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情】情在不言中(赏析) ——浅析绿叶红了小说《最后的牌局》中的留白艺术
读绿叶红了的小说《最后的牌局》,就像看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具有典型的东方含蓄美,其留白的空间巨大。
小说用“牌局”这把刀将生活切开,表面上是从棋牌室开始的一场邂逅,相遇相知相恋的爱情故事,但其实爱情只是小说的外衣,“牌局”才是内核。
一、刘纯语的留白
小说主要就两个人物,刘纯语与“她”。
小说中,刘纯语在棋牌室之前的恋爱史以及人物背景均是模糊的,作者给出的信息极其有限。
谈到刘纯语的过往,我们只知道他失恋、薪水可能不高(也未必,也许是前女友花钱太多)、母亲催婚。读者不禁会问,他的家庭具体如何?他从事什么工作?他与薇薇究竟有怎样的爱恨纠葛?作者这般,却将刘纯语从一个“具体的某人”,升华成为一个“都市迷失者”的符号和象征。他的痛苦不再是独特的个人史,而是一种普遍的现代性情绪。作者只是释放他在物质与情感压力下的挫败感及在牌桌上的自我放逐。这种人物的留白就使读者很容易将自己的失意经历投射到他身上,从而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共情。
而这一切的留白又与男主角名字的设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刘纯语作为完整姓名在小说开篇出现唯一的一次后,之后全部采用“纯语”。这个人物名字其实字面与内涵有很大反差,他是一名不副实的“失语者”。
“纯”就意味着纯粹、单纯。从小说中,也暗示了男主角刘纯语的本性并非一个堕落的赌徒,他只为失意的恋爱赌气,他内心有单纯和善良的底色,这是他最终能够被“唤醒”的内在基础。
“语”,我们会想到语言、话语、表达。小说开篇的刘纯语恰恰是一个“失语”的状态者。他失恋的痛苦无法向别人倾诉,小说中的他“心里隐隐作痛”。
他只能沉浸在牌桌的喧闹中,这是一种虚假的、让人麻木的“语言”,他没有真实的情感表露。
赢钱后,他“却没有一点兴奋”。(无法言语)面对母亲催婚的责备,他只能“应付几句,就挂了电话”,亲情中他无法沟通。
我们会发现,“纯语”的留白则是名叫“纯语”的人,在小说中很长的时间里,内心都是封闭、无法与人真诚沟通的状态。名与实的反差,巧妙地凸显了他的孤独和迷失。
“纯语”一词,是一种生活的隐喻,其表现则是从“牌桌”回归“清茗”的行为转变。转变是小说的核心部分,刘纯语从“幸福里棋牌室”走向“清茗”茶室。地点转换了,生活状态和人生姿态也彻底改变了。在“牌桌”上,充满着“碰”、“吃”、“胡”,是筹码的碰撞,是输赢的喧嚣浮躁。这种功利、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说明他在这里是“失语”的。
他如何来表达他真实的内心?……
所以在“清茗”中,就有了“喝茶,看书,聊天”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温和、舒缓、需要真诚表达的“语言”。在这里,刘纯语重新学习如何与人(那个女孩)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对话。
因此,“纯语”这个名字的第二个深意在于,它预示了主角的命运轨迹。他最终必须找回自己“纯粹”的内心,并重新学会如何真诚地“言语”(沟通),才能获得新生。他的名字,就是他的人生目的地。
“纯语”的最深一层,则是真诚才是救赎的“本色”。“纯语”指向真诚的对话。
街角,刘纯语鼓足勇气上前搭讪,结结巴巴地说出:“我…我其实很少打。”他做出了“戒麻将”的承诺。他走出自我封闭、尝试真诚表达的第一步。笨拙却显珍贵。女主角被真诚的笨拙打动。
救赎之路,始于“纯语”。即,用最纯粹、最真诚的内心话语去打破阻碍,与他人建立连接。
小说结尾,他和老伴多年后的相伴,展现出无需多言的默契,是“纯语”的最高境界——至真之言,亦可无声。
“纯语”是一个取得极为成功的文学名字。它既符合人物的气质,又巧妙地参与了叙事,成为隐藏主题的重要线索,是这篇小说留白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二、“她”的留白
小说中的“她”作者巧妙地全面留白。她没有名字。从小说中,我们无法知道她的职业、家庭、社会关系,只知道她也输了钱,内心在挣扎。
小说中的“她”与“纯语”形成了弦一般的呼应。
这个“她”的艺术效果很妙。无名使她成为一种纯粹的“镜像”和“希望”天使的化身。对于刘纯语,她是薇薇的“镜像”(侧面有些相似),更是救赎的“镜像”(他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自己不堪的状态)。对于读者,她是一个空白容器,承载着关于“守望者”、“自救者”和“同行者”的所有美好想象。她的留白,让她充满了神秘感和圣洁感。
三、叙事过程的留白
谈起叙事,小说果断省略了最传统、最耗篇幅的“发展”环节。
其“戒断”过程被作者完全省略了。直接来到“后来,他们总约在‘清茗’。喝茶,看书,聊天,就是再也不碰麻将。”人生看似最艰难的转变,作者只用一句话一笔带过。
这种创作手法很大胆。其实有没有想过,反而详细描写戒麻将的反复与挣扎,可能会落入俗套,冲淡主题。这种只强调结果的意图,说明作者强调的不是痛苦的“过程”,而是蜕变后美好的“结果”与“状态”。那种宁静美好的生活氛围,通过“喝茶、看书”简单的意象就完全传达,远比过程描写更有诗意。
信任读者,是小说的智慧之处。作者相信读者的想象力,有补白的能力。这种信任使得阅读成为一种学习美德的创造性互动。
再比如作品中,情感升温过程的留白:没有约会、表白、求婚等任何俗套情节。故事从街角相见直接切到“多年后老伴”。
这种跳跃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多年后”这三个字里,读者会去想象:他们是怎样一步步从两个小心翼翼的陌生人,变成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这种想象产生的浪漫,是作者的智慧留给读者的礼物。
四、情感表达
作者用含蓄蕴藉的东方美学作了情感留白。全文情感内敛,语言克制。善于依靠细节和动作来暗示,无声更胜有声。
刘纯语的动心有如下表现:
他“心跳很快”、“声音干涩”、“偷眼望去”,是女人般的“羞涩”。没有华丽表白。
她的回应:“书抱得更紧些”、“眼里的光轻轻闪烁”。没有言语鼓励或承诺。
对于一生的相守:小说里“披上外套”、“握住微凉的手”、“反握住布满老年斑的手”。没有一句“我爱你”类似的宣告。
小说用含蓄压住激流,将冰山只露出一角,让读者“预觉”情感背后的巨大体积。小说的表达真实、深刻、高级。
读者只需用心去“品”,而不是用耳朵去“听”。
情感不再是口号,而是成为一种可感知的、温暖的动作和氛围。
五、主题揭示的留白
小说妙在引导,而非公式化说教。
小说的核心主题是“互相救赎”,作者并未跳出来进行总结陈词。
结尾处,刘纯语“忽然明白,哪有什么救赎,不过是两个快要溺水的人,在浑浊的浪潮里,一眼看见了对方,然后挣扎着,互相搭了把手。”
这段心理独白,非常有生活哲理性。这是角色水到渠成的自我觉醒。
读到这段话,我仿佛跟随主角的视角,一起经历迷茫,最终一同“恍然大悟”。
六、小说的最大留白
与其说讲牌局,还不如说作者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小说的最大留白却是题目《最后的牌局》。
表层的留白:悬念不明
首次看到题目读者会想,“最后”:谁的最后一局?为什么是最后一局?是生命终结前的最后一局,还是“洗手”的告别战?这个“最后”给人终结感和紧迫感。
“牌局”:是什么牌局?还是抽象的比喻?这局又发生了什么?输了还是赢了?
这就吸引了读者“解密”。
多重指涉与无限解读
读者读完小说,再回看标题时,会发现这个“牌局”远不止是麻将桌那么简单。
它至少指向四个不同的层面。
a)麻将桌的终局
作为坚实的、具体的故事支点,这是最表层的含义。
刘纯语在“幸福里棋牌室”打的几场麻将,是他遇到那个女孩、并因此决定离开的那一局。
b)与旧生活告别的终局
对刘纯语来说,这是他用赌博来逃避失恋痛苦、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的终结。他通过这局牌,看清了自己的空虚,决定“换一副新牌”。
对女主角而言,这是她与内心赌瘾的终局。她身在牌桌却坚持不碰牌,完成了对自己的终极考验。
“牌局”从此超越了麻将,隐喻了人生中任何一段我们深陷其中、需要决心才能走出的困境。
c)人生的隐喻与博弈
这是最富哲学意味的一层。人生就如同一场巨大的“牌局”,我们手握不同的牌(出身、机遇、能力),不断地与人博弈,与命运博弈,做出选择。
“最后的”并非指死亡,而是指一种旧有生存模式的彻底终结。他们二人共同打赢了最重要的一局——那就是选择了另一种人生“玩法”:从喧闹的棋牌室走向宁静的茶室,从追求输赢的刺激到享受相伴的平和。
留白价值:将故事提升到了普世的高度,让每个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思考自己正在进行的“牌局”是什么。
d)二人关系的开局
极具韵味的是,这场麻将的“终局”,恰恰是他们二人爱情的“开局”。牌局终结之时,正是新的故事开始之际。
这个标题巧妙地包含了“结束”与“开始”的二元对立统一,充满了东方的辩证智慧。它暗示所有的结束都孕育着新的开始。
不点破的智慧
作者完全没有在文中跳出来解释“为什么题目叫《最后的牌局》”。题目的全部深刻含义,都需要读者在读完故事后,结合全文的意境和自我的人生体悟,去自行思考和领悟。
作者相信读者的智商和解读能力,不进行填鸭式的说教。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生命经验,对这个标题可能会有侧重点不同的理解。有人看到的是爱情,有人看到的是救赎,有人看到的是人生哲学。这种解读的开放性,正是留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尾声
读完绿叶红了的小说,仿佛在巨大的空白中,我的身心都被卷了进去……
原小说作品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102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