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梁家河的一天(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梁家河的一天(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38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8发表时间:2025-08-31 12:57:29
摘要:九月,是金色的九月,是硕果累累的九月,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气温也比前一阵凉爽了许多。我们一行采风团,走进了梁家河。

九月,是金色的九月,是硕果累累的九月,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气温也比前一阵凉爽了许多。我们一行外出学习交流,走进了梁家河。
   众所周知,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七年的地方,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近几年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有时人员爆满,虽谈不上人山人海,但也人头攒动,连讲解都需要排队等候。
   载着四十多人的采风团,一路风驰电掣驶上高速。车窗外的山山水水一闪而过,山上的隧道一个连着一个,树木纷纷被甩在车后。车内欢声笑语不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等歌曲在车厢里回荡。大家激动的心情仿佛能穿越万水千山,恨不得长出翅膀,立刻飞向梁家河——这个早已心向往之的地方。
   导游周虹,是一位经验丰富且口才出众的美女。她年轻漂亮、口若悬河,一路讲解,把人们的心带到了梁家河那个期盼己久的地方。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梁家河到了”,车子稳稳停住。大家向窗外望去,公路旁的树木静静伫立,公路下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地,为大地增添了一抹亮色。
   下车后,我们沿着公路徒步前行。导游向我们介绍着沿途景致,只见平坦的水泥路两旁,整齐排列着两行枣树——不知是人工栽植还是野生的,枝头的枣子结得格外繁茂,有些甚至把树枝压弯了。枣子有绿的、黄的,还有黄里透红的,十分醒目。微风拂过,枣叶带着马上成熟的枣子轻轻摇摆,仿佛在欢迎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
   来到知青大院,我们看到了过去知青住过的窑洞,人们习惯称之为“知青窑洞”。朴实的大院里,几孔窑洞静静坐落着,环境的简陋让人看着心酸。当年,十六岁的习近平等知识青年与梁家河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的日日夜夜,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这一切被美女讲解员讲的头头是道,采风人员听的如痴如醉。
   除此之外,村史馆、知青井、民间艺术馆、梁家河村部,还有当时村里唯一的铁业社,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秋风习习,放眼望去,沟沟壑壑间的树木与杂草,把大山装扮得郁郁葱葱;沟底的潺潺流水,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仿佛奏响了一曲迎宾的大合唱。半坡上、沟底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格外诱人——高高的玉米秆像一个个扛枪的士兵,坚守着阵地;饱满的玉米棒像士兵腰间的手榴弹,格外的醒目。水泥路旁不太起眼的花花草草,散发着草的清新与花的芬芳,几只蜜蜂在花间飞舞,蝴蝶也在一旁飞翔着,让人似乎走进了一片花海。
   我第一次来到梁家河,也借此了解到:梁家河在北宋时因梁姓人家最早依河而居得名,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地处镇东南5000米处,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蜿蜒流过,岸边散落着依山而建的窑洞与民居,村庄整体呈长条形,沿河分布着各类建筑。这里土地面积广阔,主要种植地膜玉米,一年只收获一茬。
   走出知青大院的窑洞,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当年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啊!在漫步到村委会大院外,门口一条小河静静流淌,几棵叫不上名字的参天大树伫立在村部旁,仿佛在默默记载着梁家河的酸甜苦辣,也见证着梁家河村民的勤劳善良。抬头望去,大树上的几处老鸦窝,为树木增添了几分生机。大院的党建墙旁,一行醒目的大字栩栩如生,还有一棵高大雄伟的树,它仿佛吸纳了天地灵气与日月精华,宽阔的树冠像一把巨大的雨伞,把大院的纷外耳目一新。一位工作人员见大家不住打量这棵树,风趣地说:“看这树多高大!梁家河这些年村民的生活,就像这棵树一样,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吃的用的,比过去强几十倍,这都要感谢习总书记啊!”
   导游美女继续涛涛不绝地为采风人员讲解,时不时开两句玩笑活跃气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接触过不少导游,像这样知识渊博的导游还是头一次。我在心里默默念叨:她真是位多才多艺的行家,让她做导游是不是有些屈才了?像这样的人才,放在大学里任教更合适些。
   “快走啦,前面还有梁家河的好景呢!”美女的一句话,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没走几步,我看到一位迎面走来的老人,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这让我突然想起几年前采写过的一位八十四岁老人——那位老人是个“《梁家河》迷”。
   记得当时听说这个故事后,我特意赶去采访。老人1940年出生,1957年入伍,曾参加过剿匪、平叛,1966年退伍后被国家安排了工作。有一年,他出车去富平,曾在习仲勋故居的窑洞里吃过饭,也从当地人那里听了许多关于习仲勋同志的故事。老人的儿子是生产队长,他便让儿子帮忙找来了《梁家河》这本书。据老人说,那本书他已经读了三遍,书页上随处可见用铅笔划出的标记。
   后来,我根据采访写了一篇散文《一位喜欢读〈梁家河〉的退伍老兵》,发表在江山文学网丁香社团2023年3月5日的栏目里。在阅读量下滑的情况下,可这篇文章没几天阅读量就达到了1396,还收到了11条留言,老人得知后特别高兴。可惜,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老人就去世了。
   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慢慢前行,村街旁的河水清澈悠悠,时不时有小鱼翻腾;岸边的古树郁郁葱葱,草木间都散发着秋天的气息。路边,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采了一束鲜花,双手捧给妈妈;不远处,一个男孩站在崖边想摘酸枣,父亲赶紧上前抱住他,生怕孩子不小心摔下去。我连忙拿出手机,抓拍这些感人的瞬间。
   下一站,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年,习近平从大队书记被推选去北京上大学,出发前一晚,知青和梁家河年轻的后生们在窑洞里聊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大家送他到县城坐车时,恰巧遇到一家照相馆,便提议进去合影留念。拍照后,习近平坚持要自己付钱,可同学们执意要分摊,最后大家你出两毛、他出五毛,凑够了五块一毛钱的拍照费……
   还有村民吕候生的故事:当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得知他生病后,两次寄去路费,安排他到福州治疗,还承担了全部医疗费用。后来吕候生因病情截肢后,习近平也一直牵挂着他的恢复情况。
   这一幕幕,是多么感人啊!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路边小商贩的叫卖声,丝毫没有打乱采风人员的思绪——大家都被总书记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上午三个半小时的参观很快结束,可人们仍在回味、仍在联想。七年啊,那是不平凡的七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日出日落,多少坎坷磨砺,多少风雨阴晴,习近平总书记都在梁家河留下了辛勤的汗水。
   我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或静静观看,或轻声念叨,或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在导游美女的招呼下,我们踏上了返程路。这一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领悟了做人的道理,更收获了平日里难以学到的精神力量。
   梁家河,再见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原创首发)

共 26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梁家河,不仅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落,更是承载着一段热血青春与奋斗记忆的精神地标。本文以细腻笔触,记录了采风团探访梁家河的一日行程,从沿途的枣林玉米地,到简陋的知青窑洞,再到见证变迁的村史馆与知青井,每一处景致都串联起往昔岁月。“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慢慢前行,村街旁的河水清澈悠悠,时不时有小鱼翻腾;岸边的古树郁郁葱葱,草木间都散发着秋天的气息。路边,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采了一束鲜花,双手捧给妈妈;不远处,一个男孩站在崖边想摘酸枣,父亲赶紧上前抱住他,生怕孩子不小心摔下去。我连忙拿出手机,抓拍这些感人的瞬间。”写的多么细腻、感人,字字句句打动人心。文中既展现了梁家河如今的生机与活力,更通过知青岁月的追忆、感人故事的讲述,让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辛与坚守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满含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也让读者深刻感悟到“不忘初心”的精神源头。愿这篇文字,能让更多人读懂梁家河的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还有村民吕候生的故事:当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得知他生病后,两次寄去路费,安排他到福州治疗,还承担了全部医疗费用。后来吕候生因病情截肢后,习近平也一直牵挂着他的恢复情况。”写出了总书记关心普通群众一颗火热的心,写出了真情实感。好文推荐,阅读欣赏。【丁香编辑 武双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08-31 13:24:42
  这篇文章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将梁家河的一天生动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作者通过对沿途风景、知青窑洞等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梁家河的质朴与变迁,文中穿插总书记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他为民情和坚韧的伟大精神,读来令人深受感动与鼓舞。
2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08-31 13:32:40
  文章以采风团为示角带领读者走进梁家河,写出了梁家河时生态环境,同时也看到梁家河的发展。文中最大的特点是对景物描写的好,以景叙情,读后回味无穷。
3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8-31 20:39:04
  文中说得好:现在的日子不知要比以前好多少倍。表达了对党和对习总书记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 楼        文友:牡丹花开        2025-08-31 20:57:04
  闰土老师的文章写的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佳作!点赞????????????????????????
5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9-01 16:16:14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