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故乡的桥(散文)

精品 【东篱】故乡的桥(散文)


作者:吴孟友 秀才,224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3发表时间:2025-09-23 07:00:15

家住古镇葛公孔村南端的小河沿。孔村,孔子第62代孙,明朝大臣孔贞运的故乡。厚重的文化村落,氤氲浓重的文化气息,自古以来,从孔村走出来的天之骄子不计其数。文化滋润子孙,文脉恩泽桑梓,百来户的村子,成为古镇葛公书香村第,因而孔村盛名远播。
   孔贞运,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殿试名列第二名(榜眼),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是明代末年的重臣,为官清廉,是故乡孔村最大的官,深受乡人的敬重。
   我家住在小河沿,有一条从洪方红旗岭山脉流淌出来的河流;另一条从石台仙寓山山脉流淌的出来的河流,两河交汇于孔村南端。小溪成小河,小河汇大河,一条清澈透明的大河,从古到今,从东而西,浩浩荡荡,流入长江,归向大海。
   故乡的河,有一个诗一样的名字叫秋浦后河。一道拦河堰,将河水引到孔村,然后漫入孔村广阔的原野,扩张成无数条粗细不匀的脉络,形成南北纵横的水系,两水合流,滋养万顷田畴,孔村圩里成为丰腴之地,成为葛公的粮仓。一方水养一方人,山是依靠水是魂,孔村因山水,有了文脉的赓续,生命的延续。
   我家住在小河沿,准确地讲,是从石台仙寓山山脉流淌下来还未与另一条河流交汇的地方,是孔村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河道宽宽,河水浅浅,但是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汪洋恣肆,阻隔了南北的交通,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农耕、孩子上学、走亲访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只有到了洪水退却,百姓才敢涉水过河。砂石河床,河水湍急,石头随水滚动,一脚落空,时常发生溺水事故。
   孔贞运回乡,目睹此情此景,心中十分不忍,决定出资修一座桥,方便百姓,造福桑梓。
   明历万年间,孔贞运慷慨捐出自己的大部分积蓄,遣人送至村中,并附书一封,言:“余虽离乡多年,未尝一日敢忘桑梓,此桥关乎乡人出行,修葺之事,刻不容缓……”村里收书得银,方信其诚,逐择日动工。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有荷锄挑担者,有送茶送水者,甚至有白发老翁者搬石运砖,场面生动感人。一年之后,一座双拱石桥横跨于小河之上。曰“孔桥”。有人建议在孔桥边为孔贞运立功德碑。孔贞运闻讯后极力阻止,并书信一封曰:“桥已修成,余心甚慰,愿此桥连通两岸,亦连通游子与故乡,无须立碑。”桥头无碑,孔村人的心里却竖起了一座碑,代代传承,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民间传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古镇葛公遭遇特大洪水,双拱孔桥被洪水冲跨,桥石淹没在浩瀚的河床砂石里。小河无桥又恢复到从前。
   后来,小河有桥,只是木头串出来的桥。雨季到来,桥被洪水冲走,冲了又建,建了又冲,桥板随水逐波,飘向了远方。好在山里不愁树木。
   在我记事的时候,我目睹了建桥的过程:四五米长的窈贯松木六七根栓在一起就成了一截桥板,做成七八板,又做出高高的木马凳,将木马脚深埋在河床下,桥板搭在凳上,用铁钉盯牢,然后用粗铁链将八块木板连在一起,洪水冲翻木桥,铁链牢牢地拽着,桥板桥马凳靠在岸边随洪水激荡。等水退,桥又重新架起。
   有一次,铁链断了,木桥被洪水淹没,无踪无影。没有了桥,苦了百姓,尤其秋季霜天,或寒冷的冬天,只得卷裤脚淌水,水冷得牙齿咬的咔咔响。老人小孩妇女站在河边发怵,遇到好心的小伙,背来背去,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雷锋故事。
   再后来,村干部发动地主或四类分子搭石铺,村支书说:他们在旧社会欺压百姓,新社会也让他们为人民做点好事情。孔村七八个地主,在冰冻的水里抬石头搭石铺,大块石头在水里一只排开,间距四五十公分,石铺搭好,地主的腿冻得像红虾子,上岸,颤微微迈不开步子。我家住在小河沿,母亲早准备了一锅热水,让他们泡泡脚,暖暖身子再走。
   八十年代末,村里牵头,建起了一座水泥桥,石头桥墩做的很宽,每胯上摆放两块预制板,两板之间有10公分空隙。宽阔的桥墩上安放着两块小预制,就像大人的肩上搭了个小孩,看起来很滑稽,支书说,村里钱不够,桥做不到位。桥是建好了,桥中间有缝隙,两边无护栏,骑自行车的人,经常栽到河里,或车轮卡在缝隙里。事故频频发生。两千年后,听说这事引起了县公路桥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立项拨款,建起了一座宽阔宏伟的钢筋水泥大桥,人们叫它“新桥”,一桥架南北,彻底解决了故乡百姓通行问题。
   每次回故乡孔村,登上新桥,总想静静地待一会儿。放飞思想,跨越时空,从“孔桥”到“新桥”,仿佛看到的,不是桥在嬗变,而是故乡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我亦明白,不论走多远,终将要回到故乡的新桥上,如同回归生命最初的安宁。
  

共 18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乡的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岁月变迁的见证者。作者以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家乡孔村的桥从“孔桥”到“新桥”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故乡的时代变迁。作者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却能将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像“砂石河床,河水湍急,石头随水滚动,一脚落空,时常发生溺水事故”,简单直白的描述,却生动展现出旧桥未建时村民过河的艰难危险。文中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从对孔贞运修桥善举的叙述,到不同时期桥的修建、损毁及重建过程的描绘,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故乡发展的关注,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热爱。站在新桥上,作者放飞思想,感受到故乡的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也找到了生命最初的安宁,这份情感真挚动人,引发读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社会发展的感慨。好文力荐各位文友赏读,祝老师秋安,佳作不断。【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3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9-23 07:01:09
  老师字里行间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故乡发展的关注,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好文拜读学习,问好吴老师,秋安吉祥,创编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23 08:30:57
  本年度,县政协出书,以“古桥”为内容,安排尧舜文学社完成,我的采风对象是“碧云桥”,写作“碧云桥”,《故乡的桥》不在任务内,属“外一篇”。提到桥,故乡的桥在脑海里闪烁、跳跃,正好空闲,就执笔写起来了。欣然老师的编按写得真好,提炼文本精髓,锤炼成极佳编按,为拙文添色。辛苦了!谢谢!祝欣然老师秋祺笔丰!工作顺利!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9-23 08:15:16
  一座桥的历史变迀真的让人感怀!老师的笔触凝重而深远,透出对家乡无限深沉的爱恋!好文!身在旅途,回复有些简单,见谦!
回复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23 14:10:34
  感谢枫桦老师的关注并精彩点评!感谢一直以来的鼓励!问好老师!祝秋日安康!旅途愉快!
3 楼        文友:岚亮        2025-09-23 08:17:58
  村居小河沿,人要南来北往,于是就有了桥。桥随时代在演变,最早由孔榜眼所建,两孔的石桥,巍然。后桥屡毁屡建,从木板桥、地主桥、水泥板桥,到现在的公路桥,通过桥,叙述了故乡的沦桑变化。拜读佳作,赞!
回复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23 14:12:07
  感谢亮兄的关注并精彩点评!感谢一直以来的鼓励!问好亮兄!祝秋日安康笔丰!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23 09:23:43
  故乡桥的演变,折射着时代的发展,作者爱桥,爱故乡,文字如溪水,潺潺湲湲。大赞文采飞扬,问候吴老师,秋分吉祥!
回复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23 14:13:05
  感谢香香老师的关注并精彩点评!感谢一直以来的鼓励!问好香香老师!祝秋祺笔丰!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23 11:22:11
  从孔桥到新桥,这一系列变化,承载了时代的变迁。河水流去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情怀。精美的散文,拜读学习,顺祝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23 14:14:10
  感谢韩兄的关注并精彩点评!感谢一直以来的鼓励!问好韩兄!祝秋祺笔丰!
6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9-23 12:37:43
  一座桥,架设的是南北,更架设的村庄繁荣昌盛的历史,更见证着村民的智慧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点赞学习,问候老师开心快乐,祝秋祺!
回复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23 14:15:24
   感谢金老师的关注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金老师!敬茶!祝秋祺笔丰!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9-23 15:50:00
  故乡的桥,方便南北来往的人群,几次修缮,终于完工。这座见证故乡历史变迁的桥,有着太多的故事,藏着故乡人民的情与爱。乡愁味浓郁的美文佳作,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9-23 16:09:27
  感谢红花老师的关注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红花老师!敬茶!祝秋祺笔丰!
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3 16:09:25
  读古书,包括史记一类的大部头正史,看电视剧,几乎所有的乡绅名流,人虽在外,都是心系家乡,尤其是以建桥为大善之举。故乡的桥,也是故乡的情,文笔精致,表达唯美。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9 楼        文友:简柔        2025-09-23 17:34:23
  故乡的桥,沧桑几度,历经光阴流转。造福乡里的孔贞运,勤劳淳朴的乡民精彩着一座座桥,也精彩着村庄的岁月。桥的前世今生在老师的笔下鲜活表现。美文点赞。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