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感谢刘彻(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感谢刘彻(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9594.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2发表时间:2025-09-13 03:02:51
摘要:天尽头,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极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其中,汉武帝刘彻,对这处“礼日”之地,有着历史性和文学性的贡献。


   刘彻,即汉武帝。他做“胶东王”整整10年(四岁始,时在公元前153年),都城设在即墨。东南依泰山,东北望成山。泰山最高,五岳之首;成山最远,极地之端。这为他即位以后成为汉武帝,有了最具意义的去处,每三年一“礼日”(到胶东的成山),产生了地理上的依赖。“泰山封禅””,“成山礼日”,自汉武帝之后,成为封建历朝的盛大礼制,坚持不衰。
   提及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天尽头”文化,始终站着孟子、秦始皇和汉武帝刘彻,他们是建立传播“天尽头文化”的前驱。
   我要特别感谢刘彻,不称他汉武帝,是因为幼年少年的刘彻,生活在胶东,胶东边陲文化,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也把“天尽头”之名带给了以后2000余年的人们。
   胶东,是刘彻踏入政坛的关键跳板,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刘彻,长安人,自幼聪慧过人,本是汉景帝第十子,这个排位,对他而言,如果平庸,就毫无登基即位的可能。但他深得汉景帝的喜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宝贝疙瘩”,汉景帝也是有意提拔,想让他成为最具希望的“储君”王子。四岁时,便被封为“胶东王”,生活在即墨。母亲王娡凭借与馆陶公主刘嫖的联盟关系,间接地为刘彻争取太子之位。两个女人,为刘彻的人生加持到了可以傲视“群王”的程度。有野史,把这段“姑嫂关系”视为“联手定天下”。当然,我们如果舍弃政治背景,无疑,他们也是姑嫂相处的典范。
   说点和本文关系不大的故事吧。刘彻自幼就表现出“政治联姻”的才情。十多岁时,某日,刘彻姑姑“馆陶公主”刘嫖对刘彻戏说,你看你表姐陈氏阿娇,做你的媳妇如何?阿娇,馆陶公主之女,小名阿娇,世人又称陈阿娇或陈娇。刘彻毫无羞赧之色道,如果能娶到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金屋藏娇”成语的来历。这个故事出自《汉武故事》,当然成语的“娇”所指早就扩大化了,成语的意义也有了引申。汉武帝一生造了七八个成语(有的是与之相关的),而“金屋藏娇”是第一个。也初显他的文学才华,深得姑姑的宠爱,姑姑也就成了刘彻的岳母。
  
   二
   刘彻的骨子里有着不俗的文学审美,也为他赢得称帝席位提供了帮助。起码,汉赋、汉乐府载誉“一代文学”,与刘彻自身喜欢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在公元前94年,到荣成的“天尽头”做“成山礼日”时,就写下了一首颇有文学价值的《赤雁歌》——
   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
   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
   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这段乐府歌辞记载于《汉书·礼乐志》。这是刘彻于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第七次东巡“礼日成山”所作。据记载,他一生为帝身份到成山共10次。这次东巡祭日,有奇遇,于是亲自操笔作歌。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给天尽头写文学的人。
   在天尽头附近的孩子,至今还能背诵这首乐府歌辞,就像内蒙古的孩子背得下《敕勒歌》的“天苍苍,野茫茫……”中华古老的文化,总是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我试着以现代诗歌方式翻译一下:天尽头啊,犹如巨象载着瑾瑜(献给大海),白鸟翔集于岸之西,吸甜美的露,饮甘洌的泉啊!赤色的鹄纷纷集止,要员们纷至观赏啊!鸿雁颈上的羽毛,绮丽纷杂,五彩缤纷。这该是神明所见,而赐福人间!我要再登上蓬莱仙岛,去与无际美景结下缘分……
   按照汉代惯例,皇帝巡游礼日,一定有“乐府”团队相随,自汉武帝始,他“越俎代庖”,直接参与了创作。从作品看,由祭祀转为言志和抒情了,明显打破了单纯为祭祀而歌的体例,有着鲜明的文学色彩。最先的“乐府辞”是继承楚辞语言特点,三字或四字构句,所谓三字,多是去掉感叹词“兮”,而刘彻所作,是有感而发,毫无乐府写辞人的痕迹。从他所作的《瓠子歌》《秋风辞》看,皆是这个风格,楚歌特色明显。他在成山,也写过颂词——《日出入》,也可以看出言志抒情的味道特别强烈。汉武帝的乐府机构,收纳了相当多的文学名士,或许,他们的创作,引起了汉武帝的创作之兴。包括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也在汉乐府机构里,他也跟随来成山礼日,礼日之辞,由一般的手笔写就,他也偏重于铺陈文采,曾为成山头写下《观乎成山》的汉大赋,其中也有更多的三字构句,应该也是受到那时的乐府祭辞格式的影响。汉武帝时期,他创作了《子虚赋》,受到赏识,并出入相随,也为荣成的天尽头留下了最美的赋文。
   从《赤雁歌》看,触景生情,触景言志,除了提及礼日祈福的一个句子,主要是表达他的情感抱负了。赤雁,可能是这一带经常见到的黑鸭,羽毛呈黑赤色,在古书称为“鸿”,而歌辞里的“白”,应该就是大天鹅,且汉武帝来祭日的时间是二月,能够证实是这种鸟,天鹅称为“鹄”,赤雁和天鹅,并称鸿鹄。他东巡逮到一只,在他看来,是神灵应验,与他的治国大成,给与了某种暗示。
   如此看来,天尽头,也是中国文学——汉赋、乐府的承载地。能够留存两千年,还能够找到文学的歌辞,实为不易,我听说,那些致力于挖掘“天尽头文化”的人,也试图为成山头的乐府和汉赋谱曲,还原曾经的美声。
  
   三
   我想,刘彻之所以十次东巡到访天尽头,除了“礼日”的朝纲仪式之外,这与他生活在胶东,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秦始皇东巡两次,是为了巡视大秦疆界,那么刘彻十次前往,应该有着少年经历的情感支撑。“天尽头文化”里有着刘彻重要一笔,应该感谢他。感谢他作为一朝汉天子,亲自操笔,感谢他带着那个时代的“汉赋之圣”(司马相如)来为天尽头赋文歌咏。古人以“云梦泽”总称湖泊,司马相如写出了天尽头“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确立了天尽头的人文价值,天下湖泊河流,一大半为大禹给名,唯独天尽头“禹不能名”(秦始皇和秦相李斯给名)。(引句出自《观乎成山》)可以说,刘彻一行,已经超越了“礼日”的狭隘意义,为天尽头留下了丰美的文学。
   这让我想起了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词——“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是公正的评价。但刘彻应该比秦皇略通文采,只是他没有作为纯粹的文人而被世代的文学巨擘掀起的文学浪潮淹没了。
   如果说,孟子在天尽头“朝日乐舞”,是开启了“礼日”文化之先,秦始皇划定疆界,赐名“天尽头”,那么刘彻则是一个最有功绩的建设者。古人认为,天尽头是日神所居之地,每一个朝代的兴盛之源,都不能无视日神所赐,就是到了封建晚期的明清两代,为了方便才在北京朝阳门外建立“日坛”。现在尚能看到在天尽头处有“武帝祀日”的石碑和碑文:“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留宿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闲使仙人以千数……”也是在刘彻第七次于此“礼日”而修“拜日台”,这是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拜日遗迹。同时,他还“拓日主祠”,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礼日”文化。可惜的是,“日主祠”今无痕迹,《汉书·郊祀志》中记载:“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我觉得这个评价,只是道出了刘彻频繁礼日,但忽视了他对曾经生活的地方的情感描述,借此之名,而再踏旧地,以今天的话说就是“故地重游”,“荣归故里”。
  
   四
   一个人的童年少年经历,是很难在记忆里抹掉的,加上“日主”之神,列古代八神之首,天尽头有了无以取代的祭祀价值,如此重要的地方,难怪刘彻往返不疲。所以,至今当地人前往天尽头观光,一定要记住两个人,一是秦始皇,二是刘彻。而且总喜欢提本名,似乎他永远在这个地方生活,刘彻是玩耍年代样子,那么可爱。
   感谢刘彻,频繁在胶东走动,就像去姥姥家,为了他的信仰,也为了一份怀旧的感情。
   感谢刘彻,留给我们一个情感丰富的成语“金屋藏娇”,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简直可以和“山盟海誓”相提并论。
   感谢刘彻,为天尽头写了一篇《赤雁歌》,提升了这块绮丽之地的历史文化价值。
   感谢刘彻,为“天尽头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拜日台,日主祠,丰富了景点内涵,使“日出东方”的气象,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感谢刘彻,带领一众文化名流,为天尽头采风写生,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文学光芒。
   刘彻的《日出入》颂词曰:“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日出日落,何时终穷?日出而兴,日落而息,无穷无终。岁月时光,千古万年,人寿怎可与共?不负时光,逐日而行。
   刘彻创造的“汉武盛世”与“礼日成山”,同样彪炳春秋!
  
   2025年9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3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豪迈词句。其中,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与“泰山封禅”、“成山礼日”的祭祀仪式有关。汉武帝刘彻,对“礼日”之地更是有着历史性和文学性的贡献。胶东才子怀才先生不称他汉武帝,而直接称作刘彻,是因为幼年少年的刘彻就生活在胶东。刘彻的骨子里有着不俗的文学审美,胶东边陲文化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也把“天尽头”之名带给了以后2000余年的人们。公元前94年,刘彻到荣成的“天尽头”做“成山礼日”时,就写下了一首颇有文学价值的《赤雁歌》,他是第一个给天尽头写文学的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天尽头”文化,始终站着孟子、秦始皇和汉武帝刘彻,他们都是建立传播“天尽头文化”的前驱,而作为胶东人的作者,最感谢的是汉武帝刘彻。胶东是刘彻踏入政坛的关键跳板和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做“胶东王”整整十年,每三年一“礼日”,地点是胶东的成山,因而产生了地理上的依赖。“泰山封禅””,“成山礼日”,自汉武帝之后,成为封建历朝的盛大礼制,坚持不衰。刘彻,本是汉景帝的第十子,这个排位,对他而言,如果平庸,就毫无登基即位的可能,但他深得汉景帝的喜爱,四岁时,便被封为“胶东王”,这是有意提拔他成为最具希望的“储君”王子。母亲王娡凭借与馆陶公主刘嫖的联盟关系,间接地为刘彻争取太子之位提供了帮助,为后世创造了“金屋藏娇”的成语典故。汉武帝一生创造了七八个成语,初显了他的文学才华。汉武帝的乐府机构,收纳了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等相当多的文学名士,司马相如曾为成山头写下《观乎成山》的最美赋文。天尽头,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汉赋、乐府的承载地而留存了两千年。那些致力于挖掘“天尽头文化”的人,还试图为成山头的乐府和汉赋谱曲,还原曾经的美声。刘彻曾十次东巡到访天尽头,除了“礼日”的朝纲仪式之外,更有着少年经历的情感支撑。“天尽头文化”里有着刘彻重要一笔,所以作者要感谢他。感谢他作为一朝汉天子,亲自操笔,感谢他带着那个时代的“汉赋之圣”司马相如为天尽头赋文歌咏,确立了天尽头的人文价值。孟子在天尽头“朝日乐舞”,开启了“礼日”文化之先。秦始皇划定疆界,赐名了“天尽头”。刘彻则是一个最有功绩的建设者。古人认为,天尽头是日神所居之地,现在尚能看到在天尽头处有“武帝祀日”的石碑和碑文。刘彻第七次于此“礼日”而修“拜日台”,这是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拜日遗迹。同时,他还“拓日主祠”,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礼日”文化。一个人的童年少年经历,是很难在记忆里抹掉的,加上“日主”之神,列古代八神之首,天尽头有了无以取代的祭祀价值。作者总喜欢提本名,不仅是因为刘彻曾在胶东生活过,更希望它永远像玩耍年代那么可爱。文章的结尾,作者情感迸发,抒发了五个感谢:1、感谢刘彻,为了他的信仰,也为了一份怀旧的感情。2、感谢刘彻,留给我们一个情感丰富的成语“金屋藏娇”。3、感谢刘彻,为天尽头写了一篇《赤雁歌》,提升了这块绮丽之地的历史文化价值。4、感谢刘彻,为“天尽头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拜日台,日主祠,丰富了景点内涵,使“日出东方”的气象,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5、感谢刘彻,带领一众文化名流,为天尽头采风写生,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文学光芒。作品有史学的严谨态度,散文的深刻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是一册浓缩的历史,一段深邃的感悟,一首动人的诗篇。深度好文,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雪胎梅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5-09-13 03:32:42
  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天尽头“文化,始终站着孟子、秦始皇和汉武帝刘彻,他们都是建立传播天尽头文化”的先驱,而作为胶东人的作者,最感谢的是汉武帝刘彻。孟子在天尽头“朝日乐舞”,开启了“礼日”文化之先。秦始皇划定疆界,赐名了“天尽头”。刘彻则是一个最有功绩的建设者,作者为家乡代言,对汉武大帝刘彻抒发了深沉的感谢之情。作品有史学的严谨泰度,散文的深刻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是一册浓缩的史书,一段深邃的感悟,一首动人的诗篇。深度好文,力荐赏读。点赞美文佳作,致敬怀才老师!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3 08:52:25
  看来胶东的确是历史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刘彻为天尽头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篇《赤雁歌》,恢宏大气。老师组材能力极强,从一个人的名字挖掘开去,就是一篇丰盈饱满之作,家国情怀,跃然纸上。精彩佳作,拜读学习,顺祝写作愉快,秋日安康!
带着影子散步。
3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9-13 11:21:46
  山东胶岛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也是旅游胜地,老师用文字一篇一篇呈现给读者,不知不觉对山东半岛慢慢地有所了解,感谢老师!遥祝老师秋绥笔健!
4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9-13 11:40:28
  拜读怀才老师磅礴大气美文就像上了一堂历史课过瘾!点赞!学习了!
5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3 12:27:39
  天尽头的文化让人叹为观止呀,深刻挖掘了天尽头的人文价值,只知刘彻是一代帝王,那个”金屋藏娇“耳熟能详,没想到还有文学才华,怀才老师对刘彻的《赤雁歌》有着自己的理解,彰显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美文点赞。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