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鹤北,参观抗联纪念馆(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鹤北,参观抗联纪念馆(散文)


作者:朱军 童生,68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发表时间:2025-08-28 19:32:57
摘要:原创首发


   鹤北,参观抗联纪念馆
   八月二十五日下午,曾任佳木斯向阳区武装部政委的徐元冲,以及原双鸭山军分区的副团职干部李占国,开车如约而至,来到了鹤北林业局。
   与前来迎接的,原鹤北公安局干部吴宇汇合后,我们来不及寒暄,就立即来到了,鹤北抗联纪念馆进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馆内展出的,抗联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又看了一些抗联时期的文章复印件。还有一些照片。听取了讲解员的热情讲解。由于该馆成立时间不长,资料也不是太完整。在讲到一张照片的来历时,李占国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纠正了个别的讲解用词。
   李占国从部队自主择业后,热心于抗联历史研究。自费走了很多抗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收集了不少抗联的资料。
  
   抗联在困难的日子里,不怕流血牺牲,奋勇杀敌,前赴后继,英勇事迹,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抗联之歌。
   是他们撑起了一个时代的脊梁。徐政委参观后,感慨的,对前来参观的人员说道。
   巍巍兴安岭,悠悠梧桐河。
   没有粮食,没有枪炮,在这冰天雪地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联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乐观主义,尤其值得让人敬仰。
   一个民族,没有这样一批英雄,国将不国。这是民族的脊梁。李占国接过话题说道。
   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题写的抗联精神永存字幅,悬挂在纪念馆内。令人看了,感慨万分。
   由于李敏等一些老抗联战士的奔走呼吁,使中国的八年抗战历史,改成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千千万万,抗联战士,用生命谱写的一曲悲歌。
   天当床,地当房,妻子送新郎,一心一意打东洋。这就是抗联,当年的真实写照。
  
   我在馆内,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边用手机拍照。望着一件件文物,脑海里,回想起赵尚志烈士,就是牺牲在,鹤北的这块土地上。不屈的灵魂,长眠在青山绿水间,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努力进取。改变着家乡的风貌。
   参观结束后,馆长热心的为我们几位,在纪念馆门前拍照留念。
  
   这时,吴宇又联系了,鹤北侵华日军罪行纪念馆的馆长戴福军。我们一行又来到了戴馆长这里参观。
   戴馆长从2004年开始,自费收集日军的侵华物品。只要听说,那里有日军的物品,就到那里去挖掘。不管山高路远,风雨交加。基本跑遍了鹤北的山山水水。
  
   经过二十多年的辛苦努力,自费办起了纪念馆。而且时常去外地,做些义务鉴别活动。
   他是个退伍老兵,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全投在了,寻找日军侵华罪证上来。都是妻子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他。
   如今,戴福军也是小有名气的,研究抗联活动的专家了。对于外市县的纪念馆,寻求实物填充馆藏。
   戴福军总是有求必应,他说道,收集日军侵华罪证,宣传抗联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听说,最近又要去外地,帮助鉴别一批发现的日军物品。
   老兵不老,看了戴福军,满屋子收集的日军侵华罪证物品后。徐政委对戴福军说道。你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完,给戴福军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虽然已是秋天,凉风习习,吹拂身上。可心里却涌动着,丝丝的暖意。正是有了,生生不息的抗联精神,有了持之以恒的爱国情怀。才有了今天的安宁生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抗联战士虔诚的信仰,打动了每个参观的人员。
   今天的参观,收获匪浅,不虚此行。
   李占国对着大家说道。
   大家从戴馆长的馆里出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又在耳边萦绕。
   我辈当自强,一个想法油然而生。
  
   短暂的参观结束了,留给人们的思索很多。一个民族,是不能缺少英雄的,更不能没有信仰。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
  
   2025.8.25

共 15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具体日期、人物身份(如“曾任佳木斯向阳区武装部政委的徐元冲”“退伍老兵戴福军”)、行动轨迹(从抗联纪念馆到侵华日军罪行纪念馆)为脉络,像李占国纠正讲解用词、戴福军“自费跑遍鹤北山山水水收集物品”等细节,让参观过程真实可信,有强烈的现场感。通过对李占国“热心抗联历史研究、自费收集资料”,戴福军“二十年自费办馆、妻子默默支持”等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一群为传承抗联精神奔走的普通人形象;同时引用徐政委“撑起时代脊梁”、李占国“民族不能没有英雄”的话语,以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妻子送新郎打东洋”等抗联场景/歌谣,自然凸显“抗联精神永存”的核心。从参观文物时“想起赵尚志烈士”的缅怀,到看到戴福军藏品后“心里沉甸甸”的触动,情感随事件推进层层递进;结尾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感慨,落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的思考,由具体参观经历升华为对民族精神、信仰的感悟,不生硬且有感染力。总体而言,这篇散文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骨架,将抗联精神的传承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情感与主题都很鲜明。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8-28 19:33:17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