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骈文:教师节赋(古韵)
骈文:教师节赋(古韵)
商飙拂叶,金粟缀枝。玉轮碾空,泻清辉于杏坛阶砌;促织鸣牖,和书声于绛帐灯前。值此嘉节,凭栏溯往,感师道之昭如星汉,念教诲之润若醴泉。盖师者,为蒙童启智之炬火,为学子指津之北辰,为斯文续脉之薪传,为邦本培元之基石也。余不揣谫陋,援笔缀文,以抒拳拳敬慕之意,以颂殷殷师者之德。
溯源:洪荒启教,圣道初开
洪荒之世,民处蒙昧,结绳计岁,刻木记功。伏羲仰观奎壁,俯察川岳,画八卦以通幽明之变,类万物以显造化之理,此乃教化之滥觞;神农亲尝百草,亲制耒耜,传耕桑之术以济饥馑,授疗疾之方以救夭殇,此为授业之肇始。黄帝问道崆峒,受广成子“守静抱一”之旨;唐尧咨政四岳,得“亲九族、平章百姓”之策——彼时虽无“师”之名号,然“教”之实已融于渔猎耕织、日用伦常。
及周公制礼作乐,立庠于国、序于乡、校于州,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万民,“师”始有定制之规。至孔圣挺生,周游列国十四载,颠沛于陈蔡而弦歌不辍,困厄于匡人而讲诵未休。设帐杏坛,首倡“有教无类”,使贩夫、竖子、鄙人之子亦得亲炙圣贤之学;施“因材施教”,观子路之勇、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冉有之政,各授其长、各补其短。删《诗》三百,订《书》百篇,正《礼》《乐》之失,系《周易》之辞,作《春秋》以明褒贬,为华夏文脉立根铸魂。三千弟子随其左右,七十贤士承其衣钵:曾子传“吾日三省吾身”之训,子夏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之论,子游以“弦歌化武城”之绩践其道,澹台灭明以“行不由径”之德传其风。夫子之教,如江河行地不舍昼夜,如日月经天光照四方,为后世师道立不朽之范式。
沿革:百代兴教,师脉绵延
战国纷争,百家竞起,师道亦呈鼎沸之势。孟子继孔子之业,居邹鲁,聚生徒,言“性善”之论,述“仁政”之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乐之一;率万章、公孙丑辩斥杨墨“为我”“兼爱”之偏,使儒道不坠于乱世。荀子客居稷下,三为祭酒,著《劝学》以励后学,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启学子进取之心;其徒韩非著《韩非子》明法治之要,李斯辅始皇定天下之统,皆传其学之精髓。墨子聚徒三百,以“兼爱”“非攻”为纲,教木鸢飞天之技、城守御敌之法,行“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之事;鬼谷子隐于云梦之泽,授苏秦、张仪纵横捭阖之术,教孙膑、庞涓排兵布阵之要,弟子凭一身才学搅动列国风云。
秦并六国,设博士七十人,掌典籍藏修,教弟子研习,然“焚书坑儒”之祸,使齐鲁之学遭厄,师道暂挫。汉兴,叔孙通采古礼、酌秦仪,制朝仪以教群臣,使高帝知“为君之贵”;陆贾献《新语》十二篇,论“逆取顺守”之理,启高帝“文武并用”之智。武帝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立太学于长安,置五经博士,选弟子员五十人,官学制度始成。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注《诗》《书》《礼》《易》《春秋》,门下弟子数千人,时称“郑学”,使经义归一;马融绛帐授徒,前设讲席授经义,后列女乐佐宴乐,而卢植、郑玄等名士皆出其门,传其学于后世,虽处奢境而不废教化。
魏晋之时,玄学兴于江左,佛道盛于朝野,而儒师坚守道统。嵇康锻铁洛邑,拒仕司马氏,授《广陵散》于袁孝尼,临刑索琴而弹,曲终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之精神启悟世人;王弼年未弱冠,注《老子》《周易》,融玄理入儒经,开玄学清谈之风,虽英年早逝而著作传世。隋唐盛世,教育勃兴: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统一经义训诂,颁行天下以为取士标准;韩愈作《师说》,痛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之弊,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责,抗颜为师,收李翱、皇甫湜于门下,振师道之颓。柳宗元贬谪柳州,仍建学馆于罗池之畔,教蛮夷子弟识文断字,使教化播于南疆烟瘴之地。
赵宋之世,书院大兴,师道蔚然成风。周敦颐筑濂溪书堂于庐山之下,传“太极图说”,程颢、程颐师事之,创“洛学”,有“程门立雪”(杨时、游酢侍立程颐门外,雪深一尺而不退)之美谈;张载讲学关中,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愿,其志可昭日月;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明“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接物之要”,著《四书章句集注》,使儒学臻于新境;陆九渊创“心学”,与朱熹论辩于鹅湖,各抒“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见,启学术争鸣之盛。
明季王阳明龙场悟道,创“阳明心学”,倡“知行合一”,筑龙岗书院于龙场驿,授徒讲学,弟子遍布天下;后巡抚南赣,设社学数十所,教乡民子弟,使教化及于山野。顾宪成、高攀龙主讲东林书院,题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学术关涉国事,讽喻朝政,振聋发聩。清初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倡“天下为主,君为客”之论;顾炎武倡“经世致用”,著《日知录》考辨古今;王夫之隐于石船山,著书数百卷阐发唯物之思——三人皆以授徒讲学为业,为清初学术开山。晚清西学东渐,康有为办万木草堂于广州,讲维新变法之理;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于长沙,启湖南新政之风;严复译《天演论》,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论,师道之内涵,自此融中西而新变。
观今:杏坛耕耘,初心不改
民国以降,师道焕新。蔡元培掌北京大学,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聘陈独秀(主《新青年》)、鲁迅(讲小说史)、胡适(倡白话文)、辜鸿铭(授拉丁文)等新旧名家,使北大成新文化运动之摇篮、五四运动之策源地。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于南京,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躬身乡村,为平民教育奔走,虽学校遭封而志不馁。黄炎培创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旨,办职业学校数十所,育实用之才。陈寅恪执教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治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严谨治学,被誉为“教授之教授”;梅贻琦任清华校长,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延揽贤才,培育栋梁,使清华跻身世界名校之列。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教育为先。毛泽东主席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教育发展之方向;周恩来总理亲抓教育,制定规划,推动教育普及。钱学森冲破美国阻挠归国,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授航天动力学之学,为“两弹一星”培养核心人才;钱三强、何泽慧夫妇执教清华大学,传核物理之识,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奠基原子能事业。改革开放后,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季羡林执教北京大学,研梵文、吐火罗文,教书育人七十载,著《糖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被誉为“国学大师”;任继愈治中国哲学、宗教学,主持编纂《中华大藏经》,讲学授徒,传文化之脉。无数师者,于三尺讲台之上,以粉笔为犁,以心血为肥,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今日之师,或执教于都市校园:晨曦未晞,已伏案备课,案头堆卷如丘,朱笔圈点批注,将数理之奥化为通俗比喻,将诗文之美解为生活共情;课堂之上,执粉笔勾勒函数曲线如绘山河,诵“大江东去”如闻涛声,演示化学实验时眼神专注如探珍宝,答疑解惑时语气温和如沐春风;暮色四合,仍留校辅导,与学子促膝长谈,解学业之困、成长之惑,为家长详解学情,句句恳切。或坚守于乡野僻校:张玉滚扎根河南镇平黑虎庙小学二十余载,用扁担挑来课本文具,从“扁担教师”到校长,走坏百余双胶鞋,把青春献给大山的孩子;支月英在江西奉新大山坚守三十余年,从“支姐姐”变成“支妈妈”,翻山越岭家访,让数百名山区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他们居陋室而不怨,处清贫而不悔,以爱心暖童心,以坚守铸师魂。
高校之师,则融科研与教学于一体:袁隆平执教西南农学院,一边讲授作物遗传育种学,一边躬身稻田研究杂交水稻,顶烈日、冒酷暑,终使“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屠呦呦在中医研究院带徒授课,带领团队萃取青蒿素,从《肘后备急方》中寻灵感,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既传中医精华,又育科研英才。实验室里,他们熬夜调试仪器,反复验证数据,为一个小数点的精准熬红双眼;讲堂之上,他们旁征博引,从量子力学讲到宇宙起源,从《论语》讲到现代文明,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以学识与担当,为国家育栋梁。
论道:师责如山,师德如兰
师者之责,首在“传道”。传“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教“忠孝廉耻勇”之五德,使学子明辨是非、坚守正道——见老者扶之,见弱者助之,不为私利所惑,不为邪念所扰;传家国情怀,启担当意识,使学子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见国家需则挺身而出,见民族难则勇担重任。次在“授业”:授文史哲以明古今之变、事理之常,传数理化以探自然之奥、科技之新,教艺体技以强身心之健、审美之趣,授思维方法以启创新之思、批判之辨,使学子练就过硬本领,可立身于社会,可建功于时代。再在“解惑”:学子学业遇阻,师者循循善诱,如拨云见日;成长遇惑,师者耐心疏导,如指津北斗;生活遇困,师者伸手相助,如寒冬送暖——或悄悄垫付学费,或赠送书籍文具,或家访时帮学子家干农活,事事贴心。
师者之德,在于“学高”与“身正”。学高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方能答疑解惑,满足学子求知之渴——学子问“宇宙起源”,可讲Big Bang理论;学子问“诗词意境”,可解“明月松间照”之清幽;学子问“人生价值”,可谈“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胸怀。身正者,品行端正,言行一致,不以权谋私,不贪图小利——课前擦拭黑板,使粉尘不沾学子衣;课后拾起纸屑,使校园不染杂物;面对家长馈赠,婉言谢绝;面对利益诱惑,坚守底线,举手投足间皆为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者以自身为镜,学子方能照见正道,学师之言行,传师之品德。
师者之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见学子进步,喜上眉梢,比自己获大奖更欣慰——拿着学子的满分试卷,逢人便夸“这孩子肯用功”;见学子犯错,不斥骂指责,而是拉到身边,问清缘由,循循善诱,助其改正——“这次错了没关系,咱们找到原因,下次就能做好”;见学子家境贫寒,不声张,悄悄把新书包、新文具放在学子桌洞,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学子面前。这种爱,不掺功利,不求回报,是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是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深远。
寄怀:尊师重教,薪火永续
余少时常居赣南乡校,遇张师、饶师二位良师。张师年逾五旬,右眼因早年教书过劳而半盲,却仍坚持用毛笔工整书写板书,每字每画皆见用心,讲《论语》“学而时习之”,必抚掌而叹“读书须实,不可虚浮”,怕我等听不懂,常举“种田要除草,读书要温故”之例;饶师初执教鞭,二十出头,住学校一间陋室,冬日无暖气,常把冻得通红的手揣进怀里暖一暖,再为我们批改作业,批语从不敷衍,总写着“这个比喻用得好,再努力些,你能写出更棒的文章”“这道题思路对了,再细心点就满分了”。如今离乡数十载,张师的毛笔板书、饶师的暖心批语,仍历历在目,每念及此,感恩之情如潮涌。
余已从教二十载,岁月悄然流转。夫尊师重教,非独在教师节一束鲜花、一句“老师辛苦了”,更在平日之行:学子当勤学苦读,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以优异成绩报师恩,不辜负师者的谆谆教诲;家长当理解教师之劳——师者早出晚归,批改作业至深夜,处理班级事务费心神,多一份体谅,少一份苛责,与学校同心育人;社会当尊重教师之业——见教师过马路,主动让行;见教师购物,礼貌相待,不轻视、不诋毁,让“师者光荣”深入人心;国家当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医疗、养老保障机制,解决教师住房、子女教育之忧,使师者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如此,则师道日盛,教化日兴,英才辈出,国运昌隆。
值此佳节,谨作短章以颂:
杏坛执鞭二十秋,黑发熬成雪满头。
粉笔无言书日月,丹心有梦育松楸。
春风化雨滋桃李,厚德载物传风流。
愿效先贤承圣道,千秋万代美名留。
二0二五年九月十日星期三(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