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郑移民的二十年(散文)

精品 【宁静】郑移民的二十年(散文)


作者:孙兰茂 秀才,297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发表时间:2025-09-10 13:39:52
摘要:他头发花白,背脊稍有弯曲,与二十年前那个在炒锅前活力四射的样子判若两人。

十五年前,在老家的工作单位下岗以后,我辗转来到了沿江市谋生。漫步喧嚣的城市街头,不经意间,我猛然发现了路边那个蹬着满载蜂窝煤三轮车的人——郑移民。他头发花白,背脊稍有弯曲,与二十年前那个在炒锅前活力四射的样子判若两人。“他乡遇故知啊!郑大哥,怎么会在这里碰上了你?”我箭一般冲到他的跟前,惊讶地呼叫着。他停下車,愣了好一会儿,才从沾满煤灰的脸上挤出笑容:“怎么是你?怎么是你啊?我不是做梦吧!”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一直絮叨个不停。
   在郑移民的引领下,我来到了他狭小的出租屋内。坐定以后,看了看室内简易的陈设,和他那饱经沧桑的脸,我的记忆潮水般地涌来,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乡下,他就成了村里最早嗅到机遇、出去闯荡的人。当时他那种既种地又做生意的“两头忙”的生活,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倾慕。
   虽说郑移民是乡下人,可他祖辈都生活在乡下一个偏僻的小集镇上。对于做生意,那可算是一个舍得吃苦,又精于算计的人。比方说,在集贸市场未完全放开之前,逢集日(每十天两个集日)的早晨,天还黑漆胧胧的时候,他就会来到集市,以低价从赶集的农户手中买进蔬菜、鸡蛋等物,随后以高价售卖出去赚取差价。尽管他因旷工被生产队扣过工分,也被工商所以“投机倒把”的罪名罚过款,可他家里四五个孩子都张着小嘴要吃饭,生活实在困难,多数情况下,也就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回首往昔,那段日子虽满是艰辛,却也洋溢着希望的微光。终于,市场开放搞活的春风拂面而来,好光景翩然而至。那年,承包地刚好种完,他就急不可耐地带着身边几个好友,乘汽车,又转乘火车来到了距家千里之遥的沿江市。沿江市是濒临长江南岸富庶的鱼米之乡,是外来人员务工和创业的好地方。到了目的地,经中介牵线搭桥,或自投门路,有的去建筑工地做小工,有的进厂当工人,有的收废品,而郑移民则去社区的农贸市场租用了一个小门面,做起了炒瓜子的生意。
   门面房的面积大约十一二个平方。除了放置一张床,一口炒锅,一节卖货用的柜台,室内几乎没有转身的地方。
   城里人有夜生活的习惯。几近午夜时分,这边刚关门,那边买瓜子的人又来敲门。好不容易打发完生意,懒得洗漱、懒得脱衣,仰躺在床上,便死一般地呼呼睡去。仿佛一瞬间的功夫,又被闹钟吵醒。此时,无论如何再也不敢合眼。凌晨三点,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生火、炒货,打扫卫生……
   炒货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选料、配料的比例、火候的掌控,及翻炒的频率,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然的话,炒出来的瓜子,夹生,或糊吞吞的模样,很难卖得出去。底一把,上一把,炒货人忙碌的身影如同打拳。锅铲子与铁锅摩擦发出的刺耳的声音,使人头皮发麻。瓜子中添加的桂皮、香叶、八角、花椒、小茴香等调味料,翻炒过程发出难闻的味道,给人以头晕眼花、恶心想吐的感觉。在逼仄的空间里劳作久了,室内的衣物及用具会蒙上一层灰尘,人的脸也会因汗渍而变得如同“花老猫”。
   生活就像面前的炒锅,不停地翻炒着希望与艰辛。老婆在老家带孩子上学,还要照顾耄耋之年的婆婆,地里的庄稼更离不开人去精心管理。这样,城里的生意只好由郑移民一个人打理。实在忙不过来,就临时找个帮工。
   说来挺奇怪的,有一年临近春节,生意异常火爆,郑移民不得不聘请了小区附近一个才退休的老头前来帮忙。刚干了四五天,老乡中就有人以开玩笑的口吻,给郑移民老婆打电话,说郑移民赚了钱,就找了一个女帮工,两人相处的还很黏糊。你不过来管一管的话,两人非出事不可。或许因为长期两地分居产生的思念之情不容玷污的缘故,老婆便信以为真。为了不打草惊蛇,第二天下午,她冒着漫天的雪花就乘车赶了过来。
   没成想,到现场一看,她的脸颊顿时变得羞红,便用力跺了跺脚,非常悔恨地说:“唉!我真是……我真是糊涂了!”郑移民连忙追问怎么回事。她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摆摆手说:“没……没什么,你别问了,我就是不放心来看看你。”郑移民看着妻子窘迫的样子,似乎明白了一切,苦笑一下也不再深究。
   命运就是这样难以预料。怎么也没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到处都能寻找到发财的机会。随从郑移民一同进城的邻居老刘,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因在城里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扫大街,空余时间捡废品,一年竟赚了上万元。那时候的万元户,对多数人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难怪老刘的家里,早早地就推倒草房建楼房。随后,还帮助自己的儿子在城里买了一套商品房。论赚钱能力,郑移民可比大字识不了一箩筐的老刘强得多。
   除了平时不断往家里寄钱以外,春节期间,郑移民还要拎一包十元、五元的钞票回家,估摸着怎么也得有上万元。因郑移民是村上的长辈,知道他手里有钱,半截村子的大人小孩,大年初一都争相着前来给他拜年讨红包。一个头磕下去,三十、二十元的票子就流进了晚辈们的腰包。
   此外,节日里的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郑移民都表现得慷慨大方。细算下来,花销也不在少数。一个春节过完了,包里的钱往往用去大半。本想出去继续炒瓜子赚钱,可春耕生产在即,想走也难以脱身。
   郑移民家有六亩承包地。那时候,农村还没完全实现机械化。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农事,大都要靠手工操作。转眼间的事,春耕结束,夏收季节又如约而至。同时,因夏季来临,瓜子销售也进入淡季。反正进城也赚不了多少钱,还是等待入秋再说吧。
   就这样,郑移民总是每年过了麦收进城,春节回家。经历春耕春种,及麦收季节——钱花的差不多的情况下,再进城赚钱。
   有人劝说郑移民,在家种地赚钱少,不如把地流转出去,专心在城里做生意更划算。郑移民则说,地是咱庄户人的命根子,走得再远也不能离开土地。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郑移民一直遵循着农闲进城、农忙回乡的节奏。虽然也攒下了一些钱,甚至在邻居们都盖楼时,他也不甘落后地建起了一栋小洋楼,但多年的积蓄也因此消耗大半。年复一年,他家庭的经济状况却始终在“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层面上徘徊,未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和积累。
   时光荏苒,二十年转瞬即逝。当我从对往事的回忆中清醒过来时,只听见郑移民心情沉重地说:“一晃二十年,一直都没离开过这个城市。开始时,我炒瓜子,做了十几年的好生意。没想到的是,进城炒瓜子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再加上小区拆迁,找不到合适的摊位。不得已的情况下,我才改送煤球,有时也给人家送纯净水。若是早些年听别人的劝告,把地租给别人耕种,一心一意在城里赚钱,也不至于到现在还租别人的房子居住。回想起来,感觉很后悔的。”
   当谈到郑移民的家庭状况时,他的眼神里闪耀出一缕不易察觉的光。他兴奋地说,孩子们比他有眼光,成家后,全都进城寻找出路。有的建成了小型、智能化、全自动的炒货加工厂,有的开超市,有的成了企业的管理者。尽管近年来房价、车价居高不下,他们却都买了房、买了车,并打算在城市里打拼一辈子。
   离开郑移民的出租屋,漫步在人流如织的街道上,我不禁感慨万千。时代的大潮冲刷着每个人的命运,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顺势而为。郑大哥这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与汗水,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虽然在这一进程中,郑移民本人的认知及行动上尚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他的孩子们,却以更清晰的思路,更明确的目标继续前行,并在城里这片热土上扎下了根。这或许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真实的缩影——一代人的牺牲与奋斗,换来了下一代人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共 29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回忆了老乡郑移民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经历,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命运变迁,反映了郑移民在时代大潮中的无奈与选择,以及他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反思,也体现了郑移民的子女在城市中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了家庭的代际跨越。文章主题思想深刻,通过郑移民一家的经历,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节生动,细节描写丰富,展现了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亲切感。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0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9-10 13:41:26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语言平实,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过去与现在、农村与城市的对比,突出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9-10 13:41:46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