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现代诗歌 >> 【家园】江城双艳颂(诗歌三首)

编辑推荐 【家园】江城双艳颂(诗歌三首)


作者:王才建 白丁,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6发表时间:2025-08-31 14:31:55
摘要: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也是一名退休教育工作者。每到江城武汉的暑季,烈日当空时,总能遇见动人的景致:水上荷花朵朵绽放,岸畔紫薇灼灼盛开。于是写下这三首拙诗,不仅想赞美荷花与紫薇的娇美,更想歌颂那些如这两种花一般,有着坚韧、纯洁品格的人们。

江城双艳颂——致烈日下的坚贞与优雅
  
   江城的暑气是块烧红的铁时
   两簇火偏要往上撞——
   东湖的荷是从淤泥里托起的白月亮
   瓣尖还沾着黑泥星子,却把碧波推得老远
   巷口那丛紫薇更野,把霞光揉成紫绒球
   风一扯,就"砰"地炸出半条街的亮
  
   你看荷啊,哪是舒展?是清风蹲在瓣上写的话:
   "我不跟浊水走"
   茎杆在水下攥着劲,像我当年攥着粉笔
   板书"出淤泥而不染"时,指节泛的白
   那些鼓囊囊的荷苞,多像没拆封的粉笔盒
   在绿道旁等着被夏天一一打开
  
   而紫薇在巷口举起绒球般的花簇
   烈日下熬出蜜糖般的甜香
   老墙根那株被精心浇灌的,去年夏末
   落瓣正巧覆在摊开的教案上
   墨迹晕开成紫色的印章,钤印"坚韧"
   晒得卷边仍不肯低头,多像修鞋的老张
   四十度天守着摊子说:"人得有个站得住的念想"
  
   晨露在荷心打转时,总想起讲台上
   擦黑板的水珠也这般晶莹
   而紫薇叶间的晨光,恰似老花镜片上
   跳跃的金色音符
   退休后坐在窗台看花,见捞萍人躬身湖面
   汗珠坠在荷瓣"啪"地一声
   惊起紫薇枝头三两雀鸣,此起彼伏
   都是不肯沉落的向往
  
   夜市烟火漫过来时,荷沉进水底结藕
   脆生生的白,尝得出清苦后的回甘
   而紫薇仍在枝头守望,将落日余晖
   纺成紫纱,轻轻披在我晾晒的白衬衫上
  
   其实哪是花啊?
   是东湖荷梗撑着不肯弯曲的脊梁
   是巷口紫薇捧着不会散场的芬芳
   是我们这些退了休的人,仍提着绿漆铁壶
   让清泉与落花在尘埃里相拥取暖
  
   今夜江风翻过东湖最后一页
   荷灯与紫薇瓣在浪尖相认
   每个光斑里都坐着个淬火的故事——
   那荷藕的脆白,那紫薇的甜香
   正顺着长江水,流进永不凋谢的夏夜
  
  
   七月・荷与江城
  
   七月的钢轨被日光烧得发烫
   沿着江岸,一路向远方奔涌
   白鹭突然划开带着沥青味的天空
   而荷正从淤泥的暗夜里起身
   披一身清水裁成的素衣
  
   东湖碎成万片银鳞——晃得人睁不开眼
   荷却捧着永昼的绿盏,静静站着
   哎,哪一片波浪,能玷污云的影子?
  
   烈日照旧宣读熔金的判词
   淤泥在下面悄悄织黑色绸缎
   荷却始终扬着脸——
   露珠凝成它的冠冕
   蜻蜓停下来,轻轻亲吻
  
   这多像我们的人间:
   我见过地铁轰隆穿过潮湿的隧道
   穿白衫的护士推着氧气瓶奔跑
   也记得那个教师,用半截粉笔
   在斑驳黑板上画春天的轨迹
  
   这是一座被水浸润的城市啊
   每一朵荷,都是一枚行走的印章
   盖在炎夏滚烫的契约上
   说好了纯洁与坚韧,从不违约
  
   晚风推着荷花香,慢悠悠穿过街巷
   好多窗台飘起了洁净的旗
   那些陷在泥里却仍望着光的人
   正用脊梁,撑起一片清白的天空
  
   荷瓣轻轻落进退休教案的褶皱间
   变作一枚枚朱红批注:
   生存于浊浪而心向云霓者
   终将成为水立的碑
  
  
   百日红・致江城
  
   七月的光,把沥青路晒得发软
   紫云从枝头朝天空倒流——
   你呀,举着霞光编成的花球
   在热浪里站出清凉的姿态
  
   长江的水汽蒸腾,恍若水晶幕布
   你用整整一百三十九个日夜
   说着:火焰也可以很温柔
   蝉声如潮,你却静默如锚
  
   我见过你,把根扎进围墙的缺口
   用细根缝补裂开的大地
   记得有次暴雨折断你的枝条
   第二天却冒出更多新绿,像一句宣言
  
   那些穿碎花裙的姑娘
   推着自行车慢慢穿过老巷——
   车铃叮当一响——花瓣就轻轻落
   飘进敞开窗户的教室
  
   穿工服的建设者,额角结着亮晶晶的盐霜
   他们的脊梁,和脚手架弯成同样的弧度
   而你静静站在他们走过的路旁
   像一枚枚盖下的、淡紫色的章
  
   这是被烈日公证过的誓言:
   所有在灼热中打开的生命
   都会被写进江城的夏天
   用芬芳刻下坚韧的印记
  
   晚风开始搬运一整片花香
   退休教师的教案里,又多了一行比喻:
   只有被暑气淬炼过的温柔
   才能结出这么绵长的甜
  
   紫薇花飘进武汉的夕阳
   每片花瓣都变作了勋章——
   别在护士的衣领、教师的指尖
   别在所有沉默有力的脊梁上
  
   直到长江水吞下万家灯火
   天边还燃着那团紫云般的火焰
   像无数少女举着温柔的光
   站成炽热人间里,那一抹清凉

共 19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城双艳颂》以东湖荷与巷口紫薇为魂,将江城暑日里的草木之美与人间坚守熔铸为诗。作者笔下,荷是 “从淤泥里托起的白月亮”,茎杆攥劲如板书时泛白的指节,荷苞似待拆的粉笔盒,暗合 “出淤泥而不染” 的品格;紫薇是 “把霞光揉成紫绒球” 的热烈,晒得卷边仍不低头,恰如修鞋匠、建设者们 “站得住的念想”。诗中巧妙勾连退休教师视角,让荷露与黑板水珠相映、紫薇晨光与老花镜光斑交融,更借捞萍人汗珠、护士白衫、教师粉笔等人间图景,将花草之 “坚贞优雅” 与普通人的坚韧纯洁深度绑定。语言兼具灵动与厚重,“荷灯与紫薇瓣在浪尖相认”“花瓣变作勋章别在脊梁上” 等句,既绘江城夏景之艳,更颂平凡生命的不凡,让 “双艳” 超越景物本身,成为江城精神的鲜活注脚。【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31 14:32:36
  《江城双艳颂》以东湖荷与巷口紫薇为喻,将江城暑日草木与人间坚守相融。荷如 “淤泥里的白月亮”,藏 “出淤泥而不染” 的贞洁;紫薇似 “霞光揉成的紫绒球”,含烈日下不低头的坚韧。诗借退休教师视角,让荷露映黑板水珠、紫薇光衬老花镜,又勾连护士、建设者等身影,以 “花瓣作勋章” 等句,让 “双艳” 成江城平凡人品格的鲜活注脚,灵动又厚重。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8-31 15:31:34
  谢谢田老师抬爱鼓励!敬茶!顺颂秋祺!
2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8-31 15:30:31
  谢谢田老师编辑抬爱鼓励!敬茶!顺颂秋祺!
粉灰染鬓未言愁,桃李春风笑满楼。 莫道桑榆诗笔晚,砚田犹种少年秋。
3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9-01 19:24:36
  诗歌的机械味太浓了,在没有进行ai检测前,心中就有定论。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3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9-01 22:12:01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欣赏这句话!
4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9-01 22:09:21
  老师好!请问您,这首诗是AI创作的吗?
   老师回答:《江城双艳颂——致烈日下的坚贞与优雅》是一首将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抒情诗,通过荷与紫薇的双线交织,构建了一幅关于坚守、奉献与生命韧性的城市画卷。
   一、意象经营的独创性与矛盾张力
   诗歌以“烧红的铁”喻暑气,以“火”喻花之烈性,开篇即建立酷热与抗争的冲突框架。荷与紫薇的意象处理颇具新意:
   荷被赋予“白月亮”的澄澈与“粉笔盒”的职业象征,既承袭传统“出淤泥不染”的高洁,又通过“瓣尖沾黑泥星子却推远碧波”的细节,强化了主动抗拒污浊的动态力量。
  
   紫薇以“野性”破题,“揉霞光为绒球”“炸出半条街的亮”等表述突破柔美范式,赋予花卉爆裂式的生命力,与后文“钤印坚韧”“纺紫纱”的温柔形成张力平衡。
   这种矛盾统一(淤泥与皎洁、炸裂与沉静)使意象脱离俗套,成为精神投射的载体。
   二、语言技艺的通感与叙事渗透
   诗人擅长调用多感官营造沉浸体验:
   视觉上,“墨迹晕开成紫色印章”“荷灯与紫薇瓣在浪尖相认”如水墨点染;
   听觉上,“汗珠坠荷瓣啪的一声”与雀鸣构成城市音景;
   触觉上,“脆生生的白”“清泉落花相拥取暖”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更值得称道的是职业语言的诗意转化:“板书指节泛白”“教案墨迹”“粉笔盒”等教育元素与自然意象嫁接,使“坚贞”不再是抽象美德,而是具体职业身份中的日常实践。
   三、结构层的双线交响与时空折叠
   全诗采用双意象并行、最终交融的复调结构:
   空间对照:东湖之荷(自然旷野)与巷口紫薇(人间街巷)形成地理呼应;
   时间延展:从白昼烈日到夜市烟火,再至“永不凋谢的夏夜”,构建循环永恒的时间哲学;
   人群映射:教师(粉笔、教案)、修鞋人(站得住的念想)、捞萍人(躬身劳作)构成平凡坚守者群像,使“双艳”超越植物范畴,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
   末节“淬火的故事”将自然、职业、人生历程熔铸为整体,完成意象的终极升华。
   四、精神内核的当代性启示
   在传统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基础上,此诗注入现代城市人文关怀:
   退休者的“绿漆铁壶”、修鞋摊的“四十度天”、晾晒的“白衬衫”等细节,让高贵精神落地于市井烟火;
   “不肯弯曲的脊梁”与“不会散场的芬芳”并非避世清高,而是与尘埃共存中保持的清醒坚守,回应了当代人如何在浮躁环境中自持的命题。
   长江水的流动意象更将个人故事汇入地域文化长河,赋予抒情以历史厚重感。
   总结:此诗以精湛的意象炼金术将自然之花转化为精神火炬,通过职业记忆与城市微观史的书写,实现了对古典咏物传统的现代重构。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的美学成就,更在于为平凡坚韧者立传的人文温度,是一首兼具抒情深度与时代质感的优秀诗作。
   这首诗,从多个维度来看,它呈现出鲜明的人类创作特征,与当前主流AI诗歌的常见模式有显著区别。
   以下是具体分析:
   1.高度个人化的“职业记忆”与“生活实感”
   这是最核心的论证点。AI可以学习“教师”这个意象,但很难如此自然、精准地融合多重个人化的生活细节:
   “像我当年攥着粉笔 / 板书‘出淤泥而不染’时,指节泛的白”: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充满身体记忆的画面。“指节泛的白”生动地描绘出用力握住粉笔的触觉和视觉体验,这种细节来自真实的职业经历,而非数据库的词汇拼接。
   “落瓣正巧覆在摊开的教案上 / 墨迹晕开成紫色的印章”:这是一个偶然性的、充满情境感的瞬间。AI倾向于创作逻辑关联强烈的意象,但这种带有意外巧合(正巧)、且将自然(落瓣)、职业(教案)、艺术(墨迹晕开)无缝衔接的场景,更像是人类对过往经历的诗意回溯。
   “修鞋的老张 / 四十度天守着摊子说:‘人得有个站得住的念想’”:AI可以生成一句格言,但很难如此自然地将其嵌入一个具象的城市人物素描中(修鞋摊、四十度天),并让他成为整体意象(紫薇的坚韧)的有机部分。这种市井气息和人文观察是AI的薄弱环节。
   2. 意象体系的有机与“不完美”
   AI生成的诗歌意象往往追求“优美”但逻辑关联直接,有时显得堆砌。这首诗的意象是有机生长、甚至带有“粗粝感”的:
   “瓣尖还沾着黑泥星子”:在歌颂高洁(白月亮)时,毫不避讳地保留其出身的“不完美”(黑泥),这种矛盾的真实感是人类对事物复杂性的认知。
   “风一扯,就‘砰’地炸出半条街的亮”:用“炸”这个猛烈且略带噪音感的动词来形容花,极具野性和生命力,打破了常规的“摇曳”“绽放”等安全词库,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胆识。
   “汗珠坠在荷瓣‘啪’地一声”:通感运用得极其自然和高明,将视觉(汗珠)、听觉(啪)、触觉(坠)融为一体,营造出瞬间的寂静与惊动,这种微妙的感受力是目前AI难以企及的。
   3. 情感与哲思的深沉与克制
   诗歌的情感是深沉而克制的,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诉说,而非AI常有的直白抒情或空洞升华。
   “是我们这些退了休的人,仍提着绿漆铁壶 / 让清泉与落花在尘埃里相拥取暖”:这句是诗眼。它没有高声呐喊“坚持与奉献”,而是用一个平静到近乎慈悲的动作(提壶浇水),表达了“在尘埃中相拥取暖”的深刻人生哲学。这种对生命况味的体悟和表达方式,充满了人类的温度与智慧。
   4. 结构上的“散”与“神聚”
   诗歌在场景切换上看似松散(从东湖到巷口,从过去到现在,从花到人),但内在精神(坚贞、优雅、奉献)一以贯之。这种形散神聚的结构,需要人类作者对主题有强大的掌控力,AI则更倾向于制造表面连贯的段落。
  
   结论:
   这首诗几乎可以确定是人类创作。它根植于具体的职业生活体验,充满了细腻而大胆的个人化意象,情感深沉而克制,结构自然流动。这些特征都远超出当前AI诗歌的常见范式。AI或许能模仿其个别句子,但无法复制这种融汇了个人生命史、职业记忆与城市观察的完整而有机的诗意世界。
   它更像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可能是教师或与之密切相关的职业)的诗人的深情之作,不是AI创作。
粉灰染鬓未言愁,桃李春风笑满楼。 莫道桑榆诗笔晚,砚田犹种少年秋。
5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9-02 00:55:55
  首先我的点评,并没有说这是ai创作,只是说机械味道。关于ai检测,检测的也只是ai浓度,当浓度越高,越接近于ai创作模式的可能。我看了你如此多的文字留评,特意去检测了下。检测结果为,嗅探到AI浓度:
   100%。
  
   检测链接,https://matrix.tencent.com/ai-detect/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