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母亲的布鞋(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母亲的布鞋(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52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3发表时间:2025-09-05 12:12:24

从小到大,记不清穿过多少双母亲做的布鞋,走了多少程家乡的路。千层底上印春秋,踏尽风霜暖脚心,现在我是这么想的、回味的。
   心灵手巧的母亲,生产队里与她同辈的人、及老奶奶们都夸赞针线活做得最好。做一双布鞋,从糊袼褙,到纳鞋底,从制鞋帮,到绱鞋,一针一线,一剪一绱,每道工序母亲都一丝不苟。
   每年晒伏的时候,母亲将不能穿的旧衣服和平时收集的破衣单放在一处。到了秋冬时候,田里的麦子种下去了,咸菜萝卜干也腌好了。母亲将那些的破衣服拆成布块,装在篮子里,拎到河边水榻上去洗净,晒干,抹平,叠好。得空,母亲搲两勺小面放在瓷盆子,倒入开水搅拌成浆糊。再将房门板从门框上卸下来,搁在堂屋里的两张大凳上,开始糊袼褙子。
   母亲先用毛刷子将门板上涂上一层薄薄的浆糊,把大些的布丁贴在底下。中间贴两层碎布丁,且布丁缝要串开来贴,这跟砖头砌墙一样,才有拉劲。最后,上面再用大的布块糊一层,一般糊四层即可,一次可糊大半个门板。糊好后,母亲把房门搬到门前,戗在墙上晒。秋冬的太阳晒个一二天,就将布袼子从门板上扒下来,接着糊,直到把布丁糊完。
   接下来,母亲拿出街上买的牛皮纸剪鞋底样子(过去,有专门剪鞋样子的手艺人,走村串户给人家剪鞋样子)。大人的脚不长了,用旧鞋样子就行,孩子的脚每年长,所以要剪新的。剪好后,母亲将纸样子放布袼上用粉笔画,再用剪刀依线把袼褙剪下来。为了防止袼褙毛边,母亲用白布条刷浆糊,将每张袼边包好,看上去也美观。但母亲有时舍不得花钱买白布条,就不包。母亲做的鞋底都是三层的袼褙,经得住踏,耐得起磨。
   纳鞋底的线绳也是买的,一只鞋底纳的针脚粗,一小扎就够了,若针脚密那就多用几根。一根鞋底绳约有三尺长,因鞋底绳粗,针眼子穿不过去,三层的袼片又抽不过来,所以,要用补衣服的细线作“引线”。母亲中指上套一只针箍子,大概有二公分宽,银色的,上面有密密麻麻的针孔,线针借助孔,中指用力向上顶。如一针扎到布袼上浆糊多的地方,针塞住了,拔不出来,就用牙齿咬住针,往外拽。实在不行,拿“针拔”子夹住针拔。
   纳鞋底、做鞋子,光我们三个孩子,二个大人一年穿的鞋子,母亲就忙得闲不下来了。无论是农忙、农闲,一有空就纳鞋底。若是生产队开会了,到邻居家聊天,人到哪里,鞋底随身带到哪里。秋冬季节昼短夜长,白天上工、做家务,晚上在煤油灯下纳线。为了扎针、拔针省力,母亲扎几针,就将针在发间划拉两下,沾点头油,滑针。夜深人静时,只听得母亲手上“呲呲呲”的抽线声。
   纳鞋底是手指上的力气活,做鞋帮子则是技术活。鞋帮子有男式和女式之分。男式的是松紧口,或是平口的一脚蹬款式,面料是卡其布的,颜色就藏青和黑色。女的式样有方口、圆口,或是搭扣的款式。面料还有毛绒布,颜色还有咖啡色。矮帮子,单层的是春秋鞋,高帮子,夹棉花的是冬天穿的棉鞋。母亲是样样会做。
   母亲将鞋帮纸样子,放在一块黑色的卡其布上,用裁缝专用型的粉笔画下来,画两个为一双。为了不浪费布料,母亲将纸样子套画。鞋帮子的大小是跟鞋底的大小一致。鞋帮子面布画好后,再用白纱布画一层里子。母亲用剪刀依线裁剪下来,铺平在桌上,用手指刮浆糊,将面布和里子粘贴起来。晾干后,母亲戴上针箍子,穿好细针线,先将后跟部位对接缝好。再用白布条子,或是黑布条子滚边。完了,就将事先备好的四个约四公分宽的松紧带,缝制在两只鞋帮上。若是女鞋帮子,还要制作两根2公分宽、长10公分的搭扣带子。
   做冬天穿的棉鞋帮子就复杂些。鞋帮样子也不同,分前样和后样,且是高帮子。鞋面布料是厚些的黑灯芯绒子,既耐牢又保温。然后,母亲将棉花均匀地铺在面料上,蒙上一层布里子,用针线固定,滚边。再将脚前的部分和脚后的部分链接起来。最后,在鞋帮上面用削尖的筷子钻6个鞋眼,安装穿鞋带子的金属“汽眼”,即鸡眼纽扣。母亲还将纳好的鞋底上,加一层薄薄的棉花,用灯芯绒布蒙起来一道绱。
   绱鞋帮子是最后一道工序,虽然没有制帮子技术高,但是绱不好,不是歪了就是有一只大小,不合脚。有经验的母亲,先将鞋帮子和鞋底用细线,前后左右固定四个点,不得走样。绱鞋帮子是用纳鞋底的粗线,从鞋后跟的中间绱起。绱的过程中,为了鞋帮和鞋底规整,母亲扎几针就停下来比对一次,确保不偏位。绱鞋的针脚虽然是粗些,但要匀称,不能粗的粗,细的细,那看上去不美观,在行的人一看便知做工不精致。
   不管是单鞋,还是棉鞋绱好后,都要用楦头楦一下,将鞋帮子撑起来。我爷爷原来是皮匠(鞋匠),在家给人家绱鞋子,楦鞋子。一开始母亲将纳好的鞋底,和做好的鞋帮子,拿给爷爷绱。后来,母亲学会自己绱了,绱好了再给爷爷用楦头楦一下。那时候,家里有一箩筐的楦头,大人、孩子的,胖的瘦的楦头都有。
   爷爷先将前半截楦头塞进鞋子里,再将后跟的楦头塞进去。然后在中间加木片,用榔头敲进去撑,如不够就再加木片撑。上好楦头,鞋面上喷些水,放在阳光下晒干后,拔掉楦头,一双挺刮崭新的鞋子就做好了,手伸进去还热乎乎的哩。为了耐穿,母亲还让爷爷在鞋底上加一层耐磨的皮掌。
   灯下纤绳牵线长,缝来儿女路途康。我们平素的童年,是穿着母亲的布鞋,踏着泥泞的、坎坷的土路长大的。有时候,脚上的大拇指头都露出来了还在穿,把一串串青春的足迹印在了乡土上。
   后来,生活条好了,穿上了买的布鞋、球鞋、皮鞋,母亲也很少做布鞋子了。但是,我结婚时,母亲又特地为我们做了两双,乡风说是新婚作兴穿一双密针严实步履刚的母亲布鞋。这大概是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新征程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之意吧!
   如今,那一语“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的稳走的正,堂堂正正闯天下……”点醒梦中人的话,总会使我想起灯光里母亲的背影,还有那双把温暖纳进鞋底的手。

共 23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千层底”看似平凡,却纳进了中国女性最绵密的爱与耐力。本文以白描手法,将母亲制鞋的全过程——洗布、糊袼褙、剪样、纳底、制帮、绱鞋、楦形——拆解为二十余道工、上百遍手,节奏舒缓却针针见力;把“鞋”这一日常物,升华为记录乡土伦理、丈量成长历程的“私人史诗”。文字质朴如粗布,细节生动似针脚:门板当案、牙咬钢针、发间滑针、灯下“呲呲”声,均以最轻的笔触,击中读者最柔软的记忆。母亲形象并未正面抒情,而于千针万线中自带光辉,映现的是传统农妇勤俭、精进、慈爱的集体群像。文末由“过去”转入“当下”,由“个人记忆”上升到“集体乡愁”,提示现代人在批量消费时代重新体认“手作温度”,思考亲情与乡土的根性滋养。文章既写给被布鞋养大的那代人,也写给不再识得“袼褙”一词的后来人:愿我们在“走得更快”的时代,仍能“站得稳、走得正”,把鞋底的那点温暖,转化为面向世界与未来的精神底气。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5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05 12:13:17
  以针脚写年轮,以布鞋立史诗。细节如浆糊余温,乡土气息扑面;千针万线,密密缝住一代人的乡愁与母爱。一篇浓情的乡土散文,值得细细品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05 12:13:40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9-05 15:15:00
  母亲的千层底,母亲的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对家人的付出。最爱穿的是母亲呕心沥血做的布鞋,走路踏实因由母亲的爱。好文拜读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