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的山村(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我的山村(散文)


作者:柳如清风 白丁,2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发表时间:2025-09-06 06:00:52


   “人情重抔土,飞鸟思故乡”。当人离开家乡久了,思乡情结自会与日俱增,愈来愈浓。我也不能例外,身在异乡却时常惦念家乡那个“屋后插青峰,门前流碧玉”的小山村。我在那里出生、成长,度过了人生中最纯真而不能替代的时光,山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寄存着我美好的记忆,不必珍藏,永不腐朽。
   山村地处四明山腹地的鹿亭,绵延群山层层环绕,村中央高耸着一座大山岗,故名大山村。村子有多个自然村构成,依山而构,沿溪而居,但人们习惯将里侧南坡的叫里大山,临近外出路口的叫外大山,后来演变成两个行政村。二十多年前,里、外大山合并,未再沿用原名,而改名高山村。
   村里最早居住着两姓村民,村东人姓褚,是唐朝宰相褚遂良的后裔,从山下晓云村搬迁而来;村西人姓赵,为宋太宗赵匡义的后代,自鹿亭上庄移居于此,根据各自宗谱的记载,大抵在清朝初期来此定居。咸丰末年,太平军攻陷余姚,一名东张第四堡(今属梨洲街道明伟村)的李姓人为躲避战乱,带着家小一路翻山越岭来到此地,在两大家族的接纳下,择溪北坡安家落户,成了山村唯一的“少数民族”。
   纵观山村三百多年历史,一直籍籍无名,没出过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迄今名气最大的却是一名反面人物,他便是新中国成立前担任县侦缉队队长、县保安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浙东特务组宁慈余上校分组长、“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钱江纵队河海总队”总队长兼余姚县副县长的赵祖英。赵祖英随父母徙居城里,经营饭馆起家,拜青帮头目、县侦缉队长陈恩寿为“先生”,得势后啸聚徒众,霸据姚城,辈分高过恶名昭著的姚北“杀人魔王”陈金木,与伪县长劳乃心狼狈为奸,跟“国大代表”、国民党余姚县党部书记长(兼县参议长)倪永强同流合污。1949年8月,中共余姚县委、浙江省第二军分区警备团二团三营等联合组成的剿匪指挥部在对浒山坎西积善庵的围剿中,赵祖英大部遭歼灭,仅带了十余人侥幸逃脱,翌年潜逃至嘉兴海盐澉浦黄沙坞,被当地军民捕获(一说跳井自杀)。据老辈人讲,当年村民进城,只要扁担、箩筐上写有“赵”字,城里的地痞流氓便不敢轻易来寻衅滋扰。1943年12月日本侵略军兵分三路杀气腾腾扑向南黄村“扫荡”,其中有两股日军在伪军带路下经过我们村时,放火烧毁大湾、八石两个自然村的房屋,却对老赵家、新赵家、大岙“手下留情”,原因是那里有赵祖英的族人。
   再偏僻的村落,都逃不出历史,逃不出曾经的时代遭遇的厄运,不管它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当历史沿着一条曲线延伸,历史是沉痛的,也让人觉得寒冷。曾经的族谱里的人,本该是望族,他们之中应该不乏良才,但历史没有给他们机遇,而是给了他们遭遇,只能沉寂。
  
   二
   我居住的自然村是大岙,在整个呈“丁”字形的村庄格局中,大岙就是“竖钩”的部位。一条潺潺溪流将大岙番薯形的地形划拉出一道分界线。溪东平地间的褚姓人占大多数,曾有一百多号人,分别来自里大山、大湾、八石等处,所以被称为“赶拢头班子”。溪西坡头的赵姓人仅有七八户(部分迁至陆埠干溪和镇海小洞岙),是我五服内的亲属,五世祖时从新赵家迁居至此,背倚葱茏的半山岗,房子建于十多米高的石坎上,推开门可居高临下俯看一排排乌黑的瓦屋顶和一支支灰白的烟囱,在炊烟缭绕里,让人有超然世外的感觉。东边是屋基岗,半坡矗立着大会堂和新的村委办公楼(原高山小学旧址)。由东向南延伸着一道低矮的小山垄,形似匍匐的大蛇,遂名“蛇垄”。越过蛇垄外的水泥公路,那高高隆起的便是大山岗。大山岗又称化岭,它是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外大山人的视野,使我们的眼光只能局限于满坡茂密的竹林,无法延展到更远更辽阔的视域。这点我倒羡慕南坡的里大山人,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象高旷,视野开阔,可以极目远眺浩渺天际,将苍山如海、层峦似涛、云起云涌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父亲曾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我们家是有靠山的喔”。起初以为我家有强大的后台背景,实际上父亲指的是我家住房紧靠一座名为“半山”的山岗,它与大山前后对峙,只不过矮了一半。解放战争时期,半山与大山两座岗上,三五支队和国民党军队互相射击,子弹噼噼啪啪落到村民的屋顶和道地。我幼年和小伙伴玩耍从土里刨出过锈烂发绿的子弹壳。半山的半坡上有我家的田地、茶园和竹林,还有一条常年不涸的水沟,沟底水流清浅,漫过沙石,时见山蟹出没,可随手捕捉。青春时代的我最爱攀爬半山岗,在松竹摇曳的岗顶漫步、远眺、遐想万千,有时高声吟诵唐诗宋词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普希金的《致大海》,俯瞰火柴盒一样的房屋和蚂蚁似的行人,闭上眼听着呼啸的山风,感觉身体飘飘而起,凌空飞翔。
   那时候我知识渐长,眼界也渐阔,兴许还受了影视剧和外界信息的影响,世界观发生了改变,渐渐地开始嫌弃山村,嫌弃它偏僻闭塞的地域环境和陈旧落后的生活状态,一心憧憬着走出大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我通过勤学苦读,掌握一技之长后,迫不及待地离开山村,义无反顾投向城市的精彩繁华。
  
   三
   光阴似箭,一晃许多年过去,当年那个追寻“诗和远方”的我已然人到中年,但身处异乡的城市,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每当独身静处或午夜梦回之际,心底会蔓延起隐约的失落,仿佛自己是一颗豆芽栖身琉璃罐,扎不下根,找不到归属感。城市的拥挤喧嚣和日常的紧张忙碌中,使我格外怀念山村的宁静、安详和时光简慢,更加向往回到生我养我的山村,像陶渊明一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园田居生活,让心灵自由放飞。
   随着现代化交通带来的便捷,以及个人时间上的自由,我现在可以随时回山村。这些年,山村变得越来越好,已不见当初的旧模样。每次徜徉在整洁的村间道路上,亲切感油然而生,连呼吸也畅快极了,也许这就是“乡情甘似饴”吧。只不过相遇的人里,熟人越来越少,生面孔渐渐多了,当他们带着和善而又疑惑的眼光打量我时,往往出现“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戏剧性场景。他们可能没想到,我和他们一样也是属于这片土地,这个山村。
   我的山村,我永远的故乡!
  

共 24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倦鸟思归,离开家乡久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作者的家乡在四明山腹地鹿亭的高山村。村里最早居住着两姓村民,村东人姓褚,是唐朝宰相褚遂良的后裔,村西人姓赵,为宋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咸丰末年,一李姓人为躲避战乱,择溪北坡安家落户,成了山村唯一的“少数民族”。纵观山村三百多年历史,迄今名气最大的却是一名反面人物,他便是新中国成立前担任县侦缉队队长、县保安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浙东特务组宁慈余上校分组长、“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钱江纵队河海总队”总队长兼余姚县副县长的赵祖英。作者居住的自然村是大岙,在整个呈“丁”字形的村庄格局中,大岙就是“竖钩”的部位。作者家住房紧靠一座名为“半山”的山岗。随着自己知识渐长,渐渐地开始嫌弃山村,通过勤学苦读,迫不及待地离开山村,义无反顾投向城市的精彩繁华。一晃许多年过去,作者已人到中年。身处异乡的城市,却感觉扎不下根,找不到归属感。随着现代化交通带来的便捷,以及个人时间上的自由,作者现在可以随时回山村,熟人越来越少,生面孔渐渐多了起来,每每发生“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戏剧性场景。作者真实地描述了自己出生山村的模样,讲述了离开山村又回归山村的心路历程。文笔流畅,推进有序,感悟深刻。好文章,推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6 06:07:03
  儿不嫌母丑。故乡如母。即使自己和山村之间曾有过隔阂甚至厌倦,但情感相同,血脉相连,最后还是要回到它的怀抱,因为那是生了自己养育了自己的故土。感谢老师投稿东篱,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06 09:01:12
  从地理到历史,真实还原了作者故乡山村的风貌,文章饱含情感,写出了游子的爱。有些历史,不是靠史学家去挖掘,文学也有着历史责任,作者的选材很好,望继续挖掘,写出系列乡愁。感谢投稿东篱,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砚文        2025-09-06 09:44:17
  本文以乡愁为线,串联山村历史与个人记忆。开篇引诗句点思乡情,追溯高山村历史沿革与褚、赵、李三姓渊源,穿插赵祖英轶事,让小村与时代沉浮相连。
  
   继而聚焦大岙自然村,描摹“丁”字形格局、溪流屋舍,穿插父亲“靠山”之说与战争遗迹,既写山村景致,也藏成长心事。
  
   结尾以中年视角,对比城市漂泊的无根与山村变迁的亲切,“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场景,道尽乡愁中物是人非的怅然,情感真挚,于平淡叙述中见深厚乡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