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听奶奶讲抗日(散文) ——谨以此篇怀念奶奶、铭记历史
奶奶口中的抗日
——谨以此篇怀念奶奶、铭记沟西庄74人惨案历史
记忆中的奶奶,盘着溜光的发髻,套着一个黑色的头络,拽着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标致的身材着浅蓝色卡其偏襟上衣,下穿黑色绑角的扭裆裤。衣服虽然千篇一律,但总是干干练练,嘴角含笑,走路带风。
一看,奶奶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她经常羡慕又骄傲地夸赞我们:我俩孙女会念书多好,能识文断字,能走南闯北,自己挣钱自己花,新社会真真好,那像我们旧社会不兴女人读书,白纸黑字老是欺负我们文盲。上了几天“民校”(扫盲),师傅(老师旧时的称呼)教:排除万难,我们读:孩(鞋的方言)脱面南,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最后勉强认识自己的名字,每当讲起这段,她眼角笑出的纹路里,都藏着几分“红楼刘姥姥”般的憨直与鲜活。
当阴雨天里我们缠着她讲“跑日本”的事,那笑意便会慢慢淡去,仿佛掀开了记忆里一块沉重的旧布,露出底下烽火灼人的伤痕。但那是奶奶年轻时的历史,她只能那样讲,没有值得炫耀的,就是要感慨今天的我们的幸福。
她的娘家在我家的邻村——沟西庄,是一个人口最多就是三四百人的小自然村,每一处聚集地都因地制宜有个具体的名,最南边叫“南帮场”,紧挨着东边便是“东巷”,顺路往上走是“窑顶巷”,往下走是“点庙”(其实就是下面有个庙,沽名底下庙),蜿蜒往西走是“疙瘩”。奶奶家就在东巷第一家,青石台阶,老高门槛,推门就是两眼土窑洞。曾是她童年最安稳的港湾,却在某个晌午被骤然打破平静。
那天,村里人都在地里除草,锄头起落间伴着家常话,忽然瞥见两个穿日本军服的人,鬼鬼祟祟地在山间小路上晃悠,身上似乎没带武器。庄稼人骨子里的血性涌了上来:“人多怕啥?干脆把他们打死,谁也不知道!”话音未落,几人抄起锄头就冲了上去,三下五除二便放倒了一个,可另一个却反应极快,连滚带爬地逃回了三路里。那时的他们以为,这只是一场仓促的反抗,却没料到,黑夜过后,是一场灭顶的灾难。
天还未亮,鸡还没来得及打鸣,沟西庄就被枪声与喊杀声惊醒。奶奶那年才七八岁,肚子疼早早去了茅房,刚蹲下身,就听见外面“噼里啪啦”的声响,紧接着是门板被踹碎的巨响。她吓得大气不敢出,偷偷从茅房土墙后探了一眼——明晃晃的刺刀在晨雾里闪着冷光,“日本人来了!”这五个字像重锤砸在心上,她提起裤子,紧紧贴在冰冷的土墙上,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只听见左邻右舍的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慌乱、撕心裂肺的尖叫、绝望的哭喊,混在一起,成了那个黎明最刺耳的哀乐。
姥姥抱着未满一岁的三老姨,躲在门后大气不敢出,可刺刀还是顺着门缝刺了进来,三老姨的胸口和胳膊上,从此留下了两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疤,那是侵略者暴行最狰狞的印记。“点庙”大槐树下,二老姨夫的爷爷奶奶倒在血泊里,小小的二老姨夫急中生智,扑倒在亲人身边装死,耳边传来日本人用生硬的中文问:“小孩滴,死了没有?”靴子踢在身上的痛感还未散去,他却死死屏住呼吸,直到脚步声远去,才敢偷偷睁开眼,看着满地狼藉,泪水混着泥土往下淌。
“窑顶巷”传来的马蹄声像暴风骤雨,机枪扫射的声音震得地都在颤。有个最先组织反抗的村民,躲在荆条堆里,眼睁睁看着日本人的马队踏过村庄,他攥紧拳头,把仇恨咽进肚子里,凭着机智再次躲过一劫。
那个黑暗的黎明,像永远不会结束。沟西庄不过三四百口人,可那一次,就有74条生命永远停在了那天——有刚嫁过来、还没来得及熟悉婆家的新娘,有回舅舅家暂住、还想着第二天回家的外孙,还有被凌辱后含恨而死的十二三岁姑娘。白色的恐怖像乌云,沉甸甸地压在小村庄的上空,连风都带着哭腔。
奶奶的讲述里,从不只有绝望。她会说起游击队里的弟弟,哪怕被人轻轻踢都能瞬间警觉,像受惊的鸟儿般消失在视线里;会说起警报响起时,村里人搭着梯子,躲进窑洞里的小“馅窑”,黑暗中彼此攥着手,听着外面的动静,盼着天亮;更会说起,沟西庄的村民们,凭着先觉、机智与勇敢,跟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一步步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终于等到了全国解放的那一天。
后来,奶奶看着我们背着书包去学堂,看着村里盖起新瓦房,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她总说:“新社会真好,我这双小脚,也能踩着安稳的路,看着你们长大。”她的抗战记忆,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满是普通人在烽火里的挣扎与坚守——有恐惧,有伤痛,更有永不熄灭的希望。那些埋在岁月里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让我们知道,如今的安稳日子,是多少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而奶奶嘴角那抹恒久的笑,是历经风雨后,对新生最温柔的礼赞。
那一代人,幸福的记忆也是特别的,悲惨占据了他们的生活,奶奶常常感叹——后代好就好!
1. 以小见大,情感真挚:文章通过奶奶的个人记忆与沟西庄74人惨案的具体细节,将宏大的抗日历史落脚于普通人的经历,如三老姨的伤疤、二老姨夫装死逃生等情节,真实可感,让读者能深刻共情战争带来的伤痛,也更易体会到平凡人在苦难中的坚守。
2. 细节刻画生动:对奶奶的外貌描写(“盘着溜光的发髻,套着一个黑色的头络”)、扫盲时的趣事(“排除万难”读成“孩脱面南”),以及惨案发生时的场景(“明晃晃的刺刀在晨雾里闪着冷光”“鸡飞狗跳的慌乱、撕心裂肺的尖叫”),都极具画面感,既能凸显人物性格,又能让历史场景更鲜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结构清晰,主题突出:文章以“奶奶的记忆”为线索,先铺垫奶奶的日常形象与生活片段,再自然过渡到“跑日本”的核心事件,最后通过奶奶对新社会的感慨收尾,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强调了如今安稳生活的来之不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主题贯穿始终,逻辑连贯且明确。
二、缺点
1. 部分情节叙述稍显简略:文中提及“有个最先组织反抗的村民,躲在荆条堆里”“游击队里的弟弟”等人物与情节,但未展开更多细节,如反抗村民的后续、弟弟在游击队的具体经历等,若适当补充,能让故事更完整,也能进一步丰富“坚守与希望”的主题。
2. 语言风格稍显平实,缺乏文学性升华:文章以纪实性的语言为主,虽朴实易懂,但在关键情感节点(如惨案后村民的心理、全国解放时的心境)缺乏更具感染力的文学表达,若适当运用比喻、抒情等手法,可让情感更有层次感,提升文章的文学厚度。
奶奶梳着两条细辫子,跟着村里人往山里跑。日本兵的马蹄声后来村里来了游击队,奶奶就帮着送信。把纸条卷成细卷,塞进发髻里,再挎个装着野菜的竹篮,装作去地里干活。有回遇上伪军盘查,她吓得手心冒汗,却记得游击队长来啦!
灶火渐渐旺了,映着奶奶满脸的皱纹。她起身掀开锅盖,蒸汽裹着玉米粥的香漫开来。“现在多好,不用跑,不用躲,锅里总有热乎饭。”她盛了碗粥,放在我面前,“你要记得,这碗里的暖。美文,写的不错,学习欣赏,祝好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