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三丈记【丁香】(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三丈记【丁香】(散文)


作者:柴门石道 白丁,7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发表时间:2025-08-27 17:53:24
摘要:作者笔下的三丈(姨夫、姑父)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

三丈是指我的一个姨丈(姨夫)、二个姑丈(姑父)。他们平凡的人生,都有不凡的光点。
  
   姨丈支求
   姨丈个子高挑、身材挺拔,五官端正,眉毛浓黑,举手投足颇有风范,是我家亲戚中,长得最有气度的人。
   姨丈早年入伍,退伍后在当地食品站工作。当年的食品站,是收购生猪、供应猪肉的地方。他是站里的领导,也拿刀子卖肉。姨丈斫肉,又快又稳,尤以斤两准著称,人家买一斤,一刀下去,不多半两。
   当年的猪肉是凭票供应,家里穷困,一年到头自然也难得吃肉。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去娘姨家,因为姨丈在食品站,去娘姨家有肉吃。过年过节时,娘姨会给我家送些猪肉,说是姨丈用省下来的肉票,买给我们的。有一年,姨丈送我一刀腌肉,吃起来觉得特别地香,至今仿佛香留嘴边。
   在当时,养猪是农村人一大收入,家家户户养猪。我家也常年养有一头,常在一百多斤时抬到食品站出售,因为家里等钱用。而按规定,毛猪须养到120斤才算合格。我家的猪未达标就能卖掉,是因姨丈利用手中的“职权”关照。父亲常以这事在村里炫耀,很有自豪感。
   上高中时,遇风霜雨雪天气我住在姨丈家,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逢农历三、八镇集市日,常见好多来自邻乡黄坦的人,来姨丈家里作客,偶尔也见黄坦人来找姨丈“讲案”,也就是调解纠纷。姨丈好酒好肉招待,让纠纷双方各坐一边,先是各自陈述事由,后是姨丈一二三提出调解方案。双方无不点头答应,姨丈不怒自威。
   后来,我知道姨丈早前在黄坦食品站工作多年,黄坦是山区乡,地广村多,更穷。姨丈走村串户,帮助乡亲们养猪、防疫、收购,黄坦一时成为养猪大乡。姨丈善喝酒,又乐于帮助百姓解决养猪困难、调解纠纷,一副侠义心肠,与全乡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情厚谊。
   临师专毕业时,我有志赴新疆支教,父亲不舍,遂找娘舅、姨丈商量。几天后,他们三人来到学校找老师李茂珍。李老师时任学生科科长,老家黄坦,姨丈是从黄坦朋友口中,得知李老师在师专工作的,为了我,姨丈斗胆找他。李老师后来告诉我,此前他与姨丈从未谋面过,见面后姨丈一报大名,他没有二话马上答应帮忙。李老师说,姨丈在黄坦名声大、口碑好,心里敬慕已久。
   姨丈退休不久,娘姨就去世了,这对姨丈的生活冲击很大。他戒了烟,偶尔喝点小酒,变得沉默寡言,只是年纪大了,形象更有气度。邻近前后有些百姓,遇到纠纷什么的,还是喜欢找他。
  
   大姑丈通斋
   大姑丈通斋家在括苍镇小海门村,离我老家象坎,有十多公里路。
   台州有个海门,就是现在的椒江,因为靠海,有商埠,自古为商贸重镇,是以前台州人眼里的小上海。而姑丈家的村,地处括苍山下、永安溪畔,叫小海门,是否相对椒江这个大海门而言,小时不得而知。只是小海门这一带的口音,异于临海其它地方,与椒江话很为接近,比如“我”,在小海门一带,是说成“眼”的。
   后来我想,古代人流货物靠水运为主,应是永安溪边的小海门,是重要的中转船埠所在,且与出海口的大海门往来密切,所以得以此名。
   这一想法,在我小时的所见中得到印证。那时候,小海门有长篷船云集,许多木材、粮食、中草药,或食盐、海货等,是通过小海门中转,运往各地的。有一年,我就是乘坐运腌猪肉的长篷船到临海(台州府)。
   小海门村比我老家要富裕一些,但大姑丈通斋一家,是当年全村最穷的人了。正月去小海门拜岁,见大姑丈一家五六口人,住在一转角又矮又黑的破落房子里,就一个房间,做饭的地方也尽显局促。所以,在大姑丈家吃好饭,都要住在与他同村的小老姨婆,也就是我奶奶的二妹家。
   听父母说,大姑之所以嫁到小海门,是与小老姨婆有关。小老姨婆看同村的通斋家里虽穷,但人长得帅、人品不错,又是从部队退伍的,就做成了这个媒。
   小老姨婆眼光不错。后来,成为我姑丈的通斋当上了小海门村的书记。
   在我的印象中,姑丈与我们村的舜统书记一样,一心扑在村里的事务上,只是姑丈在部队学习了文化,文质彬彬,谦谦有礼,不比舜统粗鲁。当年,农村大讲农业学大寨,姑丈带领村民平整农田、筑坝治水、溪滩造地。有一年正月,我前来拜岁,姑丈带领村民前往村前一个叫前门溪的地方造地,把我与表弟达勤也带上,参加了一天的劳动。这一天,我与达勤同伴“猪头爿”吵架,被他打了一顿。
   有一年,听父亲说,姑丈上北京了,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还与他们合了影。
   这一消息,后来我从姑丈口里得到证实。姑丈说,他去北京参加的,是劳动模范表彰会。表弟达勤说,姑丈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
   北京回来不久,姑丈被选拔为当时爱国乡的党委副书记,成为我家亲人中最大的官。
   同村的小老姨公,更说姑丈好。小老姨公虽身背佝偻,但见多识广、乐观健谈,我从小就觉得他是不凡之人。后来得知,他老人家成分地主,还在外省旧政府里做过大法官。但小老姨公没有受过多的批斗、抄家之苦,这全靠姑丈关照。这年暑假,我来小海门看望姑丈,与他聊起小老姨公的事。姑丈说,主要是小老姨公没做过什么坏事。
   当年,小海门北边山脚有一家五金厂,这是姑丈一手创办的。据说,当时,这小厂曾被人诟病为“资本主义尾巴”,姑丈当年吃了不少苦,因此被革职回村。
   后来,五金厂消失了,姑丈也在七八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曾经在五金厂上班的表弟达勤,从做小工人开始,成为名闻台州的模具大师,后来自己开办塑料厂,再后来转型生产休闲用品,成为临海同行里的龙头企业之一;表妹美清,与老公一起办起木工机械厂,也是当地规模企业之一。
  
   二姑丈尧荣
   尧荣是我的二姑丈,但从小至今,我都叫他叔叔。
   这里边,有故事。
   老姑婆与丈公成亲后,多年无后。贤淑的老姑婆忍辱负重,想了许多办法没有结果。为了延续香火、保全家庭,老姑婆先是假装十月怀胎,然后花4块银元,买来一个男孩。后来,这男孩寄养我家,吃奶奶奶水长大,而与男孩同龄的二姑,则被送给别人抱养。后来,二姑金菊与这个男孩结婚成亲,男孩成了我的二姑丈。
   这个男孩叫王时忠,在我家则按父亲辈份,起名尧荣。从小开始,我及弟妹、堂兄妹们都叫他叔叔。
   小时候,喜欢去仙居县下各镇西郊村,除了这里有老姑婆的慈爱,还有二姑金菊、尧荣叔叔的热情、关爱。
   尧荣叔叔个子高大,身强力壮,能挑300多斤重的柴,还有打岩凿石的手艺。当年,村边建造括苍水库,尧荣叔叔起早摸黑,天天披着一身石粉归来,二姑说,他是在麻姑山底开凿穿山水渠。这些年,我们家分山砍柴、农忙收种,常请他过来帮忙。
   从小开始,在我心目中,尧荣叔叔是大力士,也是坚强的象征。
   四五岁时一天,我在西郊做客,遇老姑婆家被抄。老姑婆眼含泪水,口念阿弥佗佛,二姑哭天抢地,尧荣叔叔则看着一群凶神恶煞的人,怒目而视,默默无语,但由内而外,透露出不屈而坚强的力量。
   小学二三年级时,广播上天天叫“深挖洞、广积粮”,尧荣叔叔被人抽到临海挖防空洞。我第一次来临海玩,在同伴正福家亲戚帮助下,我找到尧荣叔叔,他带我参观巾山底下的防空洞工地,特意在食堂买了一盆肉招待,当晚我与他一床,住在工地的统铺。当时,我听到工友们叫尧荣叔叔“王大力”,应是他力气大,工友们为他起的“外号”。
   此后,尧荣叔叔坚守在括苍山脚的乡野,种田种地、养猪养鱼,平淡地生活着。
   我工作后第五年,忽然一天,尧荣叔叔前来找我,说是近来身体常有不适。当时,我在仙居上班,即找到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朋友。几天后,医生说发现尧荣叔叔的淋巴上有癌细胞,建议立即去台州医院治疗。当时,我仿佛是当头一捧,尧荣叔叔正值壮年,上有老姑婆健在,下有四个子女需要成长。
   次日,表妹义妹妹即带着他去台州医院。接受放疗治疗。可在一二次放疗后,尧荣叔叔就吵着要回家,说实在不愿承受放疗痛苦,生死有命,顺其自然。与我们说这话时,他一如往常,乐呵呵地笑,既有对生死的看淡,更表现出意志的坚强。
   后来,在家人及在杭州的小公、小婆的一再要求下,尧荣叔叔终于答应赴杭州继续治疗。由表妹义妹陪着,因家有事,义妹提前回来。可未等疗程结束,尧荣叔叔就自己一人回来了。当天,他先到我象坎老家,说放疗实在太痛苦,人总有一死,痛苦死不如赖活着。
   此后几年,我们都牵挂着他的身体,催他去医院复查,可每次被他拒绝,说有病没病自己知道,心里没病身体就没病。
   眨眼三十多年过去。近些年,我们都几乎都忘了尧荣叔叔身体上的病,因为虽然上了年纪,但他的身体依然如年轻时一样壮实、硬朗,该吃的吃、该睡的睡,田头地角,经常是他忙碌的身影,不知是当年的治疗效果,还是他顺天道、从天命的乐观心里战胜的疾病。
   (原创首发)

共 34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丈"是再家常不过的称呼——一个姨丈,两个姑丈,原是烟火人间里最寻常的长辈。可在字里行间,他们的身影又渐渐透出不寻常的亮:姨丈支求握得刀、解得纷,凭一把准秤、一副热肠,把食品站的职分过成了护着亲邻的暖;大姑丈通斋从破屋走出来,带着村民造地、办厂,把"劳动模范"的荣光落得实在,连曾受他照拂的人念起,都藏着敬;二姑丈尧荣挑得重柴、扛得苦难,面对病疼时一句"痛苦死不如赖活着",倒把坚韧活成了日子里的劲。 没有跌宕的传奇,他们的"不凡"全在细碎处:是肉票年代省给亲戚的那刀腌肉,是护着"成分不好"的长辈时的那句"没做过坏事",是放疗疼得想逃却还乐呵呵的笑。作者记的是三位亲人,实则是记一辈人身上的光——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善意、埋在风霜中的担当,原是最朴素也最动人的人间底气。读这篇《三丈记》,像捧着一捧晒过太阳的旧谷粒,寻常,却带着能焐热心的实在温度。推荐阅读。【编辑:清风一缕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一缕情        2025-08-27 17:57:53
  《三丈记》以朴素笔触记三位长辈,无惊天叙事,却在卖肉的准、造地的实、扛柴的韧等细碎往事里,藏着侠义、实干与坚韧。平凡人生的不凡光点,写得真切动人。
2 楼        文友:清风一缕情        2025-08-27 18:02:37
  三位长辈各有各的暖与刚:姨丈的肉香里藏着心软,大姑丈的田埂上立着担当,二姑丈的硬骨里裹着通透,平凡日子被他们过出了分量。
回复2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8-28 14:11:24
  其实每个人看似平凡实都有不凡之处。我们平常看人,只看到他的平凡,常疏忽他们的不凡!谢谢老师共情评论!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8-27 22:20:52
  清风一缕情老师编辑的真好,编按写的十分到位,写出了真情实感,把文章也挖掘的深透,吃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初次编辑,挺不错的,继续努力、加油。
回复3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8-28 14:12:15
  社长带领的团队,个个集结人敬佩!感谢您领导有方!
4 楼        文友:闰土        2025-08-27 22:23:41
  老师文章有真情实感,文字功底好,语言细腻,字字句句打动人心,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4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8-28 14:13:35
  社长过奖了,您的文章朴实无华,意境厚朴,更值得我学习!
5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8-28 09:20:49
  文章分别写了姨丈和姑父各自的生活和鲜明的性格特点,充满人家烟火气,好文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8-28 14:14:01
  谢谢光影老师!
6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8-28 14:09:24
  清风老师的编者按评论,优美、温暖、哲理,胜过本文!谢谢老师的精心阅评!
7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8-28 15:58:52
  亲情无限,为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7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8-28 17:26:16
  亲情是人生最基本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亲情的温暖中长大。人生可忘记其它,亲情必不可忘!谢谢老师评论鼓励!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