇水。突然间我就明白了一些事情。红薯之所以甜美,不仅因为它的糖分,更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对彼此的关怀。在艰苦的岁月里,它养活了无数人,也教会了人们感恩与分享。
   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存所需的太多的东西,而人类以慈悲之心相互帮衬,才让这些东西有了温度,有了意义。一棵红薯,从土里生长出来,经过无数人的手,最终成为滋养生命的食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礼赞。
   临行前,老婶给我装了一袋红薯,说是自家种的,比市集上的好吃。我接过沉甸甸的袋子,仿佛接过了整个故乡。
   回到城里,我将红薯分给我的邻舍,带一些送给我的同事。告诉他们这是我家乡的土特产。他们都很高兴,说是要带回家给孩子尝尝。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罢——将得到的善意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尝到生活的甜味。
   夜阑人静时,我时常会想起过去我家的贫困生活,想起王大爷来我家送的那袋救命的红薯。事后我们才知道,王大爷送了我们红薯,他和他老伴那些日子每天只吃一顿饭……
   红薯依旧,人情长存。这便是生活教给我的,最朴素的真理。
  

共 24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红薯为情感载体,娓娓道来一段跨越时空的温暖记忆。通过饥荒年代邻人相赠六十九块红薯的往事,展现了苦难中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慈悲与担当。作者以质朴文字勾勒出物质匮乏年代的生命韧性,那时红薯既是活命的口粮,更是善意流转的象征。还有文中两代人的守望相助,母亲知恩报德的坚持,以及如今将故乡红薯分赠邻里的举动,共同构建了中国乡土社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情感伦理。文章通过味觉的记忆褶皱,让甘甜的红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乡土与城市、馈赠与回报的精神纽带,最终在分享中完成感恩品格的当代传承。文末"红薯依旧,人情长存"的慨叹,揭示了物质之外更为永恒的精神价值,令人回味悠长。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7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7 11:46:4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7 11:47:24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