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柳树林(散文) ——《野渡无人》之六
前往江边礁石都要经过一片茂密的柳树林。盛夏季节,昼长夜短,黄昏时辰尤为漫长,太阳迟迟不肯回家,我都要停留在这片柳树林。头顶杨柳青青储存了夏日的荫凉,脚底下翠绿的芳草蔓延柳树下的江堤。足踏自然生长的野草,如同铺满一片绿色的地毯,柔和洁净得一尘不染。不经意之中,绿油油草丛中点缀不知名的野花。白色的野菊花、鲜红的太阳花,星星点点,像是被大自然遗忘的角落,却又让目光深藏无限的惊喜。阳光透过柳树枝叶缝隙,洒下一片斑驳的疏影。花瓣如同敲碎的金子,在草丛间跳跃、闪现。我坐在柳树下草坪,或者半躺在江堤斜坡草丛里,垂柳依依,江风拂面而来,心中仿佛生长出一片清凉的绿荫。江边除了礁石,停留最多地方就是柳树林。蓬勃如绿云的柳荫,在夏天是个遮荫纳凉好场所。春末夏初丰水期,礁石大部分淹没涛涛江水中成为暗礁,渔船以及众多的运沙船聚拢这片柳林深处遮荫避暑。
自然界的柳树,以其独有柔美和灵动的柳丝随风摇曳,宛如身姿婀娜的舞者,亭亭玉立,一树长条绿丝,又仿若披发过腰的窈窕女子,尽情演绎春天的浪漫和夏天的蓬勃生机。
柳树在春寒料峭早春的季节,经历冬天霜打风吹柳丝,一溜烟爆出新嫩的芽苞,淡黄色的芽苞星星点点缀满枝头,细长如月芽的柳叶渐次舒展开来,春风好似一把剪刀,细细密密裁剪出翠绿的柳枝。远望柳烟深处,柳丝低垂,千丝万缕。近观细细密密,柳影摇曳,闻风起舞,柳叶渐渐由翠绿出浴成墨绿色的叶瓣,飘洒风中,如少女垂腰的披发。由浅绿渐次深翠,柳丝如烟,柳绿桃红,杨柳与桃花相映成趣,形成了“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绝美画境,最终在夏季凝成一片浓郁绿荫。
柳树到了深秋,柳叶褪出翠绿光泽,染上金黄色柳叶,随风零落,如同一叶孤舟浮在水面四处漂泊。即便寒冷的冬天,光秃秃枝条,玉树琼枝,在风霜雨雪中依然顽强勾勒出苍劲曲美的线条。而柳树的树干多呈灰褐色,仿佛是老人粗糙的手臂,历经岁月沧桑的磨砺,愈发显得坚韧刚强,而枝条越来越光滑柔韧,形成鲜明对比。尽管饱经风霜,却不失婉约清丽,彰显刚柔相济的个性。
江边这片大约百米长柳树林堪称三代,有的柳树人腰那样粗壮,树皮沟壑密布,表面粗糙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显得老态龙钟。一到春天,枯枝新芽,青春焕发,枝叶新嫩光滑蓬发出勃勃生机。有的柳树碗口粗,枝条上缀满绿色的叶子,翠绿叶子像起伏的扁舟,春风拂过,枝条轻摇,一片片叶眉宛如轻舟荡漾。还有的柳树手臂一般粗壮,细皮嫩肉,形如柳腰细眉小鸟依人的少女,飘逸秀发,婀娜多姿,众多的柳树抱团沿着江堤斜坡婷立在江水之滨。夏天长江涨水,有些杨柳浸泡在江水中。冬天江水退潮,柳树林裸露出黄沙,形成一片金色沙滩,金黄色沙滩与堤坝碧绿的草坪遥相呼应,百米江堤形成一道自然景观。
有水的地方就有杨柳,江河湖泊,到处都能观赏到低眉垂眼的杨柳依依。在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古代社会,渡口码头都栽种柳树守卫在水一方。柳树生命力很旺盛,随遇而安,在那里都可以生根开花,柳絮飞扬的季节,每一朵柳花落地,就是一棵生命之树。柳树根系渗透到江堤和沙滩,盘根交错,支撑起千里长江大堤的伟岸,是在水一方忠实的哨兵,沐雨淋风,与江堤生死与共,才使得江堤面对洪水泛滥稳如磐石。
最初理解柳枝送别的意境,是从宋代著名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寒蝉凄切》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凤残月。”柳永填的这首词吟出别愁离恨之凄凉。“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寥寥数语,词人细腻描绘出杨柳、晓风、残月自然景物,仿佛是一幅简约白描画,淋漓尽致展现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和孤独忧伤之情,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又令人动容的意境。柳永词尽显婉约词之精妙,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读来令人动容。历来备受后人赞誉,一举成为词中的经典名句。
杨柳岸,古人送别的地点多在水边长亭桥头,或堤坝渡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送行者。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亲朋好友,柳树生命力旺盛,不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要像柳树一样随遇而安学会生存。“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无心插柳柳成荫,恰恰说明了杨柳顺其自然的个性,柳树不仅外表秀丽,而且还有朴素坚韧的品性,从不挑剔生长的环境。生长水边,柔情似水,不浮华,也不攀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看似柔软细枝嫩叶,不管多大狂风暴雨,百折不挠,只有珍惜情义的人,才懂得折柳送别丰富的文化内涵。
杨柳青青,别愁离恨,古诗以柳树写别离诗首推王维《渭城曲》最负盛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送友人元二出使今新疆库车。时值唐王朝边疆战事频发,阳关以西被视为荒僻之地,也许一别就是永诀,离别之情尤为沉重。前两句写渭城朝雨、客舍新柳,构建清寂而明亮的画面,反衬后两句的离别愁绪,此诗被誉为唐代送别诗的巅峰,与李商隐《无题》并称古典离别双璧。柳为离别象征,雨后新翠更添怅惘,其化实为虚的手法,将个人离情与家国安危相融,既有对友人归期的期许,亦隐含对边疆安定的寄望。唐代被谱为《阳关三叠》吟唱。而同一时代贺知章《咏柳》诗,笔锋一转,却写出了柳树的神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在盛唐时期做过朝廷省部级官员,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4年,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他一路乘船回到萧山县城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春意盎然,柳芽初发,春风拂柳。远离官场的贺知章,自由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柳》诗。
柳树的形象美在于它那垂腰披拂的枝条,早春二月就长出了嫩绿的新叶,垂下千丝万缕的绿丝绦,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动人的飘逸。这里的“碧玉”暗含“碧玉小家女”。古典诗词常借用柳树的形象美来形容美人窈窕婀娜的身材,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碧玉”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贺知章的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用“碧玉”来比柳,将柳树化身为美人。这满树的细叶到底出自哪位高明的裁缝之手?原来是大自然的杰作,二月春风这把大剪刀,精美裁出了满树的春色。这绿叶好比美人衣裙上的花纹和图案,至此,一位典雅苗条美人便形神毕现地跃然纸上。
时光如水,时过境迁,现在再也看不到那片诗情画意的柳树林。随着两区工业园连城一片,柳树林的江边先是建了一座大型造船厂,柳树林被砍伐摧毁建深港。我还经常散步走进造船厂。造船厂用好几年打造一艘巨轮下水后便关门大吉,倒闭的船厂凋敝荒芜,四处杂草丛生。再后来,当地政府在造船厂基础上兴建了城东工业货物趸船码头。江边成了工业园,水上人家渔船,还有大大小小的运沙船,不知漂泊何处抛锚休养生息?浮生若梦,柳树林只是在记忆深处,成为可遇不可求的一片清新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