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西坑,从哗啦啦到哗哗哗(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西坑,从哗啦啦到哗哗哗(散文)


作者:姜光丽 进士,739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发表时间:2025-09-11 12:59:00

   五月的风,穿越花海,送来铅山县作协姚增华主席的热情邀约。
      广信区作协陈剑、李进军、龚小春、姜光丽四人,欣然应邀,拼车自驾,参加铅山县作协组织的武夷山桐木关采风。
      阳光普照,清风送爽。高山青翠,峡谷深幽。下高速,绕水库,当车子在一道栏杆前面停下时,我们已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省管理局西坑检查站,从这里进去的每一辆车子,都要下车登记车牌和个人信息。检查站对面,七八棵双臂合抱的古树,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向游客展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风采。
      峡谷中的桐木江,涓涓细流,清澈明亮,在大大小小的石缝间,静静地流淌。
      缘溪而上,一路蜿蜒。十点多钟,队伍终于在西坑的桐木农家汇齐。姚增华主席,汪彩萍老师,熟悉的面孔,热情的话语,还有以前上饶博客的博友江霞,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主动上来自我介绍,时隔多年这次终于见面。
      铅山县作协在姚主席的带领下,活动安排多,会员素质高,文学作品精,还有统一服装,看他们白色运动服上印有蓝色“鹅湖”小字,底蕴深厚而又朝气蓬勃,真是让人羡慕。
      桐木关是古代连通赣闽的八大关之一。现代的柏油公路,从关口下面通过,继续维护着江西福建的交通和贸易往来,那块正反面刻有“桐木关”和“中国武夷黄冈山”的巨石,和桐木关关楼一起,成为众多旅游者的打卡地。
      姚主席介绍说,赣闽八大关,当年每一个关口,都是交通要道,从万里茶道的起点河口,通过崇安担,运出河红茶、连四纸,挑回食盐和货物,商贾往来,络绎不绝。除了现存的桐木关、马铃关,他决心要继续寻访其他关口的遗址,把那些已经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记忆,重新挖掘还原,是史料,是文化,更是旅游开发的好资源。
      我在铅山县天柱山乡采风时,攀登过马铃关,远眺过云际关,今天又来到桐木关。更希望今后能追随姚主席的步伐,加入武夷山寻关之旅。
      来不及抚今追昔,我们登上桐木关关楼,打卡拍照,便急急赶往西坑桐木农家,参加铅山县作协“桐木农家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桐木农家”成为文学创作者了解西坑,体验生活,感受武夷山国家公园优美生态的又一个窗口。
     行装已穿戴,茶篓已备好,下午一点,一支别样的采茶队伍出发了。
      茶园不远,就在桐木农家斜对面。越过溪桥直走,拐弯再过一桥,只见溪边乱石滩上,野生茶树,见缝插针,旁逸斜出,自由疯长。西坑山多地少,世代种茶为生。包产到户时,别人分田到户,他们分茶山到户。一条鹅卵石铺砌的古道,沿河滩蜿蜒延伸,走过一代又一代的采茶人。
      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意思就是茶之上品一般都生长在烂石堆砌的土地上,中品生长在风化之后的砾石里,而下品茶叶则种植在黄土的园圃。可见肖总这茶园是上等茶园。
      男女老少齐上阵,年纪最小的初中女生,跟着母亲来采风采茶。年纪最大的是柯援生老师,今年72岁,能写会拍,他和汪彩萍老师,是一对文学伉俪。还有一位长者,满头银发神采矍铄,据说是特意从福建赶来。采茶,聊天,拍照,寻找野草莓俗称“泡泡”。古树和古道,点缀了茶园的风景,更为拍照的人儿,增添了几分韵致。
      采茶还在继续,茶篓渐渐丰盈。三点刚过,天越来越暗,云越来越低。姚主席急急招呼大家把茶青集中,赶紧返程。山中的雨又大又急,跑得快的,淋了半路雨。我们撑着伞,也淋湿了衣服鞋子。
     接下来,这大雨就没再歇过。
      铅山西坑,桐木农家,门前听雨,闲看云起。我和陈剑、龚小春三人,挤坐在门前的二人木沙发上,一边欣赏高山雨景,一边整理采风照片,一边听汪彩萍老师讲述柳州旅行见闻,讲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柳侯祠,话题轻松,心情愉悦。
      晚饭过后,雨下得更大。桐木农家前后两栋楼之间的空地,是吃饭的餐厅,上面用雨棚遮盖。下午雨打棚顶,有轻重缓急哗哗啦啦。夜幕下,天好像破了一个大洞,铺天盖地都是哗哗哗哗,感觉门前的水泥地,都被这夏日暴雨,揉搓打压得喘不过气。
      雨夜,茶桌前围坐,正山小种泡好,我们在茶香中聊生活,聊写作,聊人生,聊梦想。我们都已出版过自己的散文集。李进军有《和风一起走过的日子》,龚小春有《三清山夜话》,我有《一路花开》,陈剑也有自己的作品集。但我们都有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多走多看多思多写,争取再出一本更高质量的新书。脚下有路,眼中有光,心中有梦。采风和创作,我们永远在路上。
      诸葛文忠也坐上了茶桌。他在铅山县教委工作,目前在武夷山中学支教,西坑他是第一次来。武夷山中学三个年级共有500多学生,高中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多,加上职业高中学生,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多,教学质量在全县榜上有名,吸引了许多周边乡镇的学生前来就读。聊起学校,诸葛老师满满的自豪感。
      下午采的茶青,一回来就摊在架子上,用热风进行萎凋。晚上我们正在闲聊时,肖总告知我们,可以开始揉捻了。
      我们跟着肖总,冒雨跑到马路对面的制茶车间。肖总先示范,把萎凋后的茶青团成一团,像滚球一样,不断来回地滚。手掌要用力推揉,但又不能太用力,以免把茶青揉碎。掌握了要领,我们自告奋勇轮流上手实践,反复推揉。揉好后摊在竹匾上,用一块打湿的白棉布盖上,进行发酵。
      我们一边揉茶,一边和肖总交流。肖总名叫肖南英,以前和别人一样,外出在深圳打工。西坑因避暑出名,游客越来越多,他就回来,在自己家开起桐木农家的民宿,妻子一手好厨艺负责掌勺,游客每人每天包三餐吃住150-180元。同时他带着儿子一起,利用自家茶园,在家制作和销售河红茶正山小种。
      肖总特意嘱咐大家,西坑这里不能钓鱼,因为河里有一种冷水鱼,也叫倒刺鲃,还有一种石斑鱼,因身上有斑纹而得名,它们只在特定水域生活,是二级保护动物。武夷山有国家公园的名片,有宝贵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我感觉肖总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仅是环保宣传,言语间更充满着身为西坑人的骄傲和自豪。
      夜已深,雨更狂,躺在小小房间温暖被窝里,更觉静谧和温馨,在哗哗哗的催眠曲中,一夜无梦睡到天亮。半夜把龚小春惊醒的轰轰雷鸣,我竟毫无知觉。
      睁眼已是七点二十。昨晚睡前,应龚小春要求,两人闹钟全部关闭,尽情享受睡到自然醒的惬意。外面依然是哗哗哗,我和龚小春赖在床上,舒服地伸着懒腰,相互感叹,高山峡谷就是不一样,这样的瓢泼大雨,竟然可以一夜不歇。
      打开房门来到平台,那一刻我忽然原地发楞,脑袋瓜一时转不过弯——外面下着小雨,棚顶非常安静,那震耳欲聋的哗哗哗,竟然来自门前的桐木江!
      我明明看见,昨天的桐木江,只是一条小山溪,缠绵在峡谷石缝间,哗啦啦低吟浅唱。一夜转身,她竟化身巨龙,以雷霆之势,裹挟千条飞瀑,万道流泉,冲击巨石,飞溅浪花,咆哮而来,奔涌而去,哗哗哗震彻山谷。
      再大的雨,也挡不住我们采风的脚步。当我们站在中国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宣教馆的门前,低垂的雨云,厚厚的雨帘,仿佛峡谷重新入夜。旁边的桐木江,在暴雨中哗哗哗奔涌向西。
      魏巍武夷,青山幽谷,物华天宝,福泽八方。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的宝库,动物的天堂。鸟儿在树上栖息,蛇虫在草地爬行。野兽在森林出没,植物在恣意生长。原生态的场景,动植物的标本,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森林王国里的秘密。
      精巧艳丽的台湾独蒜兰,丰盈华美的二级保护动物白鹇。豹狼狐鼬,鸟兽虫鱼,诸多常人难得一见的动植物标本,栩栩如生。温馨提示,展品可远观近看,但标本不可触摸,因为涂有防腐砒霜。
      瓢泼大雨下个不停。终于放弃行走桐木关古驿道。回到桐木农家,我们亲自采摘,亲手揉捻,一夜发酵,早晨烘干的河红茶,正式出炉。品自制正山小种随意闲聊,看雨中青山翠竹云雾缭绕,真是难得闲暇人生美事。
      总有不甘寂寞的人,不想采风留下遗憾。雨势稍小,陈剑、小春和我三个人,就商量着要去走一走雨中的古绎道,李进军老师更是不能少。这两天,这位省作家协会和省书法家协会的双科才子,责无旁贷地成为了我们的专职司机和兼职摄影师,虽然对于这三个总也拍不够的文学女人,他也时不时地抱怨几句。诸葛老师也应邀和我们一同前往。
      竹林清幽,万笋朝天。无数的春笋,散落在竹林的各个角落,在雨中拼命地拔节生长。雨落竹林,到处都是沙沙沙。据说夜晚能听到竹笋拔节的声音。我们见过竹笋能顶翻巨石,甚至听过真实笑话,竹笋伸进山里人家床底,夜里顶翻床板,把睡着的人掀翻到地上。生命的力量真是顽强和伟大。
      鹅卵石铺砌的古驿道,从山脚向上,往竹林深处蜿蜒,当年的崇安担,挑着货品,柱着竹撑,一步一步,来往攀登。今天的我们,雨中行走桐木关古道,心情愉悦,步履轻松,攀石头岭,过石亭子,绕木长廊,在一道瀑布前,迂回下山,不足千米的路程,让人意犹未尽。过石亭子时,恰好又是瓢泼大雨,我们躲在石亭子里避雨。而下山这一刻,雨停了,太阳露出笑脸。回望竹林,见证奇迹,但见千杆毛竹,挂满万粒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午饭后返程。大家互相道别,拎着肖总赠送每人一盒的正山小种,收获满满,踏上归途。
      山上瀑布倾泻,山谷浪花激流,和来时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让我们一再停车拍照。路边我们进来时曾合影过的一个小瀑布,此刻奔涌成了微缩型的黄果树。
      同一个地点,不同的景致,再拍一次照,那是必须的。为了拍摄极具动感的照片,我们三个女人,排成一队站在瀑布前,不停地跳啊跳啊,可怎么也跳不整齐,只有笑声和珠翠一起洒落,满溢着桐木关采风的欢乐记忆。
   2025.5.12

共 38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采风随笔以时间为轴,将桐木关之行的点滴铺展得生动鲜活。从初入西坑检查站见古树挺立,到桐木江畔与文友相聚,再到采茶、揉茶、品茗、探古道,每处场景都饱含细节 ——72 岁柯援生老师的活力、肖总返乡创业的故事、一夜暴雨后桐木江从 “低吟浅唱” 到 “咆哮奔涌” 的蜕变,皆刻画得如在眼前。文中既藏人文温度,记录作协交流的热忱与文友情谊;又含自然之美,描绘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盛景与古道沧桑;更有文化厚度,借姚主席寻关之志、《茶经》茶品记载,串联起万里茶道的历史记忆。语言质朴却富有画面感,将采风的欢悦、创作的热忱与对自然人文的敬畏融于字里行间,读来如随作者亲历此行,满是感染力。推荐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9-11 13:00:09
  这篇采风随笔满是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以行程为线串联起桐木关的景、人、事。从检查站古树到骤雨后变身 “巨龙” 的桐木江,从采茶揉茶的实践到古驿道的探访,细节鲜活如临其境。既写文友相聚的热忱、肖总护林的骄傲,也融万里茶道史与生态之美,语言质朴却含情,将采风的欢悦与对自然人文的感知传递得真切动人,读来满是惬意与共鸣。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姜光丽        2025-09-11 19:17:22
  感谢田冲编辑和共享!
回复1 楼        文友:姜光丽        2025-09-11 19:19:11
  你好,请问我还发了一篇南沙七月的文章,网站发了的,怎么个人主页上找不到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