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中元节:愿所有思念,都被听见
农历七月十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则习惯叫它“七月半”,也有些地方称为“鬼节”。而在我的家乡,这一天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烧月半。
记忆里,七月刚过初十,母亲就开始为“烧月半”张罗起来。她不仅要提前去几里外的供销社买香纸爆竹,还要去田里捆稻草,烧灰煎碱水、搓米团。
遵循老辈人的说法,“祭祀宜早不宜迟”。因此,十五这天,无论农活有多忙,母亲一定会早早收工回家,赶在中午12点之前“烧月半”。大有过了午时,祖宗就收不到供奉之意。
在"烧月半"时,母亲总是显得特别庄重。她先在屋前清扫出一块干净的空地后,方才去屋里拎出那些纸钱爆竹。然后拈根小棍子,蹲下身在那里画出好几个圆圈,再点香,插稳。接着,便在圈里点燃一沓沓纸钱,慢慢地添着……那刻,火光扑闪,映着母亲虔诚而略显凝重的脸庞。
这时,她稍稍后退几步,手里仍在添着纸钱,嘴里一边念叨,无非是请祖宗和已故的爷爷奶奶来”接钱”、祈求他们保佑一家子平安顺遂的话。旋即,又在圈外边燃一堆纸钱。母亲说是给那些无主游魂的,免得他们来争抢。最后,一串震耳的爆竹声响起,“烧月半”这件大事才算快完成了。
我们几个孩子在旁边看着,心里总觉得母亲这样做有些迷信,想笑又不敢笑——母亲早叮嘱过,这是在祭祀祖宗,追怀先人,不能嬉笑。可是,年幼的我们又着实庄重不起来。
儿时的“烧月半”,我真的没有半分哀思,反倒是暗暗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只有七月半,母亲才会搓制碱水米团。米团的做法有讲究,非是新收的早稻米,一粒糯米都不掺;米粉还要倒入锅里用文火炒熟,再拌上稻草灰熬的碱水。这样做出的米团,脆中带点韧,咬一口,满嘴都是草木的清香气,别有一番风味,我最爱吃了。
后来,年岁渐长,才懂了“烧月半”搓米团的习俗,原是为了庆祝初秋的丰收。人们用新米搓团子,既是以此祭奠祖先,告知他们收成很好,也是借着这朴素的吃食,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
再后来,我的父母,他的父母,先后都去了那个遥远的世界。往后的“烧月半”,对我来说,心里只有满腹的哀思,再无其他滋味。
七月过了初十,我便去集市上买来香纸爆竹,然后坐在家里叠一堆纸元宝,金箔的银箔的,一个个在掌心揉捏出细碎的声响……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烧月半”时,我也拿起一根小棍,在地上画几个圆圈,点燃三炷香,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在心中默念……纸钱呼呼地燃着,香烟袅袅升起,仿佛我的低语飘向天际。我相信,他们能听见。
然而,为了维护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减少污染,如今,七月半已禁止焚烧纸钱和燃放爆竹。尽管如此,对天国亲人的思念之情并未减弱,七月半的意义永远不会消失。那么,就在窗前摆一盏清茶,在心中画几个圆圈,把想说的话,诉诸于风吧!
——这世上若真有通往彼岸的路径,大抵就是这样,哪怕没有纸灰飞舞,没有爆竹声响,我们心中深藏的思念,终会随着艳阳、顺着秋风,穿过喧嚣的城市,越过重重的光影,一分一分,抵达那边的世界。我坚信,他们一定听得见。
中元节:愿所有思念,都被听见!从此念念有回响,声声有归处。愿彼岸的他们安好,愿此间的我们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