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一曲京韵里的家国春秋(散文)

精品 【家园】一曲京韵里的家国春秋(散文)


作者:王才建 白丁,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发表时间:2025-09-21 12:35:01
摘要:如今抖音神曲喧嚣,京韵鼓点似被淹没。但我相信,这首八十年代诞生的京韵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被淹没。因它所承载的精神从未离开这片土地。从前是抗日救亡,后来是抗洪抢险,再到前些年抗疫守城,如今又问鼎苍穹——“重整河山”的信念、“待后生”的寄托,始终在这民族的血脉中流淌。

今天傍晚,秋风送爽。我坐在客厅的靠椅上,正在品尝红茶,突然楼下香樟树那边,悠悠飘来一段很熟悉的京韵调子——啊,《重整河山待后生》!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这词唱的,不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吗?
   我虽然没赶上抗战,可小时候却总在外祖父的蒲扇摇动间,跌进1938年的武汉。那时的武汉,是战时首都,全国的抗战劲儿都涌向这里。
   我记得,武汉文华中学的邹崇芬老人总提起1938年。那一年,学校接连挨了三回轰炸。“炸弹声刚停,老师红着眼捡碎黑板,学生把书本紧紧搂住,课照样上。”后来校舍被炸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了,老师抹泪对学生说:“这是国仇家恨!”那年邹崇芬拿着学校退的一块多伙食费,绕远路去南京报考黄埔军校,从此扛枪报国。
   更让我心头一紧的是,文华中学后来与其它学校合成鄂湘联中,四次迁校,走了三千里。门板当黑板,土坯堆课桌,躲轰炸就钻进山林,月亮出来再温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重整河山”?
   《重整河山待后生》不只是一段旋律,它是京韵大鼓的魂。这门艺术从清末走来,在2008年成了国家级非遗!
   台上只一人站立,左手执书板嗒嗒敲拍,右手鼓箭如枪,击响鼓面。三弦低回,四胡跟随,琵琶偶来点拨。唱须字字清晰,又说又唱,似说似唱,话音与乐韵水乳交融。
   度娘告诉我:骆玉笙先生是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她六岁学艺,十八岁以《大西厢》声震京津,人称“金嗓歌王”。她所创的骆派,把京韵大鼓推至新境。天津沦陷时,日本人威逼,她偏唱《击鼓骂曹》;有同胞因揭露日军恶行被捕,她一段《满江红》唱罢,全场起立,斗志如沸。
   我越来越觉得,骆玉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重整河山待后生》,连起了北平与武汉——这两座城的苦难与骨气,被同一根旋律紧紧缠绕。
   我是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首次听到这支歌曲的。它很好地表达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和情感。在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里,有祁瑞宣的隐忍、钱诗人的刚直、韵梅的柔韧——那不就是1938年的武汉人吗?那时的汉口,献金台前人流不绝,乞丐捐出讨来的铜板,小贩献上整日的收入;那时的武昌,珞珈山上的武大,教室作病房,学生端药,教授操刀;那时的汉阳,兵工厂里的机器昼夜不停,工人啃窝头、睡机床,醒来先摸工具还在不在……他们都清楚:多造一颗子弹,就多一分夺回祖国大好山河的希望!
   那么,是什么让这首歌曲、这段鼓词,传唱至今,声声仍撼人心呢?
   我想,是骆玉笙先生的演唱赋它以魂。她以京韵大鼓的底蕴,却突破陈规——每处拖腔、每次顿挫,都似历史自语。“千里刀光影”,她嗓音低沉悠长,如引人走入历史雾霭,步向烽火连天;“仇恨燃九城”,声调骤扬,如火山迸发,字字裹挟恨意。
   “月圆之夜人不归”,尾音婉转下沉,藏下多少母亲倚门盼儿的泪!“重整河山待后生”,调子层层推涌,如江涛拍岸,最后“后生”二字戛然收住——哀而不伤,悲中有壮。听她唱时,仿佛看见先辈立于烽烟,默默将希望的火种递来。
   我们这一代,曾是当年抗日者的“后生”,如今也成了引领后生的人。记忆不能断。得让孩子明白:和平并非凭空而来,是无数“身先去”的人以命换来的,是用血浇出的花。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走进武昌杨园街老楼里,但见99岁的龚少清老人手抚纪念章,对围拢的孩子们说:“记着,咱是中国人,就得干中国的事。”他15岁当通信员,文件藏玉米地、脖子中弹仍送信到底。他深情地看着身边19岁的青年,跟着一起哼唱那首经久不衰的曲——这传承,不就是“待后生”的真意吗?
   如今抖音神曲喧嚣,京韵鼓点似被淹没。但我相信,这首八十年代诞生的京韵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被淹没。因它所承载的精神从未离开这片土地。从前是抗日救亡,后来是抗洪抢险,再到前些年抗疫守城,如今又问鼎苍穹——“重整河山”的信念、“待后生”的寄托,始终在这民族的血脉中流淌。
   喜看今天的武汉,早已不复当年疮痍。长江两岸高楼林立,光谷创新潮涌,户部巷人流如织,三镇车水马龙。然而,在昙华林的深巷里,在古琴台的月湖边,甚至在我家的楼下——《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旋律依然飘荡。
   年轻人抱起吉他重新编曲,孩子在合唱节上响亮歌唱,将红色记忆刻进心灵。我清楚地记得,去年国庆夜,武汉江滩众人同唱此歌,对岸楼群忽然点亮“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八个大字。有些老人情不自禁地抹泪,众多青年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无数天真烂漫的孩童翩翩起舞。先辈期盼的“重整河山”,不正在我们手中一步步成为现实吗?
   天渐渐黑了,我楼下的哼唱渐轻,江汉关钟声响起,混着远方的江涛,显得更加沉厚大气。我独自站在阳台上,看江城灯火次第亮起,如星撒大地。
   我心里更透亮了:这歌声,从未远离。它的精魂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根。
   这韵调中,可见黄鹤楼的形,可感长江水的重。我这在武汉过了大半辈子的人,历经风雨,仍相信:只要这精神不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终将在“后生”手中实现。
   我看到,那根重整河山的接力棒,正穿越时空传递;我相信,这沉郁顿挫的京韵,将在未来的中华大地上,久久回响!

共 20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旋律为引,串联起武汉抗战记忆、京韵大鼓非遗魅力与当代传承,情感厚重且脉络清晰。文中无论是文华中学师生坚持办学、龚少清老人的抗战经历,还是骆玉笙先生以曲明志的细节,都让 “重整河山” 的精神具象可感。作者将京韵大鼓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叙事结合,又关联武汉今昔变迁,从江滩合唱到孩童传唱,凸显精神传承的生命力。结尾以江城灯火收束,“接力棒穿越时空” 的意象,让情感升华自然有力,读来既见历史厚重,又感时代温度。【编辑:田冲】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2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9-21 12:35:28
  这篇散文以《重整河山待后生》旋律为线,串联武汉抗战往事、京韵大鼓魅力与当代传承。文华中学办学、龚少清抗战等细节,让 “重整河山” 精神具象;关联武汉今昔,江滩合唱、孩童传唱凸显传承力。
   结尾江城灯火与 “接力棒” 意象,让情感自然升华,既见历史厚重,又有时代温度,感染力强。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9-22 21:24:07
  谢谢老师鼓励!问好,顺颂秋祺!
2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9-22 21:23:30
  谢谢田老师编辑和鼓励!敬茶!
粉灰染鬓未言愁,桃李春风笑满楼。 莫道桑榆诗笔晚,砚田犹种少年秋。
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5-09-23 16:25:20
  这篇散文以《重整河山待后生》为线索,将个人记忆、城市历史与民族精神巧妙交织,深沉动人。作者从傍晚听曲的瞬间切入,穿梭于1938年武汉的烽火岁月与今日江城的璀璨灯火之间,展现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文中对骆玉笙唱腔的细腻解读,对“待后生”传承意义的思考,尤其深刻——它不仅是抗战的回响,更是每一代人在危难中奋起的精神密码。文章最终落脚于民族血脉中不息的重整之力,语言诗意而富有力量,让人读罢心潮澎湃,深信精神薪火必将永传。
太行飞剑
回复3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9-23 22:31:43
  谢谢老师抬爱鼓励!请多指导!敬茶!
4 楼        文友:秋觅        2025-09-23 17:15:14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4 楼        文友:王才建        2025-09-23 22:32:29
  谢谢老师抬爱鼓励!请多指导!敬茶!顺颂秋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