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我们村里的爷们(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我们村里的爷们(散文)


作者:段引丽 布衣,38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发表时间:2025-09-10 19:50:04
摘要: 一篇《上河西村的女人》投稿江山文学,被评为了精品,编辑老师说,江山文学的精品档次相当高。无论外界评价如何,我始终坚持以笔为心,书写真实。

一篇《上河西村的女人》投稿江山文学,被评为了精品,编辑老师说,江山文学的精品档次相当高。无论外界评价如何,我始终坚持以笔为心,书写真实。
   以前觉得“汉子”这个称谓很土气,甚至略显粗粝;“爷们”霸气,又不失个性。但随着社会阅历不断积淀,我愈发体会到“爷们”比“男人”这个中性词更具力量,更显担当——它们不是简单的性别指代,而是对男性顶天立地、铁肩担责的生动诠释。而我们村里的男人们,也确实配得上这份沉甸甸的称谓。
   我们这个村是以种植、养殖和部分手工业为传统产业的典型农村社区,如今正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村里的男人们就像一群默默耕耘大地的守护者,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独特的魅力。
   我们村里的爷们就像春天的“蒲公英”——籽实随风落地便扎下深根,一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把生命的坚韧与传承写进年轮。在我看来,老、中、小三个辈分的爷们,更恰似村里的“三昧真火”:老一辈如炭火,沉稳厚重,以手艺与坚守温暖岁月;中年辈如薪火,刚健有力,用肩膀与担当照亮家园;年轻辈如星火,鲜活灵动,凭智慧与热忱点燃希望。三昧火焰各有其光,却共同燃烧成村里生生不息的暖意与力量,各有其鲜活的故事与独特的光彩。
   木匠爷是村里典型的老派男人。中等个子,话少,为人宽厚,性格稳重,常年做木工活,手上留下厚厚的老茧。按辈分我们叫他爷爷,后来大家便简化称呼,叫他木匠爷或刘木匠。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木工手艺人,曾是乡村里作用极大的匠人之一。木匠这行当讲规矩——能把歪木头斧正,直木弯作曲,方木削成圆,于是这世间才有了长桌矮椅。木匠爷早年名气不小,打家具、做寿材、修门窗,全靠这门手艺养活一家人。他不仅手艺好,更是一个“守艺人”:一块木头在他手中,经锯、推、敲、刨,转眼成了箱柜桌凳、茶几。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木匠爷虽不算行业状元,却凭着对木工手艺的敬畏与职业操守的坚守,在这个行业干了几十年。
   “桑木扁担犁木案,椿木门扇蛀不烂,槐树车辕松木椽,柏木棺材耐千年。”哪样木料做哪样活计,木匠爷心里门清,这是一代代木匠传下的真经,故而民间才有“歪歪木头端木匠”的老话。如今年过七旬的木匠爷儿孙绕膝,安享天伦,但谁家修个门窗、翻新案板,他有求必应,而且还是免费上门。如今木匠的手艺在家具靠买的年代虽不似从前吃香,木匠爷却仍在这行当里忙碌着——做寿材成了他最后的营生。他不光木活精湛,农活也是一把好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晨雾,木匠爷已经扛着锄头走向自家的田地。世界是浮躁的,但手艺人是安静的;手艺人的手或许沾满木屑油污,但掌心托着的是干净的匠心。他们从来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却默默地用双手托举着这片土地的温度。
   军人出身的刘老大,身材魁梧,性格耿直,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已是花甲之年的他,身板硬朗,走路昂首挺胸,爱干净,不吸烟,不喝酒,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坚持晨练。刘老大是家里的“一言堂”,大事小情他说了算:老伴炒菜多放半勺盐,他都要念叨“浪费调料”;年轻时每个月给老伴的生活费都按数发放;老伴说在院子里搭个鸡窝,他一句“影响风水”就给否了。数年间都是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人说他小气、抠门,可他出生在特殊时期,历经靠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的年代,从小深知“一粥一饭当来之不易”,做人做事兢兢业业。家里遇上大事,他却出手阔绰:给孙子买整套的《儿童画报》,眼睛都不眨一下。退休前,他是法士特集团的“技术标兵”,手里的扳手比枪还熟;退休后带孙子,倒成了退休人员和家庭中的“老顽童”。教孙子叠“豆腐块”被子,小家伙把被角揉成面团,他急得蹲在地上用尺子叠了个巴掌大的迷你版,边角比部队的还齐整,抹了一把汗说:“这活儿比修机器难!”每天准时准点带孙子看新闻联播,戴着老花镜举着报纸念:“国家又出新政策了,咱们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又迈上新台阶了。”见“乡村振兴”就拿红笔圈住,拍着孙子的小脑袋:“记住,咱庄稼人的根,得扎在这片土地上。”
   家里的“一言堂”在孙子面前变成了“战略妥协”。为了稳定“小同志”的情绪,他定的“军规”总打折扣:规定三点睡午觉,孙子抱着他的胳膊撒娇:“爷爷,让我再看一集《奥特曼》再睡嘛!”他就在孙子看得入迷时,把闹钟往后拨了半小时。老伴在旁边笑呵呵地说:“拿出你给我们母子上纲上线的劲头啊?”他梗着脖子说:“那不一样,这是特殊任务——培养革命后代,得劳逸结合。”如今,他还会隔段时间去触摸储物间里被摸得发亮的扳手,还有那些被他握了多年的各种工具。他本不让孙子喝带糖的饮料、甜水,可孙子一声声“爷爷”的软磨硬泡,融化了最铁的军人心,他默许孙子第一次(也只此一次)买了一大桶饮料。他挺直的腰杆、说话带响的嗓门,还有做事认真仔细的较真劲儿,依旧是那个穿了十年军装、拧了三十年螺丝、如今带孙子的老兵,把“铁打的脊梁”“站直了别趴下”的军人气魄与担当,种进了儿孙的心里,也种在了这片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上。老兵的硬朗,早被孙子的笑泡成了绕指柔。
   “浪子”,四十出头,年龄不大,却老于世故。他的微信名字就叫“浪子”,人如其名:整天吊儿郎当没个正形,说话不把门。爱泡麻将馆,酒桌上嗓门最大,爱唱歌,曾经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网红”。年纪不大,“才艺”不少,流行音乐、通俗歌曲都能吼两嗓子。村里人叫他“浪子”,也叫他“刘有才”。他见人就“哥啊姐啊”地喊,递烟时手指夹着烟盒转得飞快;喜欢穿牛仔衣,常年留短发平头。手机总举在手里拍视频,连蹲墙根晒太阳都要发个朋友圈,配文“田间地头考察记”。朋友圈内容大多是送货来回路上的风景、酒桌上的热闹,还有和女儿风趣幽默又不失温情的聊天记录:“粮草紧缺,请求支援!”“朝廷正在赈灾抢收,烦请耐心等待,灾后便可开仓放粮。”村里人都说他“不着调”,可谁也没料到,这个看似没心没肺的“浪子”,竟把纸货店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他的生意不止纸扎品、花馍及祭祀用的香烛、元宝、烧纸、寿材,还承接打墓地、箍墓等,看似平淡的生意被他做成了“一条龙”服务。“浪子”脑子活泛,鬼点子多,只要是能挣钱的营生,想方设法都要做。他手机微信里存着两千多个客户电话,铃声设成《好运来》,接起电话永远一本正经:“哦,王哥、李婶!您说!要寿材还是花馍?啥时候用?我这就安排!”娴熟得像演练过百遍。
   送货上门更是“不要命”的实在:能送的、不能送的,只要客户需要,有求必应。给西山的客户送“白事”祭品时,主家隔壁的周大娘临时要一套纸扎品,老人在电话里讨价还价,他二话不说连夜赶制,送货上门只收了一半费用,临走还送老人一盘热乎乎的白吉馍。老人摸着白吉馍,朝已走远的“浪子”挥手,喃喃自语:“好人,好人呐。”
   有年冬天雪下得齐膝深,西山的客户订了两笼花馍,捎带说亲戚还订了纸扎品,说是老人过“三周年”用。左邻右舍和伙计劝他:“路太滑,西山山高路远,等雪停了再送吧。”他裹紧军大衣钻进车里:“订好的日子怎么能改?送去主家就安心了,咱也了却一件事。”车子打滑走不了,他就扛着花馍,把纸扎品用绳子串起来背在身上,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三四里路,到主家时棉鞋全湿透,花馍和纸扎品却完好无损。主家要多给钱,他摆摆手:“说好送货上门就不能含糊!您要过意不去,有订寿材的给我介绍个客户就行。”
   客人刚踏进店门,他就递烟、倒水、谝闲传,一气呵成。从庄稼收成聊到谁家娶媳妇,等客人笑得见牙不见眼,他才逐一介绍商品:“您看这纸扎车,轮子能转;还有这别墅,琉璃瓦都是亮纸糊的,老人在‘那边’准体面。”价格上从不漫天要价,客人犹豫时,他就说:“您放心,我浪子做生意,童叟无欺!您要觉得贵,我再送俩纸扎金元宝,保准您划算!”
   对质量他比谁都较真:寿材要用本地老桐木、柏木、松木,不但要做工细腻,棺盖合缝时还得严丝合缝卡进一张纸片;花馍是纯手工酵面馍,各种造型、款式应有尽有,颜色艳丽,栩栩如生。送货前他会仔细检查纸扎品、花馍、寿材,就连送寿材时搭的黑布幔都要拾掇平整,说:“这是给逝者的体面,不能皱巴巴的。”
   “浪子”常说:“生意是守出来的,更是诚心焐热人心的活儿。”那些经他手一扎一糊的纸扎品,成了连接生者与逝者牵挂的桥;而“浪子”这个曾带贬义的名字,也成了他做生意那条街的“金字招牌”——“买纸货,找浪子,准没错!”
   夕阳下,店门口小轿车里播放着《最炫民族风》,“浪子”脚跟着节奏打拍子,嘴里跟着哼唱。风掀起他的牛仔外套,露出腰里别着的一串钥匙——有家里的、店铺的、仓库的、小轿车的,还有一把是新买的商品房的。这个曾被父亲说成“烂泥扶不上墙”的“浪子”,愣是用那些轻飘飘的纸扎品,扎实地撑起一个家,活成了村里最鲜活的反差样本。
   里的爷们,老一辈如炭火,中年辈如薪火,年轻辈如星火。“三把火”也是村里众多爷们的缩影,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这片土地上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双手创造幸福。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传承着一种质朴而坚韧的精神。就像一棵棵大树,扎根土地,守护着村庄的宁静与繁荣;他们的故事,也如同金陵河的水,源远流长,永远在村子的记忆里流淌。
   (原创首发)

共 36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上河西村的女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上河西村三代“爷们”的鲜活群像,将乡土大地上的担当与坚守写得入木三分。木匠爷以木屑为墨,用半生匠心诠释“守艺人”的厚重;刘老大以军魂为骨,在柴米油盐与祖孙日常里藏着铁汉柔情;“浪子”以诚心为尺,把看似轻飘的纸扎生意做成了焐热人心的“金字招牌”。作者跳出对“爷们”的刻板想象,将三代人比作“三昧真火”——炭火暖岁月、薪火照家园、星火燃希望,既写他们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也写他们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如金陵河水般质朴绵长,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背景下,普通村民如何以最本真的方式守护土地、传承精神。这份“以笔为心,书写真实”的创作态度,恰是乡土叙事最动人的力量。推荐阅读【编辑:清风一缕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一缕情        2025-09-10 19:51:24
  三代爷们如三昧真火,木匠爷的匠心、刘老大的军魂、“浪子”的诚心,在乡土烟火里写满担当,文字质朴却暖得人心发烫。
2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9-11 10:39:19
  文中“蒲公英”和“三昧真火”的比喻尤为生动、贴切!好文欣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