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当兰亭遇见王羲之(散文)

精品 【东篱】当兰亭遇见王羲之(散文)


作者:简柔 秀才,210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8发表时间:2025-09-19 07:00:08


   一直对亭存有深厚情愫,走在这个繁盛而快节奏的时代,我喜欢时尚的风物,也喜欢古旧之物。亭,不管年代的远近,都有古典的魂魄,是唐诗宋词里常见的意象,让我窥视到古老的、流逝的光阴;抵达“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的意境,那份寥落与旷远能抚平生活里的一丝坚硬,感受到古人在亭边离别的一丝愁绪,愁绪也是一种美,过滤心灵的尘埃。
   有时不免思忖:亭从古老中走来,若在属于它的时代,亭会遇见谁?
   印象中升起的第一座亭是绍兴的兰亭,虽然从未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却因王羲之的《兰亭序》,成为精神上无法绕开的存在。王羲之于四十八岁时任会稽内史,注定与兰亭有一段交集。王羲之是贵族,人生起点高,如果圆滑一点,世故一点,做个宰辅大有可能,家族长辈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重振家族,成为家族的领袖。王羲之却志不在此,他于年少经历家族变故,看透了政治里的诡谲,嗅到了其中的血腥味,内心的忧伤刻骨,从而奠定了性子的耿介,加上天性率真,容易得罪人,做一个地方官更适合他。
   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春和景明,春花鲜艳,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兰亭聚会,祭祀,修禊,曲水流觞,吟诗作赋,风雅之至,彰显魏晋风度。最后王羲之挥毫泼墨,洋洋洒洒,气贯长虹,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成就了王羲之“书圣”之名。此时,王羲之的人生阅历更丰富,书法已炉火纯青,这些因素是成就《兰亭序》的关键节点。我觉得,其中也不乏兰亭的功劳。兰亭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美的恩赐,一场命定的机缘,没有兰亭,就没有这场聚会,没有兰亭周围的优美风光,就没有他饱满的情绪,没有他酣畅淋漓的笔墨。良辰美景与情绪完美的交织,充分激发了王羲之的灵感,致使《兰亭序》成为他此生书法的巅峰,此后再写,他始终无法达到《兰亭序》的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兰亭成就了《兰亭序》。而王羲之也成就了兰亭,遇见王羲之之前,兰亭沉静于山林,虽有翠竹、溪水、青山萦绕,也有游人来此,但终归是一座普通的亭。当兰亭遇见了王羲之,命运反转,书圣不经意间的大笔一挥,兰亭永恒地伫立于《兰亭序》中,演化为一个个颠倒苍生的方块字,与历史牢牢地相融,从此,千古留名。兰亭,从无名到出名,我们可以视为一座亭的逆袭。
   从此兰亭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座亭,它变成书帖《兰亭序》,成为书法史上的一道巍巍丰碑,一座令后人仰止的高山,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
  
   二
   印象中的第二座亭是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铭记,而为人推崇。
   来滁州前,欧阳修在京城任“知谏院”,范仲淹发动庆历新政,欧阳修全力参与并支持,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所有的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遭遇反对的声音。于是,支持者与反对者拉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最终范仲淹难敌反对者,与富弼等人被贬至外地。欧阳修虽逃过此劫,却陷入一场莫须有的“家丑案”,遭养女诬陷,有人借题发挥,趁机弹劾,因而贬至滁州任太守。
   官场失意,又遭恶意中伤,欧阳修并没有沉沦于痛苦中,很快释怀,除了为滁州百姓干实事,谋福利,做好一个称职的地方官外,闲暇时便留连于滁州的山水中,尽情享受生活的细腻细节。欧阳修在城外的丰乐山下建了一座丰乐亭,只因喜爱泉水的甘醇,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休闲之所。欧阳修在醉翁亭与友人聚会,喝酒品茗,因喜爱周遭山峰围绕,流泉潺潺,写下了“北宋第一散文”《醉翁亭记》。亭本无名,欧阳修因酒量浅,易醉,自称“醉翁”,便命此亭为“醉翁亭”。我以为“醉翁”是他的自嘲,也是他抵御人生伤痕的一种方式,醉眼看世间,就会模糊生活中遭遇的伤害。人虽易醉,心却不糊涂,异常清醒,清醒地做人为官。自此,籍籍无名的醉翁亭,以优美的幅度和醉人的气息,烙刻于《醉翁亭记》里,让醉翁亭永垂不朽。
   这是两场关于遇见的故事,两座亭遇见了一个千古书圣,一个千古文豪,缔造的是书法史上的传奇,是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份遇见是无数偶然与必然的交叠,世间所有的遇见莫不如此,就像桃花遇见了春天,构筑了一场美的经典;就像鸟儿遇见了天空,获得了飞翔的高度与广度;就像梁山伯遇见了祝英台,演绎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
   如果说兰亭与醉翁亭带来的是温情,是美感,那风波亭却镌刻着一场耻辱,一场伤痛。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如狼似虎,挥戈相向,攻下汴京,掳走徽、钦二帝,掳走无数珍奇异宝,曾经繁华的汴京一派狼藉,惨不忍睹。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临安,从宋高宗到众多大臣,苟安一时,只求和议。岳飞力主抗金,率领岳家军挥师北伐,所到之处,打得金兵落花流水,收复大片失地。若朝廷鼎力支持,继续抗金,收复河山大有希望。但岳飞的雄心万丈却被宋高宗彻底击碎,十二道金牌把他强势召回,兵权没收,只任一个闲职。岳飞从此郁闷,壮志难酬,心事付瑶筝,拍遍栏杆,谁能解其恨?他却不知宋高宗别有心思:强悍的岳家军只知岳飞,不知宋高宗,令他颇为忌惮,武将的壮大必将削弱皇权,且岳飞屡次声明:胜利之后,迎回二帝。若二帝回,他这个皇帝如何自处?宰相秦桧趁机落井下石,诬陷岳飞谋反,因无确切证据,罪名为“莫须有”,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被杀害于临安大理寺中的风波亭。
   一代名将岳飞没有牺牲于战场,而是死在一座亭中,没有被敌人打败,却被自己的人杀戮,这是人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风波亭见证着一切,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见证。铁血豪情的岳飞,精忠报国,却落得如此悲怆的结局,不是他在政治上过于天真,不是他不适合这个时代,是他的时代配不上他,配不上他的忠肝义胆,他的家国情怀。一个自私懦弱的皇帝,加上一个奸诈阴险的秦桧,只会把朝廷拖向更屈辱更逼仄的境地。岳飞,可谓生不逢时,逢时而遇不到好人。
   风波亭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在杀气森森的大理寺中,如亭名一般,风波迭起,风波不因亭起,亭自不动,动的是人心。皇帝洒下的毛毛雨,落到臣子身上,就是狂风暴雨。奸臣的一个阴谋算计,就是捅向良臣的一把利刃,就导致了一个家族的冰消瓦解。一个臣子但凡进了大理寺,就难以走出,即使走出,也是伤痕累累,身心重创。风波亭,注定要成为一种凄凉的背景,一种悲郁的耸立,无关风花雪月,令人唏嘘。
   我倒是希望这“风波”是和风花雪月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不至于那些血腥的故事装满四围透风的亭。
   风波亭无言,一座亭能做什么,更不能改变什么。唯有在清明的时代,遇见英明的皇帝,大理寺才会安静,风波亭才能安之若素,只需要见证一缕闲云的飘荡,几瓣落花的飞舞,一缕春风的吹拂,还有大理寺官员的闲坐。
  
   三
   亭是古代深宅大院里最常见的建筑,它是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后宅女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制度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制约了她们的行动,她们平日里只能在后花园里走一走,在亭里坐一坐。《红楼梦》里的贾府就有一座滴翠亭,如果说风波亭在临安大理寺染着肃杀,见证着风波与冤情。而滴翠亭在《红楼梦》贾府的大观园,则染着绮丽,温软,馨香,见证着小红和坠儿的一次悄悄话,见证着一个少女隐秘而幸福的心事。
   在滴翠亭里,小姐们想必办过诗社;黛玉曾在这里有过多次的歇息吧,她身子弱,逛花园容易累的;史湘云曾在这里香甜入梦吧,她身体好,搁到哪里都睡得香;贾母年轻时必定常来小坐,品茗,看亭外蝶舞莺飞,年老时她虽乐观,享着大富,年轻时也是有过诸多不如意的,她对王熙凤说的那句“谁打年轻时不是这么过来的”,可窥见一二。
   总之,滴翠亭见证过贾府太太小姐们琐碎的日常。她们笑靥如花,眉间轻蹙,幽幽一叹,甚至眼角的一滴泪,滴翠亭都一一收纳。当黛玉过世,迎春出嫁,探春远嫁,宝钗嫁给宝玉,大观园也空了,谁还到滴翠亭小坐呢。当贾府如大厦倾倒,亭的命运亦如主人的命运,虽不用辗转飘零,但是寂静与荒凉就是大宅里一座亭的命运之蛊。也许府邸会迎来新的主人,但是对一座亭而言,就像一个忠臣面对改朝换代,个中滋味谁能知。
   亭在宋朝,在都门,在水边,还见证了一场缠绵哀婉的离别。
   那是一个清秋,刚刚下了一场雨。柳永与情人难舍难分,道路的险阻,交通的闭塞,加深了离别的痛楚。柳永为了生活,一生辗转于各地,要面对多少离别,唯有这次离别,被他写进了词里,写成了一场经典的离别词。想必告别的,是心爱之人,爱之深,离别才会痛,才会黯然销魂,在文字里流泻成浓重的、浩荡的愁绪,那种愁绪并不消沉,颓废,很委婉,很缠绵的,但终究是离愁。一个男子,要奔生活,奔前程,儿女情长只能作为生命里的浪漫点缀,唯有潇洒面对。坐上兰舟,与心爱的人儿挥一挥手,从此天涯遥遥,今生也许难以相见,又能如何?生存比爱情更为重要。
   年少时,故乡山野间的小道上也有几座亭,一二里间便有一座,颇有唐诗里“长亭连短亭”的况味。亭有上百年了,狭小而简陋,亭的柱子都脱了色,泛着苍灰。这些亭供路人避雨、休憩所用。那时,外婆每年去十几里外的苏山寺烧香拜佛,都会带我去,必定要经过这些亭,外婆累了,就会坐在里面歇歇脚。后来,自行车、摩托车普及,人们也不用砍柴了,无须在亭中歇脚,亭渐至荒废,直至坍塌,消失。
   历史中的亭,曾遇见的亭在我的意识里重合,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次古典美学的风暴,更是一场诗意的精神之旅。
   见过很多的亭,最喜欢厦门园博苑的亭,一座座亭,古朴而精巧,无关历史,无关文化,不是历史的遗存,却不乏韵味,不乏古风,隐逸在民居里,浓荫下,亭前多有一方荷塘。我觉得荷塘与亭,是一场诗意与美学的构筑。夏日里,伫立于亭中看荷,颇有意趣。秋天里,坐于亭中,对一池枯荷,有一种天荒地老的感觉,心境变得阔大、深幽,只想沉默,不想言语。
  

共 38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兰亭,醉翁亭,风波亭,滴翠亭,还有柳永和情人离别的亭,以及厦门的无名之亭,作者和外婆曾歇脚的那座山间小亭,能够将这些诗意的亭组合在一个空间,这是多么美的构思和才气!文章里的很多亭,名气都不小,再下笔,可能重蹈旧笔,但作者总能找到撬开“亭角”的缝隙。例如兰亭,因王羲之而名声斐然,但作者说,何尝不是兰亭给了王羲之以书法灵感。醉翁亭,欧阳修真醉假醉?一切都说不清,但作者读出了一代名宦的心境。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是风波亭,这亭名,就让人不寒而栗,似乎注定要有一场风波杀戮,果然,岳飞成了这风波亭的第一祭品。《红楼梦》里的滴翠亭,留住的背景是闲日碎步,稍坐温语,或许,这亭才是那么幸运,不管它扛得住还是扛不住岁月的风尘,毕竟没有那么残酷,即使破败,也不是让人惊心。短亭长亭,其作用在于歇脚,也关涉离别,柳永多才亦多情,总在亭中留下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遗憾或许是他喜欢的审美吧。时光转入作者的生活,年少时,和外婆经过亭,歇脚唠嗑,留下的是一段美好的怀念。厦门的亭,守着一方塘,与荷相处,不载历史,不载风情。能够有机地将这些亭放在一起,构思是大胆的,也是高超的。关键是写出亭的深厚意蕴,而不是重复那些古人已有的描述。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发惊人之语,写独得感受,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审美范本。这篇散文的文化韵味十分充足,读之,有古色古香溢出,美不胜收。尽管作者没有明确的说,作者从文字中还是透露了他的美学思想和世界观,宁可让亭不载历史,只关风月,让美好温软的闪光入亭而不出,珍惜平和生活的愿望,悄悄地流露,直入读者内心。文笔洗练,叙述精彩,结构严谨,布局稳当,层次明晰,文理顺畅。可谓不易多得之佳作!【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9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19 07:04:53
  当兰亭遇见王羲之,是兰亭之幸,还是王羲之之幸?不胜酒力的欧阳修,成就了一个醉翁亭。你可知道,风波亭上有多少惊涛骇浪,霜雪风波?亭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大观。作者将天下名亭驿站,收纳笔下,写出亭子的美,打开亭后面的历史,文笔老道,构思精妙,一读过瘾,力荐赏读。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9 11:16:14
  非常感谢怀才老师精彩绝伦的编辑,鼓舞人心。亭,在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看见亭,总喜欢伫立,小坐,遥望。我有古典主义情结,亭,对我而言,是迈进古典主义的一个门槛。仿佛坐在亭中,一样一行,就染上了韵味。我喜欢在园博苑的亭中看荷,尤其是深秋,薄寒天气,灰云笼罩,对着一池枯荷,感觉整个光阴都变得纯美,心如此清明澄澈。兰亭,风波亭,醉翁亭,我都没有去过,但是它们都存在于我的精神意念里,精神的抵达也是经历。年少时故乡曾有亭,很简朴的,只是如今都消失了。但愿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多保留一些古老的风物,那是历史,那是记忆,更是光阴的折射。感谢怀才老师的润色,辛苦了。敬茶,问安,祝您秋日美好。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9 08:38:32
  这个题材选得很精当别致,的确,我游走了很多地方,甚至荒山野岭,也都会有亭子出现,有的和其他楼寺遥相呼应,有的兀立旷野,独叹山风。仔细挖掘,每个亭子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老师敏锐的嗅觉,令人感佩。另外,文章将亭子用情复活,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让整篇美文故事感人,鲜活生动。很棒,拜读学习精彩大作,秋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9 12:42:57
  感谢韩格老师精彩留墨。读唐诗宋词,绕不开亭,我特别喜欢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座亭,牵系着离别。古人多在长亭离别,亭因离别而有了凄美。荒野外的亭,更见古朴,我更喜欢。公园里的亭,多是现代材料的融入。一座座亭,牵系的是人,是文化。感谢您的鼓励。祝秋日美好。
3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9 08:42:49
  亭是中国特色的建筑,老师文章里介绍的几座亭都是名垂千古的天下名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大气磅礴,有不可阻挡的气势。读老师的文章,感受着精彩纷呈,无限曼妙!拜读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9 12:47:56
  感谢枫桦老师精彩留墨。现代建筑是向上延伸的,虽然时尚高大,单一,时尚,在意境和韵味上逊色很多。而古代的建筑是平面的铺开,加上亭台楼阁,后花园,有繁复跌宕的美感。亭,是古典建筑的附加,那种古韵之美,令我倾心。感谢您的鼓励,祝秋日美好。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19 09:24:39
  作者笔下的兰亭、醉翁亭、风波亭、滴翠亭,深藏着一个个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和情节在亭里依旧鲜活如初,与时光絮语。这些亭,不仅是建筑物,更是精神的承载,是文化符号,在时代更迭中,一直散发着丰盈而独特的光彩。该文构思新颖,思绪跌宕,想象纵横,万千曼妙收拢于笔下,又化作繁花般的景致,令人耳目一新,又沉浸于深邃深远的意境中。启人浮想的佳作,盛赞文采,问候简柔,秋祺安好!
回复4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9 12:55:04
  感谢莲香老师精彩留墨。虽然不懂书法,但是对《兰亭序》如雷贯耳,想到《兰亭序》,就会想到兰亭。《醉翁亭记》在高中有学过,那时对文言文不是很喜欢,现在也能品出了一点味道了。风波亭,因为岳飞而得知,他的忠心令人感动,他的被杀更让人愤概。滴翠亭,真是好听,很绮丽,和红楼梦的女子好相配。喜欢亭的古韵美,故有了此文。感谢您的鼓励。祝秋日美好。
5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9-19 09:56:52
  历史中的亭,曾遇见的亭在我的意识里重合,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次古典美学的风暴,更是一场诗意的精神之旅。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哲学。点赞学习,问候秋安!
回复5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9 12:59:11
  感谢老师为小文留墨。一座座亭,屹立在荒野古道,景区,公园,也屹立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里,给以我们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熏染,更是一场丰厚的审美。感谢美评,祝您秋日美好。
6 楼        文友:岚亮        2025-09-19 11:06:52
  亭是一种应对自然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在楼台亭阁、假山水榭之中,我尤喜亭,更迷醉于古道边的长亭,因为只要一触即会想李叔同的《送别》。但惭愧的是,平时又没注意过亭。文中列举的几座名亭,我均未涉足,作为浙人,就连山荫的兰亭也未曾到过,今天大饱眼福了。筒柔妹子的文字日趋精进,简约,婉转,清丽,灵气,拜读学习大赞特赞。
回复6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9 13:05:46
  感谢亮兄精彩留墨。很久没有看到亮兄了,愿您一切安好。古道边的长亭有遗世独立的美感,有寂寥冷落的美,其实这样的美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深宅大院的亭是后宅女人生活的一部分,可惜如今我们的建筑风格依然发生惊人的变化,那种居住之美只能在古装剧里寻找了。李叔同的《送别》,哀而不伤,有纯净之美。其实有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就近的风景,很正常的。感谢亮兄的鼓励。祝您秋日美好。
7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19 16:29:11
  体裁新颖,构思巧妙,文笔灵动,文采飞扬,故事感人。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秋祺!
回复7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9 21:03:55
  感谢吴老师美评!感谢来访留言。祝秋日美好。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9-20 15:35:53
  我觉得,历史重点亭,都是带着文学色彩、带着诗词韵味的。兰亭遇上了王羲之,就更有了一番诗情画意了。老师的文字字珠玑,韵味十足,很一顿很美的精神大餐。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简柔        2025-09-21 13:18:42
  感谢红花老师精彩留墨。兰亭,醉翁亭,名字就有诗意,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属于历史,更是文化的一部分。感谢您的鼓励。祝您秋日美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