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文学创作谈-----浅谈报告文学创作(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文学创作谈-----浅谈报告文学创作(赏析) ————在大连市西岗区作协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71.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发表时间:2025-08-27 22:38:45

报告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在改革开发后的一些年代里(主要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表现得尤其活跃,呈井喷式的状态,涌现出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和报告文学作品,也使报告文学这一文学体裁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在全国组织开展优秀报告文学评奖活动,有30篇作品获奖,并出版获奖作品集,在全国文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之后,报告文学作品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下面,我结合自己对报告文学的阅读和创作,谈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报告文学的概念、地位及其发展状况
  
   1、报告文学的概念。
   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称作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散文体裁,同时兼有新闻报道特点。通讯、速写、特写等也可统称报告文学。传记应该属于报告文学的范畴。
   历来有这样的说法:报告文学属于散文,但并不是所有散文都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接近新闻通讯,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通讯都是报告文学。
   2、报告文学的位置。
   一是报告文学在文学家族中的位置。我先前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资格最老,至今有3100多年的历史,其次是散文(约2500年)、戏剧(约1000年)、小说(约800年,其实小说的历史应该更早,“唐宋传奇”也应该是小说,只是到了明代小说才形成大势,以《红楼梦》等四部古典长篇小说为代表)等,报告文学诞生的最晚。茅盾在1937年说:“报告文学‘年龄最小’,‘还是一种新东西’,‘只有三年光景的历史’”,就是说,在中国,报告文学是1934年诞生的,至今只有91年的历史。因此说,报告文学是文学家族中的小老弟。
   《中国文学史》从先秦写到“五四运动”,86万多字,没有提到报告文学一个字。《中国近代文学史》从“五四运动”写到1949年建国,36万多字。只是在第十一章里有“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这样10个字,再多一个字也没有。
   二是报告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位置。一些文学体裁只能谈在文学文化领域的位置,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位置是很难谈得上的,但是,报告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占有相当的位置的。这是因为报告文学关注现实社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具有“遏行云,裂金石”“它是时代的闪电和惊雷”,我们看到,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1966年2月7日,由新华社发稿,《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紧接着,全国报纸纷纷转载,引起全国轰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2月17日由《光明日报》刊出,接着《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引起全世界轰动。其他的文学体裁基本上做不到,因为你的题材不够重大,没有典型意义,与社会现实政治生活关系不够紧密。
   3、报告文学91年的发展状况
   在这90年间,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建国前(1934—1949),有15年时间。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夏衍的《包身工》、陈毅的《江南抗战之春》等。
   第二个阶段为建国后至文革前(1949—1966),有17年时间。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穆青等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文革时期(1966—1976)有10年时间,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好的作品。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7以后),有48年(近半个世纪)时间。这期间,报告文学的创作呈井喷式也就是爆发式的增长。标志是:1981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了报告文学评选发奖大会,表彰1977至1980年创作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30篇,并汇集成册,书名是《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代表作主要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张锲的《热流》,张书绅的《正气歌》,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后来的几十年里,又涌现出大量的精品佳作,如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雪冷血热》,郝中术的《兴安岭大山火》《侨乡步兵师》,陈廷一的《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还有著名作家咱们大连周波平先生的《王梦恕传》等等。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报告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所在多有。
  
   二、我读过的报告文学和我创作的报告文学
  
   一是我所读过的报告文学作品。我读过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该有110多(篇)部,如果算上传记文学,那就有300多部了。其中主要有《1977-1980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30篇),还有陈廷一的报告文学《陈廷一报告文学精品展读》(共16篇,有《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国土九章》《地球遗书》等);郝中术的报告文学(有《《大兴安岭大山火》《侨乡步兵师》等);张正隆的长篇报告文学(有《雪白血红》《雪冷血热》《西部神话》《战将(韩先楚)》《战争记忆》等);孙晶岩的报告文学(《中国看守所调查》);周波平的报告文学(《王梦恕传》);余音的报告文学(有《中国维和警察传奇》《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等);马晓丽的报告文学(《光魂》);庞泽云的报告文学(《中国与贫苦决战》);以及解放军当代军人风貌丛书之一《雪野,绿色的方队(沈阳军区卷,辑入报告文学作品18篇)》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都是我国报告文学界的著名作家,而他们创作的这些作品,我们从题目上的“中国”“世界”“全国”字样,就可以看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分量。
   二是我自己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我自己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有28篇,计30万字(已经收入《修成国文集》第12卷中)。这28篇大体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记述的是社会和文化名人,有8篇。其中有我的文学导师浩然,有全国战斗英雄包文廷,有著名电影演员张金玲等。第二部分记述的是我熟悉的一些军旅作家,有7篇。其中有《大兴安岭大山火》的作者、原沈阳军区创作室主任郝中术;有《雪白血红》《雪冷血热》的作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正隆;有著名作家《楚河汉界》的作者马晓丽;有著名红军诗人张云晓;有著名作家、大连陆军学院教授、史传系列作者常万生;著名海军作家、《枪响刘公岛》作者刘新智;全国话剧评委、著名作家庞泽云等。第三部分记述的是我所在的国土资源(现为自然资源)系统人物和事件,有13篇。其中有关于延安大规模土地整治的报告文学《春光无限满高原》(合集,201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还有记述中国著名摄影家、保税区原国土局长姜振庆事迹《征客关山路几重》;有记述当年23军的干部、后为大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级领导的栾学敏《在兴安岭扑火的日子里》;有记述大连国土系统援藏干部郭卫事迹的《西藏,我的第二故乡》;有记述当年在国土系统干部孙凤涛事迹的《当年国庆阅兵时》等。
   我创作的28篇报告文学,长的有7万多字,即《春光无限满高原》(内容是写陕西省延安市进行西部大开发,治沟造地改造山川的。四个人写了五篇,30万字,书名为《大地作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等篇幅的有一两万字,短一些的在六七千字。其中有5篇获奖。
  
   三、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我认为,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应该具备以下六个基本特征:即一是真实性;二是新闻性;三是典型性:四是故事的完整性;五是语言的生动性;六是政论的深邃性。前三个特征真实性、新闻性和典型性,是由“报告”这个内容决定的。后三个特征即故事的完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深邃的政论性,是由“文学”这个内容决定的。下面就分别说一下:
   1、先说说前三个(即报告的)特征:
   关于真实性。报告文学不是小说、诗歌、神话,是不允许虚构的,也是不允许夸张的。内容是要完全真实的。报告文学是绝对不允许瞎编乱造的。
   关于新闻性。就是指的要写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不能写那些旧闻(老掉牙的事情)。当然,有些旧闻也是可以写的,虽然有的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谜底没有揭开,对于世人来说,仍然属于新闻。比如2014年马航730失联,至今已经11年了,谁能写出马航730失联真相的报告文学,那肯定会轰动世界。
   关于典型性。报告文学还要求写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说题材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有重大的意义,分量太轻不适合写报告文学。我们读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兴安岭大山火》《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王梦恕传》等,都是全国的典型或重大事件,当然,我们也可以写一些本省本市本县本区的典型或重要事件。
   2、再说说后三个(即文学的)特征:就是说报告文学本质上是文学作品,那就一定要强调文学性艺术性。用茅盾的话说,就是要有“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要有相当的文采,才能引人入胜。
   关于故事的完整性。报告文学的作用和目的,是要向人们报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既然如此,你这篇作品就必须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人物报告文学,必须把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主要事迹介绍清楚。事件报告文学,必须把事件的经过和性质介绍清楚。尤其是重要的情节和细节,一定要写好,写完整。没有完整的人物和故事,报告文学就失去了载体。
   关于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生动性无须细说,这是所有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的要求,没有丰富的生动的语言,一篇作品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也不能引人入胜,甚至失去了可读性。很多报告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仅是生动,而且相当的锋利,如同“闪电”和“惊雷”,是相当好的。
   关于政论的深邃性。所谓政论性,就是指的报告文学所担负社会责任。报告文学的作用,就在于为社会指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或者是为人们指明一个时期的前进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报告文学的政论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小说可以没有议论,报告文学是绝对不可以没有议论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文学没有作者的议论,就没有了灵魂。如果报告文学仅仅是报告一件事情的经过,那么它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在政论性方面,郝中术的报告文学《兴安岭大山火》和《侨乡步兵师》堪称典范。《兴安岭大山火》的最后一章《天问》,问的智慧,问的尖锐,问的深刻,因此,《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对这一章予以全文转载。《侨乡步兵师》这篇报告文学,被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认为是回答了中央军委领导的所思所想。
   报告文学的这六个基本特征是相当严格的,是不可以有丝毫忽视的。比如,杨朔的散文名篇《雪浪花》《荔枝蜜》就不是报告文学,因为它的内容是注重抒情的,没有典型的事件和完整的故事。再比如陶铸的散文名篇《松树的风格》和茅盾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也不是报告文学,因为它们注重议论说理,也是没有典型的事件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四、阅读经典报告文学的感受
  
   我刚才讲了,我读过的报告文学大约有110多部,这里只拣几篇来说说。
   (一)、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一期上,2万字。在当时科学界乃至全国引起了轰动效应。《哥德巴赫猜想》的基本内容关涉高尖深的世界数学难题,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知道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被称作“陈氏定理”就可以了。一个英国数学家给他的信里说,“你移动了群山!”关键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接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哥德巴赫猜想》完成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很快发表,《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在头条位置发表,接着全国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一时间,《哥德巴赫猜想》飞扬神州大地,陈景润家喻户晓,也使许多读者苏醒过来,这正是《哥德巴赫猜想》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和历史价值。(作者徐迟,浙江吴兴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奔赴前方采访,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2年创立“徐迟报告文学奖”,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用于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
   (二)、张锲的报告文学《热流》。《热流》,7万字。创作于1980年八九月,刊登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1980年第四期。《热流》的主题是写中原大省河南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胆实行改革开放的蓬勃进程。他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说:“中国必须改革。三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许多事情不可能再按照旧的模式走老路……”“一股巨大的、立志改革的热流,正在中国大地上滚动。它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全面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又萌发了蓬勃的生机!”接着,他在作品中,以大量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的蓬勃生命力。要知道,说这样的话,在当时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这话,相当于响亮的号角,给人以相当大的鼓励和希望的。(作者张锲,1933年4月11日,张锲出生在安徽寿县瓦埠镇一个偏僻的村庄。1955年,就在他接到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被打成了“胡风分子”。1957年,他又被错误地划成“右派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锲调到安徽省文联工作。20世纪80年代,成了张锲文学创作的“井喷”期。《热流》是张锲在1980年受《当代》编辑部约请,写的一篇反映河南在拨乱反正、新旧交接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报告文学。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张锲在河南住了一个多月,跑了大半个河南省,记了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乔明甫时,乔明甫讲到自己参加革命40多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国民党的监狱,也坐过我们自己的监狱,说着说着,乔明甫就失声哭了起来。乔明甫的言行,深深打动了张锲……他们俩哭成了一团。《热流》的不少章节,张锲是流着眼泪写出来的。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影响很大,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张锲是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文联原副主席。2014年1月逝世,享年81岁。)

共 84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是知名作家,创作过多部小说和报告文学,且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多年的创作生涯让作者能驾驭各种题材的文学创作。作者以自己的创作报告文学的经历,以及对阅读过的知名作家的报告文学的点评,读后让人既增长见识也受益匪浅。文章从报告文学的发展说起,以及对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一是真实性;二是新闻性;三是典型性:四是故事的完整性;五是语言的生动性;六是政论的深邃性。作者曾读过110部报告文学,对阅读经典报告文学的有诸多感受。有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张锲的报告文学《热流》,张书绅的报告文学《正气歌》,张正隆的报告文学《雪冷血热》。陈廷一长篇报告文学《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周波平的报告文学《王梦恕传》。这一篇篇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也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在当时引起全国人民哄动,可见报告文学的影响力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能替代的。报告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最快的文学,离人们现实生活最近。要写好报告文学的也是需要一些写作方法的。文章写得很精彩,读后让人受启发。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5-08-27 22:54:03
  此文可称得上教科书级别,从文章中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作者是全能型作家,能创作多种文学体材,也是高产作家。让人敬仰!
2 楼        文友:修成国        2025-08-28 07:54:35
  谢谢明月千里老师的评价和鼓励!向老师学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