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亲情的力量(随笔)

  【宁静】亲情的力量(随笔)


作者:庄周的梦 白丁,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发表时间:2025-08-29 10:14:09

人生的分量很重,关涉道德、人品、社会价值等敏感定位。其实,人生就是走向死亡,谁都逃不脱死亡的归宿。而在应对死亡恐惧上,亲情在为你壮胆、护卫,这才有了以后的战胜恐惧、赢得人生。在每个人的人生路上,亲情的力量不容小觑。
   “死亡”这个词儿很吓人,尤其是在少年儿童时期,死亡恐惧感相当严重,不靠外力就很难应对。我小的时候就是个特别恐惧死亡的孩子,真正领悟到了那种死亡带来的巨大恐惧,充分体会到了毛骨悚然的滋味。
   那时,我在闫村老家生活。有一天,我突然得知一位村民的死讯。这位村民与我很熟,是在一夜之间突然离世的。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体会到了时间急促和死亡恐怖。这位村民昨天还好好的,仅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僵尸。我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么大、这么快的变化确实让我有了猝不及防,惊魂不定之感。
   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人一旦死亡,这世上就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对以后的日子,自然也就没了知觉。我一想到此,恐惧感就如洪水猛兽般袭来,让我无力去面对,无心去生活。此时的我,心里紧巴巴地绷着,就像唐僧开念紧箍咒时的孙行者,难受到满地打滚的地步,让我有了生不如死的无奈感和无法面对的难受与尴尬。死亡在我心中,就是这么恐怖。
   我进一步去想象,心无旁骛地冥想那些相关死亡之事:难道我也会这样死去?我若是真的死了,还能感受到以后的日子吗?还能看到别人在议论我吗?在死亡的面前,人就是这样无奈。我越想越心烦,隐隐约约地体会到了这种让人大跌眼镜的死亡滋味以及由此带来的多种死亡恐惧。
   我打开自己的幻觉之门,爱屋及乌地从四面八方去幻想。我的内心深处顿时充满了死亡的恐惧感,想到了那些让我敏感的恐惧刺激:我从此将与世长辞,像那个刚刚死去的人一样,没了感觉、知觉等生命迹象,没了理想、信念等精神类的东西,更没了亲人的一路陪伴,成为传说中的孤魂野鬼。我无奈地让家人为我送终——打发、做七、供献、过百天、做周年、上坟等后事。我的脑海里还跳出一些自己不爱听的、与死亡有关的专用词:千古、永别、与世长辞、阴阳两隔等等,让我特别难忍。
   然而,这种恐惧是在唯物主义立场下的恐惧,还没掺杂进丝毫封建迷信的恐惧思维。
   我对死亡的恐惧渐渐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到了自己将来的死,想到了父母、哥哥等亲人将来的死。顿时,我难受无比,陷入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中。在这种死亡恐惧中,我好像要亲身体验一下自己的人生似的,竟幻想着自己进入了冥界,眼前幻化出地狱里的种种死亡恐怖,联想到骇人听闻的冥界刑罚,也就是我曾经听说过的冥界传说——喝迷魂汤、过奈何桥、被锯开身体丢进火堆中焚烧等等。我被死亡恐惧纷纷包围,感到了死后的无助、孤独和难受,吓得瑟瑟发抖。我的灵魂似乎在残忍地受刑,并将窝在我心里的那种死亡恐惧一股脑儿地放大着。我在幻想的痛苦中煎熬,如同陷入泥潭而无力脱身,我的恐惧达到了极点。
   死亡恐惧在我心中又迅速发酵,贯穿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地呈现着恐惧的各种情形,让我有了寝食难安、生不如死的痛苦感觉。一天晚上,在天黑之前,父母未归,哥哥也没有回家,我被孤零零地丢在了家中。此时的我突然想到了死亡,联想到那些阴间各式各样的鬼,心里顿时恐慌了起来。随着天空的渐渐变黑,这种死亡恐惧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慌忙打开屋内的小灯开关,以消除我心中的恐惧。可是,那个小灯泡的灯光昏暗,总感觉像鬼火一样摇曳着,我的心被死亡恐惧紧紧地绷着,身体也像被魔爪牢牢抓着似的,连动一下都十分困难。无奈之下,我只能像僵尸一样硬挺着,做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小心翼翼、恐惧万分。突然,窗纸“嘭嘭嘭”地响了几声,不知是被风吹的还是被什么东西碰着了,我的心就像被猫抓了似的,顿时紧张到了极点。我生怕前方突然冒出个什么鬼来,向我张牙舞爪。我的身体渐渐哆嗦起来,且一阵紧似一阵。为逃避这种逼真而形象的死亡恐惧,我龟缩到了墙角,把身体僵硬地对向正面,眼睛随即注视向前方,并比画着与鬼拼命的姿势。好像这样一来,我就有墙壁做了依靠,只需针对前方的鬼魂就行了。我感觉这样应对也远远不够,逸不时比画起进攻姿势来,用肢体的运动化解我心中的恐惧和不适。我知道,只有无奈地等待父母、亲人们的归来,才能彻底解除我心中的恐惧。在这个时候,我最需要父母和亲人为我壮胆,我再无他法和勇气去面对恐惧了。当然,此时我也幻想邻居、朋友的突然到访,尽管这个机遇近乎为零,对消除我心中的恐惧也只有一点辅助作用,但只要能短暂消除我心中的恐惧,也是值得的,我期待着他们的到来,以暂时不再让我孤零零地应对死亡恐惧,不再一个人孤军奋战。然而,这些盼望全是白搭。随着父母、亲人的归来,我心中的恐惧便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的死亡恐惧接连不断。有一天,一位邻居突然死亡,是患肝癌死的,死里只有四十多岁。邻居的儿子和我在本村小学念书。在我看来,死亡年龄越小,灵魂就越强,也就越恐惧。那天,我与大哥在一个房间睡觉。那房子开了个小窗户,正对着一条黑黢黢的过道,常常阴风阵阵,发出特有的响动。我害怕的时候,都要看小窗一眼,担心从此钻出一个鬼来。到了半夜时分,我们突然听到门外响起脚步声来,反复不断,似乎是围着房子散步。于是,我们就怀疑是刚刚死亡的那个邻居的鬼魂散步。我们越听越害怕,越想越紧张,就约定手拿火柱、火钩等灶房用具,同时冲出门外驱鬼。可我们鼓足勇气冲出房外时,什么也没有看到。那天幸亏是我们两个人一起睡,若是我一个人单独睡,非被吓尿不可。过了若干天之后,在清扫房间时,我发现是那个正对过道的小窗在发声,这种响声和散步的声音一样,并非是鬼魂在散步。
   过了一段时间后,村里又死了一个人,是被煤烟熏死的(一氧化碳中毒)。死者生前和大哥在公社农机站(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上班,晚上就在单位宿舍睡觉。听大哥说,职工们都议论了此人的死,说他死前的那个晚上听到了鬼叫。在打发此人的那段时间里,我也听说过一桩奇事,说死者的嫂嫂跟上了死者的鬼魂,说话声音和动作都与死者一般无二。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是误判,是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我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跟鬼者”临时患上了精神病,才刻意去模仿死者的,并非是跟上了鬼。此后不久,我还听小学同学们议论,他们称,一天后半夜,有人看到了死者的鬼魂,说死者的鬼魂在通往象峪河河谷地的一个大坡上搭起了棚子,棚子闪着让人恐惧的蓝光。死者在棚子里整理物件,据说是要将这些物件带到坟地。一会儿后,死者就带着这些物件下坡去了。至此,棚子也消失了。不过,这显然是多事人编的谣言,若有这样恐怖,谁又敢去看呢?谁能得知死者的意图呢?不管怎样,我听说这事后,怕得要命,晚上就更不敢单独行动了。幸亏有父母和至亲的陪伴,让我以家庭整体来应对这种死亡恐惧,才使得我对死亡之事不再那么过分地惧怕。
   小时候的我很胆小,对死亡及关联死亡的事都特别敏感,而且怕得要命。我就是那种被人蔑视的怕死鬼、胆小鬼。那时,一到晚上,我就变得提心吊胆,一个人不敢上厕所,一个人不敢走进没开灯的屋里,一个人不敢到院子暗处活动。要消除这些恐惧,只有父母、亲人、至亲壮胆,我别无他法。我深知,我应对死亡恐惧是靠了亲情壮胆,才提升了我生存、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为自己走好人生路积聚了智慧和力量。在我看来,在资历不足的少年儿童时期,对死亡恐惧,是要与亲人一起应对的。否则,就有被吓破胆的可能,进而酿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在我的童年中,父母是我物质生活上的重要保障,是我不会死亡且能正常生活的重要支柱。这种亲情护卫尤为重要,对少年儿童走出死亡恐惧阴影是最基础的物质生活支撑。由于我的胆小,对死亡恐惧就有了精神方面的困难,使我在死亡恐惧面前特别紧张。这让我差点乱了方寸,差点让我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中断。在我的童年时日里,是父母与至亲对我的护卫,才为我壮了胆,才让我走出死亡恐惧的困境。我真诚感谢他们对我的护卫和帮助。
   在父母、哥哥等至亲的护卫下,我步入了青年时期。从此,我在物质生活上做到了自食其力,对这种有实际意义的死亡不再惧怕。但在幼年时期,我与亲人的感情持续加深,在面对死亡恐惧时,依赖了亲情的护卫。因此,在我看来,这就是家庭共同应对了。这让我懂得了亲情护卫的实质,就是形成了应对死亡恐惧的合力,这比一个人孤军奋战要有力得多。这样,我在生活上就形成子家庭共同面对死亡恐惧的习惯,而被延续下这种方式来。但虽是共同面对,所面对的死亡恐惧却由幼年时期的迷信恐惧转变为另一种方式的恐惧——即惧怕家庭成员死亡导致孤单的恐惧。这时,我虽不再依赖亲情护卫的壮胆,却对亲人的整体应对恐惧有所依赖,且感到这种依赖的需求更加迫切了。
   然而,在我刚刚步入工作之时,因头脑中积累了一些科学知识,懂得了人死不能为鬼的道理,在内心深处彻底打消了死亡恐惧中的迷信成分。于是,我极力反对起封建迷信来,对死亡、丧事都有了特别强烈的抵触感,对那些封建迷信的鬼故事也不再相信,并有所反感。这样,我就生发出了一种过激思维:认为只要波及迷信就是错误。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我视封建迷信为大敌,并试图与之作斗争到底。因此,我对上坟祭奠、办丧事等民间活动,都错误地视为封建迷信活动,并引起了我的反感。我对死亡相关之事,也就处理得相当生硬和极端,甚至出现了刀兵相见的过火操作。我错误地认为这些民间活动都是装腔作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此,我不再上坟,认为上坟没有任何作用。我对丧事活动也厌恶起来,甚至变得深恶痛绝子。我极不愿接触和死亡沾上边的事,对丧事操作甚至忌讳了起来。这就如同因噎废食一样,把带有少许迷信之事都彻底否定了,自然也就伤害了一些优良传统的传承,把核心利益都给舍掉了。那时的我,最不愿意上白社宴,不仅错误地认为这是迷信活动,还错误地认为宴席上的食物都沾染了死者的气息,让我顿感恶心。但在此时,我的父母、亲人、至亲并未视我为异类,而是苦口婆心地对我进行引导,在社会习俗的制约和亲情的教育下,我硬着头皮参加了一些丧事活动,虽不那么情愿,却为圆了我的面子,让我没有太过分地坚持错误,将我渐渐引出了过激操作的泥潭。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在人生路上的重大能力提升,这里更凝结着亲情护卫的巨大力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亲情死亡担忧起来,但死亡的到来是一种必然。2012年9月30日下午5点,一向健康的母亲突发心肌梗死疾病,仅住了两天医院就逝世了。小的时候,母亲是孩子的天,在童年世界里,母亲的地位相当尊贵。母亲的突然逝世,让我有一种天塌地陷之感,让我悲痛欲绝。从此,亲情中再也找不到母亲了。我曾经所见到的打发、供献、做七、过五七、过周年、上坟祭奠等这些与死亡相关的事都轮到了母亲的身上。这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些事情不吉利。今天这种不吉利,居然用在了母亲的身上。不仅如此,每逢上班骑行、买菜、散步,观看街景,我都会触景生情,生发出一阵阵难受来。母亲的逝世,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硬的恐惧感,让我隐隐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感受到亲情中最具现实感的死亡恐惧。这种恐惧,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人生路上,让我只能默默应对死亡恐惧。我感觉这实实在在的死亡恐惧已经来临了,心中的恐慌感一股脑儿袭来。
   紧接着,2015年11月25日凌晨五点,父亲在经历半年的鼻饲煎熬后,也逝世于养老院中。父亲逝世前,每次更换胃管都难受得无法承受,我看的几乎流下泪来。我在生前与父亲的交流中,得知父亲曾经受了许多不愿说出来的苦,我为他的不幸而难过,更为他的逝世而悲痛。从此,我就成为一个没有父母的人。在应对死亡恐惧时,我感觉少了一份巨大的力量。
   父母的逝世让我亲身体验到这种涉及亲情的恐惧。从此以后,我不再反对上坟等丧事活动了,而且我认为有点迷信思想也无妨。因为有了冥界的存在,即便是假,也让我有了祭奠目标。此时此刻,我就能够假想已故父母在天堂、在阴间生活,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祭品。让我暂时能够心安一时,心中的死亡恐惧也测暂时减弱。有这种迷信存在,就有了死者的尊严,有了对祭奠者的安慰,就让死亡恐惧变得含蓄、矜持,不再那样直白、过激,不再无处祭奠。
   我退休后的第二年,在我的人生路上又出现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丧事,就是在2024年的9月25日上午10时,我的大哥因脑出血逝世了。大哥的逝世震惊了我,因为他与我是同辈,仅比我大七岁。大哥的逝世更是同辈逝世的开始,这样的死亡不能不让我恐惧。从此,我的死亡恐惧中又少了一份力量。对我也凸显出了接近感。亲情共同应对死亡恐惧的人员越来越少了,力量也变越来越弱了。
   可是,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的,始终都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我的死亡恐惧感也同样遵循着这个规律。现在我终于想通了“死”这个事,我的死亡恐惧观点也到了物极必反的时候,进入了涅槃重生之境界。从此,我不再惧怕死亡了,因为人的死亡是必然之事,写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目标。死不过是人生的结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那些牺牲的英雄们,不就是把死亡看得通透吗?他们在书写自己人生的关键时刻,果断地选择了死亡,就为有一个好的名声。因为他们此时死亡是最值得的。而那些贪生怕死的叛徒,就因没看通透死亡,惧怕起死来,才选择了叛变这个让人唾骂的决定!他们这样选择真是太不合算了,竟因贪生怕死,毁了自己一生的名誉。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生不如死,成为畜生一个。
   我既然想通透了死亡,就请允许我保留一点迷信思想吧!我愿意相信并希望冥界存在,尽管在科学上讲不通,我也愿意这样假定。因为这样一假定,已故亲人就能在冥界召唤我,给我的死亡恐惧以相应的合力,让我视死如归,用好的心情在人间发挥余热,向社会释放应有的善意,进而演绎出林林总总的美好人生之事。就能让我从容地走向死亡,与亲人们在阴间或者说天堂幸福地团聚。我永远都相信,在人生路上应对死亡恐惧,亲情的力量,决不容小觑!
   2025年8月28日

共 55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讲述了作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如何通过亲情的力量来克服这种恐惧的过程。作者从小时候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到后来通过亲情的陪伴和护卫,逐渐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最终达到了对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接纳。文章表达了亲情在人生中对个体精神力量的支撑作用,以及亲情在面对死亡恐惧时的重要意义。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作者从童年到成年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作者对死亡恐惧认识的变化过程,使故事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真实感。文章抒发了对亲情的深深依赖和感激之情,表达了对死亡恐惧的真切描绘,情感表达真挚动人。文章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情感表达却十分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29 10:15:43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如将作者小时候的恐惧与长大后的理解进行对比,突出了亲情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29 10:16:10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