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军功章的步伐穿越时空(诗歌)
山的皱褶爬满脸庞,记忆在呼喊中澎湃
沿着军装有序排列的第二十三对染色体
紧握。苍茫大地,翻滚一把小米加步枪
子弹穿透肩甲,血沿着胸膛倒下
炮口处的身影和高举的旗子
踩碎一地风,匍匐前进
山河染血,残阳欲坠
身躯翻滚的子弹,烟尘四起
草根沿着喉管下落,树皮填饱肚皮
一个跨步,倒下地地道道的侵略
一棵树在撕碎,一座山在摧毁
坍塌的桥支不起一条路
血染的风采擎起了万里江山
军功章是山岳摔碎的阳光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投掷的烟尘,在肺腑回肠
咀嚼生命,树立生命,强化生命
站起来的右手握着钢刀
目光俊毅的山河
于黄河之内,于长江之外
内和外的较量,是生命淬炼的一种钢
草地的泥沼在下陷,铺满阴谋
雪山的冷峻在凛冽,铸就成长
海浪打翻的船只漂流一页舢板
城墙倒塌的窟窿藏着呼吸
星天为被,雨幕为被
脊梁躺实的战壕,硝烟弥漫
未知的云遮掩星辰,大海的涛声很远
与一座山为伴,与一条河同眠
目光见证太多的悲欢,倒下去的生命
撕裂活着的心脏,泪已干
壕沟刻画的额角,深邃予以犀利
庄稼在风浪里倒下,腐朽
和平在轰鸣中长眠,醒着的脚步
穿山越岭,燃烧的生命在释义出其不意
八十年修复的旧照片擎着血和泪
活着的生命和正在成长的孩子
诧异于蚯蚓穿越泥土留下的洞口
夜幕在夏日里合奏的虫鸣
萤火飞舞的树林,正在荒芜
街角亮起的灯盏,一把扫帚扬起一道尘
洁净的街舞裹着未知的珍惜
绕尘而过的视网膜看不清历史的真实
以及,豪举心脏寸土必争的决心
目光定格在苍老的军礼
画面流淌弯曲的手指
昨夜的星辰在起起伏伏之间
是否,有一滴泪在规劝夕阳
久违的炮火纷飞
是昨日的一碗南瓜粥还是昨夜装满的梦魇
手掌在额角颤动,我的眼角不敢有泪痕
一个眨眼,错过一份解读或者鬓角苍髯的霜
眼眸坚毅于一条河,浑浊与清澈
围棋史话的棋盘,黑与白对弈于智
黑,如同长夜万古,炮火纷飞,永无宁日
白,如同英雄出世,谋定后动,决胜千里
原创于2025年9月4日,9月6日首发江山文学
核心意象:以“物”载史,让历史可感可触
诗人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战争与和平意象,将抽象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具象化:
战争意象:“小米加步枪”“子弹穿透肩甲”“匍匐前进的身影”“雪山草地的泥沼”等,精准还原革命战争的残酷与艰难,让读者直观感受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坚守;“军功章是山岳摔碎的阳光”以比喻将荣誉与山河相连,赋予军功章厚重的生命分量。
和平意象:“蚯蚓穿越泥土的洞口”“夏日虫鸣”“萤火飞舞的树林”“街角的灯盏与扫帚”,用日常化的和平场景,与战争的惨烈形成强烈对比,暗含“当下安稳源于先烈牺牲”的隐喻。
情感脉络:从“追忆”到“叩问”,层层递进的精神共鸣
诗歌情感并非单向的缅怀,而是形成清晰的递进脉络:
历史追忆:开篇以“山的皱褶爬满脸庞”“军装排列的染色体”切入,将个体生命与革命历史绑定,通过“草根填腹”“星天为被”等细节,刻画先烈在绝境中“寸土必争”的决心,满含崇敬与痛惜。
现实叩问:当笔触转向“活着的生命和成长的孩子”,诗人抛出隐性叩问——和平年代的人们,是否还能读懂“壕沟刻画的额角”“苍老军礼”背后的沉重?“绕尘而过的视网膜看不清历史的真实”,直指当下对历史记忆的淡漠,带着淡淡的忧虑。
精神传承:结尾以“围棋黑白对弈”收束,“黑”喻战争长夜,“白”喻英雄谋定,将历史的苦难与英雄的智慧升华为一种精神坐标,暗合“千秋胜负在于理”的信念,完成从“铭记”到“传承”的情感闭环。
艺术特色:对比与隐喻,强化主题张力
对比手法:全诗贯穿多重对比,如战争的“血与火”(子弹、炮口、战壕)与和平的“静与柔”(虫鸣、萤火、街舞);先烈“坚毅的目光”与当下“诧异的孩子”;“倒下的生命”与“醒着的脚步”,通过强烈反差,凸显“铭记历史”的必要性。
隐喻运用:“第二十三对染色体”隐喻革命精神的基因传承,将历史记忆植入生命本质;“军功章是山岳摔碎的阳光”“和平在轰鸣中长眠”等隐喻,让抽象的精神、历史概念变得鲜活,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学性,也让主题表达更深刻。
主旨升华:于“小”处见“大”,唤醒敬畏与珍惜
诗人没有宏大空洞地歌颂,而是从“苍老的军礼”“弯曲的手指”“一碗南瓜粥”等微小细节入手,让英雄形象从历史符号变得有血有肉。同时,通过“八十年修复的旧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在,提醒读者:和平不是天然存在,而是“豪举心脏寸土必争”换来的;那些“穿山越岭的脚步”“燃烧的生命”,值得每一代人以敬畏之心铭记,以珍惜之情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