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水色绍兴,千年的梦境(散文)
我心目中地道的水乡,无疑是绍兴。
绍兴城的河道纵横交错,像道路一样串着街巷,绕过屋角,在街上走两步就会撞见一汪水。单桨、黑蓬的乌篷船在河道悠悠荡荡,穿过一座又一座小桥,穿过一个又一个街区,遇见一栋又一栋历史建筑,像是从历史的长河中徐徐走来,又缓缓地走去。
我有幸游过两次绍兴,但对她的了解只能算是管中窥豹,顶多算从门缝里瞧了几眼。不过,就如大多数来过绍兴的人一样,我对绍兴的水有一份格外的记挂。
一
绍兴的水是深邃的。这是我来到绍兴,对绍兴之水的最早感受。
我两次来绍兴,两次都是下雨天,两次都到了鲁迅故里景区。
鲁迅故里南侧的那条张马河与鲁迅中路并行,从西到东,经过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经过了春波弄和沈园。说它不宽,不如说河道本就狭窄,许多河段连小小的乌篷船都不能掉头。
张马河两岸的墙垣如沉默的护卫,紧紧夹着河水,河水在这狭窄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暗幽。那深绿色的水面,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翡翠,散发着神秘的光泽,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深邃,仿佛能从这水中窥探到历史的奥秘。
淅淅沥沥的雨,掉落在幽深的河道,水面上漾起的涟漪像是点墨着一个个碧绿的小梦。尤其在春波弄与沈园那一段的河道,让我更加觉得幽深与幽邃,雨水的涟漪还像一圈一圈的愁绪。因为陆游关于沈园的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而有了春波弄。因为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尤其是那两首“钗头凤”,让人觉得春波桥下的河水,融入了陆游与唐琬痛彻心扉的幽怨,所以不仅幽邃,而且惆怅,因为渗入了情感,蕴含了情绪。
人性与水性相通,如此惆怅而深邃的水,滋养着水边的人们,让他们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变得更加感性且文思敏捷,思想也愈发深沉,心中更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如工诗善画的王冕(1287年~1359年),鄙视权贵,同情民众苦难,写出了名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鲁迅(1881年~1936年)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用犀利的笔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被誉为“民族魂”。绍兴的水还培育了为人宽厚、恻隐为怀的蔡元培(1868年~1940年),他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之一,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影响至深,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1898年~1976年)祖籍绍兴,他一直说:“我是绍兴人!”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绍兴人很多,他们是绍兴的名人,是满怀家国情怀的绍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儿女。
绍兴如此深邃的水,不仅滋润了绍兴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情怀,也深广了绍兴人博大的胸襟,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和民族的柱梁,甚至是民族的脊梁。正如毛泽东在诗词中赞叹的:“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二
绍兴的水是雅致的。从水的走势看,绍兴的水是从南到北,最终要汇入大海的。可是如果仅从城区纵横交错的水网看,绍兴的水是静水流深的,是徐徐缓缓的,是优雅的。当然,我觉得绍兴的水最为雅致的还是曲水流觞。
历史上,因兰亭修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情怀。一位书圣,聚集了一群同僚,在兰亭这山水之间流觞咏诗,这种闲情逸致,这种风流潇洒,怎么能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件风雅之事?故而曲水流觞就成了文人雅士高雅行为的代名词。
我斗胆断言,这样的风雅之事,只有绍兴这样的水乡才可能发生,只有绍兴的水才能流淌得这么雅致。虽然我知道这样说是没有逻辑的,有人会觉得不可接受,但绍兴的水确实是有它自己的特别。
按照王羲之的说法,“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而从现在兰亭景区的状况看,这里“浅溪淙淙,幽静雅致”。这里的水来自周围诸多苍翠的山岭,流淌在溪涧,流淌在弯曲的小渠,还在鹅池中驻足,还流淌在文人墨客的笔锋间。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不正是从绍兴雅致的水中流淌出来的吗?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当然蕴含有绍兴水的雅致。
除了兰亭,在绍兴还有个书圣故里,一条蕺山老街。那里流传着书圣为一卖扇姥题扇的故事,所以有题扇亭、题扇桥。书圣题扇磨墨的水,当然是绍兴的水,因为那里有座墨池,给予了验证。
所以,我们无需再加说明,绍兴的水分子中蕴含着儒雅,是雅致的。
三
当我行走在安昌古镇的老街上时,我又觉得绍兴的水是恬淡的。
安昌古镇一衣带水,三里街河与老街如影随形。曾经街河南是民居,街河北是商市,现在虽然街河北仍然是繁荣热闹的商市,但街河南也有不少商铺,可人们还是习惯称街河北为老街。
老街上是长长的廊棚,商铺一家接一家,本来就临水,却还在水岸上摆满了摊位,或者在临水的棚柱上挂着一排排的腊货。行走在安昌古镇的老街,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各种特色的本地美食,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满街都是色香味美的佳肴。安昌酱鸭、安昌腊肉、安昌腊肠、梅干菜烧饼、扯白糖、酥糖、安昌印糕、安昌辣酱等物丰味美,风味独到,颇具地方特色,腊鸡腊鸭腊鹅色泽诱人,酱鸭酥糖豆瓣酱醇甜飘香。
漫步在安昌古镇的老街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售卖的吆喝声与来往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热热闹闹。人们一边欣赏着水乡古镇那古朴的小桥流水,一边在一家家店铺前驻足,挑选着心仪的特色商品,或是品尝着香气四溢的美味佳肴,那浓郁的香味,仿佛能让人尝到岁月的味道。
在安昌的老街,我们能够体会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这里浓浓烈烈的人间烟火味,是一种纯现实主义的人间生活影像,是恬恬淡淡的市井生活。
老街的街面与街河的河面落差很小,有的地方看上去好像乌篷船桨荡起的水花很容易就会溅到街上。可是,一座座石桥下流淌的水,却与老街的人来人往有别,虽然乌篷船飞快地划过也会漾起层层波浪,但这水总让人觉得是漫不经心的,很快归于平静,就像古镇的生活一样,恬淡安详。
绍兴的水是恬淡的,正如绍兴人的生活是恬淡的。水乡人柔情似水,生活就像水一样恬淡自然,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所以他们格外地柔和、温情且聪慧,其中肇始于明、盛行于清的绍兴师爷是最典型的代表。
过去,绍兴师爷很出名,他们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深受欢迎。常言道:“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绍兴师爷绝大部分来自于安昌古镇,安昌才是绍兴师爷的真正故里。我想,绍兴恬淡的水,应该是成就绍兴师爷的催化剂。
仁昌酱园坊就在安昌古镇的街河南岸,绍兴恬淡的水是酿制色泽鲜亮、酱香四溢、口感醇厚的安昌酱油的关键。
在绍兴,用这恬淡之水酿制出来的还有闻名遐迩的绍兴黄酒。有人说:“黄酒之美,在于醇和;绍兴之情,尽在酒中。”还有人说:“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没错,酿造绍兴黄酒的水主要取自鉴湖。
人们谈论鉴湖,一般是把它作为旅游的景观,但在绍兴,由于鉴湖的水水质清澄,富含矿物质,软硬度适中,故而成为了绍兴黄酒的基础。精白糯米和优质麦曲,在冬季遇见了比其他时候更加纯净的鉴湖水,蒸煮与发酵的化学反应后的效果就是出类拔萃的绍兴黄酒。难怪有人比拟“鉴湖水是绍兴酒之血”。
当然,一旦恬淡的水,升华成了酒,那它就不再无色无味,而是有了浓烈的激情,虽然水的柔美还在里面,还儿女情长,但显然它更情绪激烈,更侠肝义胆。
四
绍兴的水是壮阔的。
相比而言,绍兴的水域,以细密的水道为主,构成密布的水网,但是,绍兴也有鉴湖、迪荡湖、瓜渚湖、东湖等较大的湖,可如果用辽阔来形容这些湖的实际水面,确实会有点牵强。
比如东湖,郭沫若曾游此并感慨:“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是啊,东湖虽面积不大,但却有着独特的壮阔境界,仿佛将整个天空都纳入其中。你若来到这里,也一定会被这种奇妙的感觉所震撼。
东湖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它来自千百年的凿山取石,故而峭壁悬崖,奇潭深渊。在清末被筑堤为界,积水为湖,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山石韵彩,碧波荡漾,乌篷船摇摇荡荡,可谓湖光山色,山水相融。走在东湖的堤岸,桥上行人款款,桥下乌篷如梭,是盈盈的水让这里的一切都灵动起来。尤其这里曾经还有陶成章建立的陶社,如今设有陶成章烈士生平展。这样的东湖,难道不是壮阔的吗?
说实话,我最早知道绍兴有个湖叫鉴湖,还是小时候因为知道秋瑾。绍兴的水,养育出了秋瑾这位“鉴湖女侠”,养育了包括秋瑾、陶成章与徐锡麟的“鉴湖三杰”。如此看来,鉴湖同样也是壮阔的。绍兴名士的风骨,与绍兴的水密切相关。
会稽山是绍兴水的重要源头。当我来到了会稽山下的大禹陵,我想到从古至今绍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更觉得,其实绍兴的水都是壮阔的。“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会百官”于绍兴;大禹在此治水毕功,地平天成;“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绍兴有许多舜与禹的遗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霸气地将绍兴酒倒入流淌的河中,犒劳将士,波澜壮阔的复仇之战在这酒与水流过之后打响。
水本身的性格是柔且刚的,它恬静也汹涌,深沉理性但也激情澎湃。
有人把绍兴称为“东方的威尼斯”,但我却不敢苟同。威尼斯固然也是水城,可绍兴“城在水中立,水在城中行”的韵味,岂是威尼斯那咸涩的海水所能比拟的?绍兴的水,带着温情与雅致,宛如温婉的江南女子,而威尼斯的水,更像是一位豪放的海上汉子,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也许穿行在威尼斯的刚朵拉确实比绍兴的乌篷船要气派些,但乌篷船的灵巧和在河道中穿梭的优雅,我觉得比刚朵拉略胜一筹,退一步说它们是各有千秋的。绍兴的水是滋润人、涵养人的,威尼斯的海水却逊色了许多。
绍兴的水,既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水网织就阡陌,桥梁串联坊巷,又托起了整座绍兴城,涵养了绍兴人的品格。正因如此,绍兴人文荟萃,人才济济,底蕴深厚。
如此说来,我觉得绍兴的水,尽管物理学特性是无色无味的,但其内涵是营养丰富的,是绍兴的气韵与底色,正是:诗话江南,水韵绍兴。
绍兴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历史,水是她的魂,也是她的脉,水里沉静了绍兴千年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