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 时光】最美的女人遇上最有才的诗人(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 时光】最美的女人遇上最有才的诗人(赏析) ——读李白《清平调》


作者:吴需荣 举人,4661.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发表时间:2025-09-12 18:57:48

在中国,提到美女,谁都知道四大美女,那是中国古代美人的天花板。这四人中,又以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最令人羡慕。古往今来,描写这些美人的诗句汗牛充栋,很多人甚至通过臆想,就能描绘出美人的神态,感慨她们的故事。当美人遇上才子,更是千古佳话。贵妃有幸,遇到了诗仙;诗仙有幸,遇到了贵妃。顶级天才诗人和顶级天生丽质的相遇,留下了这组《清平调》,成了千古独一无二的传奇诗作。
   李白本就有着传奇的一生,其中最为传奇的莫过于他对皇帝和权贵的态度。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差把对皇帝“你算老几”说出口了。连对皇帝都是这种态度,其他一切权贵自然更是不屑一顾,这样的李白是何等的潇洒放旷。不过,这绝对是杜甫的夸张,李白再蔑视权贵,他也不是傻子,得罪皇帝的事不能干,这个基本的生活常识还是有的。更何况,李白怀着一颗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雄心,他是很乐意得到皇帝召见的。当唐明皇得知李白才名,将他招入宫时,他是很得意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从此可以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可惜的是,唐皇给他的职务是翰林供奉,实际上就是一个写诗的清客,根本没有任何实质的政治权力。李白是一万个不愿意,颇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不问苍生问鬼神”之感,但又不敢公然反对,于是整日纵酒买醉。可以理解,反正待遇挺好,又没具体事情,不喝酒懒政干嘛,还可以借此隐约表示自己的不满。当然,皇帝招他来写诗,他还是要去的,这是他的本职工作。这组诗就是李白应诏所做。诗也有故事,据说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兴庆宫赏玩刚刚引进种植,现在已经盛开的牡丹花,旁边是顶级乐师李龟年弹奏助兴,皇帝兴致来了,面对美人和新品美艳花朵,怎能没有新词,便要李龟年去找李白填新词。李白正值宿醉,不过诗仙之才不是浪得虚名,还是一挥而就写成了这组诗。诗名《清平调》,实际上是乐府旧题,就是告诉李龟年用什么曲调歌唱演奏,与内容无关。所以这组诗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乐府诗,当然理解成三首七绝也没问题,因为完全符合七绝的格律。故事至此还很正常,后来演绎的就过分了,说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到了现场,皇帝要写诗,李白说可以,得要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两人居然照做了,于是太白一挥而就,成就此诗。那当然是戏说了,不过表示李白的狂放而已。还是那句话,李白虽狂,但不傻,敢要贵妃磨墨?敢跟皇帝讨价还价?如此大不敬,有几个脑袋够砍?故事还说,对于李白的狂傲,皇帝是很宽容,没有治罪,但高力士怀恨在心,在背后说李白坏话,从而迫使李白离开了朝廷。李白后来确实离开了朝廷,可能也有本诗的影响,但和高力士毫无关系。这组诗充分显示出了诗仙的才华,因为李白写的贵妃赏花,纯粹是凭着想象在写,他没有现场看到贵妃的天姿国色,也没有看到牡丹的雍容华贵,就凭空写出了这样一组千古名作。这真是他的本领,后来他写的天姥山,也是凭想象胡诌,写的是瑰丽异常,震惊千古。李白本不满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也不是谨言慎行的人,李隆基也没觉得他能够定国安邦,认为他只是个诗写得很好的清客而已,所以李白终究与朝廷还是渐行渐远。不过,皇帝还是很对得起他,赐金放还,让他从此名满天下。
   三首《清平调》,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写杨玉环,也是写白牡丹,当然是两者作比,将玉环比喻成了牡丹花。首句,不是云要穿衣花要美,而是说看到了云彩,就想到了贵妃穿的衣裳,写尽贵妃的清丽脱俗;看到了牡丹花,就想到了贵妃的盛世美颜,写尽贵妃的雍容华贵。也就是说,贵妃实在太美了,而且各种美都可以呈现,哪怕是审美不同的人都会觉得她漂亮。露华浓就是一语双关了,本来说的是花带着露珠尤增浓艳,因为受到春风的关爱,所以开得如此美丽。这是表面意思,实际是说君王的恩情笼罩着贵妃,所以贵妃才出落的如此美丽动人。应制诗本就是马屁诗,仙人也不能免俗,这也可以看出李白并非全然不懂人情世故,或者说不顾威权。第二句的群玉山和瑶台,都是仙境,全句就是说贵妃肯定是神仙下凡,只能在这样的仙境中才能见到贵妃这样的人物。为什么说本诗写的是白牡丹,正是李白用了玉、月、瑶台等清冷的词汇,用来比喻百度大脑,更反映出贵妃的白皙娇艳的肌肤。这首诗的妙处,是极端的应景,通篇可以理解成写牡丹花,也可以理解成写杨贵妃,非常适合贵妃赏花,君王赏花和美人的场景。想想,这样的诗歌,配上李龟年的弹奏,歌女们的演唱,简直是人间天上最极致的享受。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首和第一首类似,通篇既是写红牡丹,也是写杨贵妃,同样花即人。第一句就是说红牡丹的艳丽,含露欲滴,还凝结着香气,这又何尝不是在说杨贵妃是红粉佳人,香气扑鼻。君王有了杨贵妃,从此不再向往云雨巫山。巫山神女,虽然美丽,但毕竟是朝云暮雨,并不长久,所以枉自断肠;而杨贵妃美艳不输神女,又是实实在在的人,看得见摸得着,一直在君王身边,当然远胜神女了。第二句,是说整个汉朝,只有赵飞燕可以比得上杨玉环。而且赵飞燕虽然美丽,还要精心打扮,倚靠新奇的妆容才能比得上我们的贵妃娘娘。李白可能就是随意说说,他是真心赞美杨玉环的,但也就是这句诗,让回过神来的杨贵妃不太高兴。首先,虽然都是美女,但环肥燕瘦,两人气质本就不同;更重要的是,赵飞燕的结局并不好,某种意义上是红颜祸水也是红颜薄命的象征,哪个女性愿意把自己比作这样的人?故事中说高力士向杨玉环进谗言,就是说的此句,从而让李白离开了朝廷。我以为高力士进谗言未必是真,但玉环不高兴很是可能。李白绝非有意讽刺贵妃,但他毕竟不会朝夕揣摩圣意,这也是他惟一的应制诗,所以应该是没注意。圣心如渊,伴君如虎,应制诗还是有忌讳的,在这方面,李白明显不如王维。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本首直接加入了君王的形象,更是应景之作。第一句,名花,加上倾国倾城的美人,相映成辉,相互欣赏,君王看了自然更是心中喜悦。“两相欢”之语,已经在说贵妃赏花,而牡丹也似乎惊叹于贵妃天人之美,既表达了贵妃的美丽,也让牡丹成了有情有义的人。第二句,君王就这样在沉香亭,倚着阑干看着名花美人,哪里还有什么春愁春怨这些文人雅客常有的恨意。唐明皇文才也是非常高的,自己也能写诗,所以李白不失时机的拍了下马屁,说唐明皇本来也应该像才子一样有着无限春愁的,只是因为贵妃和牡丹花的陪伴,这些愁思都消融了,稀释了。“解释”不是今意的解释,而是消解释怀的意思。整首诗呈现出的画面,就是皇恩浩荡,春意盎然,一派雍容华贵而又和谐幸福的皇家场景。
   用花来比喻美女很常见,尤其是牡丹花,这不是李白的特色。李白此诗,写得端庄大气,极具皇家风范,加上贵妃和牡丹又都是以雍容华贵著称,所以浑然一体,华美天成。看了这样的诗,除了钦佩李白的才华,当然也可见他的用心。他绝非敢对皇帝说不的人,所有的桀骜不驯都只是故事。我们可以说他不是马屁精,有着自己的风骨,但终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诗仙终究只是个称呼。
   一首七绝,同咏贵妃赏花:凝香国色贵妃赏,媚骨娇颜圣主观。枝叶霓裳相伴舞,新歌嘹越在天间。

共 29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这篇赏析以李白《清平调》为引,既拨开传说迷雾,澄清“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 的戏说,还原李白应诏作诗人的真实处境,也深掘诗作精髓:三首诗以“花人互喻”为骨,从白牡丹衬贵妃清丽、红牡丹映美人娇艳,到帝妃花同框的雍容和谐,将“云想衣裳”的灵动、“露凝香”的艳态、“两相欢”的欢愉熔铸于笔端,既显应制诗的端庄,又藏诗仙的才思巧慧。赏析更跳出诗句本身,窥见李白的矛盾与盛唐气象:他有“仰天大笑”的仕途期许,也有对“清客”身份的不满。诗中既有对皇权的委婉称颂,亦不失文人风骨。文末附作的七绝,更以“枝叶霓裳相伴舞”呼应前文意境,让沉香亭畔的春景、美人、雅诗,在文字里再度鲜活,为这场跨越千年的“才子遇美人”传奇,添上一抹灵动一笔。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9-12 19:01:02
  感谢吴老师赐稿征文,期待更多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