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芨芨草(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芨芨草(散文)


作者:吴雪儿 童生,51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发表时间:2025-09-22 22:27:24
摘要:在西北的高原上,早春的风怎么使劲也吹不醒空旷无垠的黄土地,它就像一个沉睡的婴儿,对季节更替的喧哗无动于衷。

在西北的高原上,早春的风怎么使劲也吹不醒空旷无垠的黄土地,它就像一个沉睡的婴儿,对季节更替的喧哗无动于衷。
   风轻轻拂过面颊,软软的暖心,可漫山遍野的土地依然是一层厚厚的硬邦邦的冻土,末冬的冰凉就像一股气流缠绕在春的腰间,一时半会儿散不去,即便走进大山深处,也寻觅不到半分“春风吹又生”的气息。
   天高云淡,风清冽冽地刮着,黄土地早就习惯了春暖花不红的气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具耐心,他们耐心等待某一个晨曦来临时,风再温和些,过了“惊蛰”这个节气,下几场雨夹雪,空气里湿漉漉的,一股潮气扑面而来,这时候高原大地才开始慢悠悠地复苏松软。
   先是朝阳面的地皮,跟随着春风舒展身子,隐隐约约散发出泥土的腥味来。朝阴的那些窝藏在沟沟岔岔里的山坡与土地,它们就像“慢性子”的人,睡一夜觉,天大亮了,才缓缓睁开眼睛,慵懒地伸个懒腰,钻出被窝,悠闲地穿衣、洗漱、吃早饭。一切就绪后才开始一天的活计。朝阴的地皮就是这般不急不躁,一片跟着一片,慢腾腾地松醒解冻。
   地醒了,也就酥软了,酣睡了一冬天的花花草草,悄然不惊地在土层深处生根发芽,要等气候更暖一点,才敢冒出密密麻麻的绿色小尖尖来。可芨芨草偏不怯懦,任凭初春的寒风肆意吹打,依然一天胜似一天恢复着活力。土层刚刚有些松动,它就开始疯长,丛丛簇簇争着繁茂,耐旱经霜,哪怕遇上尘暴也不低头。它的叶子就像一片片拉长的麦叶,细细长长,往土里扎着根铆劲儿生长。
   在高原上,最先染出一抹翠绿的便是芨芨草。它的生命力格外独特:它把根系裸露在严寒的冬季里,一簇簇,一墩墩,漫山遍野都是它们枯黄后的身影,只要有土存在,芨芨草就能守住生命。当第一缕春风吹起时,它便忙碌着发芽繁育——哪怕黄沙漫天,雨滴不落,也能从枯黄的根系里抽出生命的嫩芽儿。
   芨芨草没有别的草那样的矫揉造作,它的身体里装满了“皮实”。严寒、干燥、炎热等等,多么恶劣的生存环境它都能挺过。它像个经历了许多磨难的汉子,带着坚韧不拔的气概,无畏岁月长河,顽强地生长于高原冷冽干旱的春寒料峭里,活成了西北大地最倔强的模样。
   无需多言,芨芨草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力量。风稍柔和一点,它就活力四射,借着微风柔光,它拼力生长,大抵是想早些恢复生机——给牛羊骡马递去立春后的第一口鲜嫩的食料,给高原广阔的大地添上第一片葱绿。
   芨芨草,这种旷野里随处可见的植物,模样像兰草,却是戈壁的珍宝。许是因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的成长从来都是繁荣茂盛。它从来不计较养分多少,有没有人照料,只要有土,它就将生命带到辉煌,但它从来都是低调于世,从没想过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它就像山里的人一样朴实无华,把根扎进贫瘠的土地,繁育着平凡的生命。大地复苏,它便浸一抹绿色,遍布于山坡、地头、沟壑之间,它默默无闻,极力盖住风沙尘埃。春风漫过荒野的时候,芨芨草最先探出它嫩黄的芽儿。“疾风识劲草”,识的大概就是芨芨草的劲儿了。高原的春天永远是“草长莺飞四月天”的迟暮景象,而非诗人笔下的“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早春旖旎风光。
   芨芨草忍耐了冻土的磨砺,它凭着那股子草劲把春天的第一片新绿传递给大地,可人们并不因为这份奉献就去喜欢它,赞美它。最多在见到它的时候随意地说一句:“瞧,芨芨草都发芽了,也就是说春天到了。”
   不管人们在意与否,整个春天,芨芨草都释放出生命中的全部能量,无拘无束、毫不犹豫地走向生命的最高峰,在很短的时间里,那一片葱绿把赤裸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山野美美地装饰了一番。这时候,人们感觉到一股清爽,连说话的声音一下子变得清脆了。放羊娃将那件破毡衫铺在芨芨草上,扯着嗓子唱山歌,但芨芨草好像顾不得这些,仍拼命地疯长。
   秋天到了,芨芨草又迎来了新的辉煌,即便是叶子已枯,但它的躯干却变得柔韧结实,人们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注意到它,于是“献殷勤”般地靠近。等一段闲暇时光,相约一起:“走,去拔些芨芨草。”于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走进田野,爬上山坡,跨过沟壑,满眼都是一墩紧挨一墩的芨芨草,它们昂首矗立在原野间,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它笔挺的身影。一双双粗糙而灵活的大手麻利地戴上手套,开始一根一根地将芨芨草连根拔下来,拔完一墩接着再拔另一墩,直到拔下的芨芨草捆成一大捆才肯停下,有人第二天、第三天继续来拔。成捆的芨芨草,要么人扛,要么用牲畜驮,全部搬运回家。
   到家后,人们给一捆捆草捆洒上些许水,捂上几天,搭在屋檐,晾到墙头,软化了的芨芨草秆更有柔劲。然后把一捆捆草秆分成需要的股,或三五根一股,或者七八根一股,再用一双巧手编成背篓、凉席,扎成扫把等各种生活用品。但是,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毫不起眼,因为它的渺小,即使被利用了,人们也从来没有想着去感激它。人们曾经那么满怀深情地赞美过白杨,因为它高大挺拔;赞美过松树,因为它四季常青;写无数诗篇来赞美山花,赞它漂亮芬芳。这一切芨芨草都没有过,可它不因人们的轻视就萎缩衰败,用着它的时候,它便牺牲自己;忘记它的时候,它就默默地生长。
   如若驻足戈壁,唯有芨芨草带给人凝视的希望,它是戈壁滩上的一溜清泉,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生命在它身上绽放无限光芒。惆怅的山野里,那一丛丛绿色的芨芨草,用生命掩埋了早春高原的苍凉与落寞。就像诗句写的:“我是一株人见避之的葎草,蝴蝶还请你绕道”——它把浅绿珍藏于荒野,不需别的恭维与示好。
   到了飞雪漫天的冬季,芨芨草也会枝黄叶枯,等来年春天万物复苏时,这些枯死的枝叶又化作养分,随风飘落,成为泥土最深情的皈依。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那一丛丛倔强的绿色,既刚又柔,它喂饱了牛羊,装点了戈壁,美化了高原上的黄土地,这,就是芨芨草。
   戈壁荒滩独啸傲,如兰叶片迎风俏,簇簇丛丛延千里。如此豪言壮语,终也叙不尽芨芨草的豁达与淡然。“秋尽见旄头,沙远席箕愁”;“单于不向南牧马,席箕遍满天山下”;“席箕草断城池外,护柳花开帐幕前”——这些诗句歌颂的不正是芨芨草面对严酷的坚韧不屈吗?虽然诗人用了它的别名“席箕”,但读到关于它的诗句,心里总会泛起莫名波澜。
   我没有诗人的文采,写不出气势磅礴的诗句来,但我愿意为这株“戈壁之宝”放声赞美——赞美它在贫瘠土地上顽强生长的魅力;赞美它经霜耐寒、坚韧不拔的毅力;赞美它默默无闻的奉献与无惧风霜的意志。它一簇簇昂首站在高原之巅,飒飒临风,干旱与贫瘠使它的生命变得更加顽强。
   芨芨草,大山沟豁,永远是它矢志不渝的故乡!

共 26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西北高原的早春,总带着冻土未消的寒凉,而芨芨草,便是这片苍茫土地上最先苏醒的生机。本文以细腻笔触描摹了芨芨草的生长轨迹:它耐得住春寒料峭,在土层松动时便拼命扎根;它经得起风沙磨砺,以“皮实”的姿态活成戈壁珍宝;它不贪慕赞美,却在秋冬献出柔韧躯干,化作背篓、扫把融入高原人的生活。作者笔下的芨芨草,早已超越植物本身——它是坚韧生命力的象征,是高原人朴实无华的缩影,更是平凡生命在贫瘠中绽放光芒的隐喻。当我们循着文字走近这丛“低调的葱绿”,读到的不仅是一株草的倔强,更是对“默默坚守、无畏奉献”的生命底色的深深敬意。力荐阅读【编辑:清风一缕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9-22 22:35:18
  作者把芨芨草写活了,在高原上,最先染出一抹翠绿的便是芨芨草。写出了真情实感,作者发挥的好,文字功底也好,语言朴实耐读,景物也写的好。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9-22 22:42:16
  文章结构完整,叙述清晰,层次分明,把一个芨芨草写的入木三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芨芨草,读后很打动人心,令读者回味无穷。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9-22 22:43:49
  “到了飞雪漫天的冬季,芨芨草也会枝黄叶枯,等来年春天万物复苏时,这些枯死的枝叶又化作养分,随风飘落,成为泥土最深情的皈依。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那一丛丛倔强的绿色,既刚又柔,它喂饱了牛羊,装点了戈壁,美化了高原上的黄土地,这,就是芨芨草。”写的多么好呀,很接地气。
4 楼        文友:清风一缕情        2025-09-22 22:52:06
  这篇散文以西北高原的早春为底色,将笔墨聚焦于不起眼的芨芨草,写得细腻又深情。作者先铺陈黄土地的迟醒与严寒,再让芨芨草以“倔强”姿态登场——它不惧春寒率先返绿,根系裸露仍能抽芽,耐旱经霜、无畏尘暴,活成了高原最坚韧的模样。文中不仅写其生命力,更将它与高原人相呼应,既赞其“低调于世”的奉献,也叹其“不因轻视而萎缩”的豁达。最后借诗句与直抒胸臆,让这株“戈壁之宝”的坚韧与淡然跃然纸上,于平凡草木中,写出了生命最动人的力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