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白麟溪畔,“郑义门”家风千年浸润(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白麟溪畔,“郑义门”家风千年浸润(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251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2发表时间:2025-09-24 13:28:01

因慕“江南第一家”之名,我来到了浦江县的郑宅古镇。想看看为什么这么响当当、令人敬仰的名号,会授予这里?
   来之前做攻略,发现这里还有牌坊群竖立在村口,很有黄山棠樾牌坊群的气派,这更吊足了我的胃口。
   其实这地方旧称“承恩里”,后来因为郑氏肇基祖郑淮救济难民的义举,才改叫“仁义里”,也得了“郑义门”的美名。现在,人们往往直呼它“江南第一家”。
   它坐落在浦江盆地的东北,一条发源于该盆地北边山岭的溪流,从古镇清凌凌地穿过,并最后汇入了浦阳江。
   江南的古村古镇,许多都是依托溪河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溪河,既是浇灌者,更是滋养者,犹如母亲一样将这些村镇孕育。
   郑宅的溪河,叫白麟溪。麟,指的是麒麟。难道这条溪流像一条白色的麒麟?听村中的老人说,白麟溪其实背后有故事。
   一种说法是,因郑氏一位祖先的名讳为“白麟”,故溪名白麟;另一种说法与郑氏家族同居始祖郑绮有关。郑绮(1118年~1193年)是位至孝之人,传说因其孝行感动了上天,曾有祥瑞——一只白色的麒麟出现在溪边。
   听着这样的故事再看溪水,感觉便不同了。白麟溪显然不单单是一条溪流,它承载的历史文化,也随之丰盈起来。比如,元朝宰相脱脱赠给郑氏同居八世祖郑深“白麟溪”石碑,以表彰郑氏家族的长期合族生活与孝行。又如包含郑氏家族的碑记、传记、序和题跋等的文集,是一部了解这个郑氏家族的宝贵资料,以《麟溪集》为名。所以,在郑氏家族的史册中,白麟溪是被作为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而存在的。
   当我们漫步在白麟溪岸,溪水潺潺流淌,水急处哗啦啦地流着。两岸古朴的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临溪街的商铺木门木板古色古香,一眼望去突出的风火墙层层叠叠。溪河上有十座桥,且多以“义”字为名,如崇义桥、旌义桥等。
   古镇从白麟溪两岸向外延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就像是一幅以白麟溪为中轴的江南水墨画卷。当你走进它,仿若人在画中游,它将古朴与宁静、淡雅与浓墨徐徐呈现在你的面前,瞧着浪漫且富有诗意,细究藏着深厚的文化蕴味。
   在这幅水墨画的中心,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它坐东朝西,五进五开间,沿中轴线层层递进,这就是古镇最核心的建筑——郑氏宗祠。作为一座祠堂,它不仅是郑氏族人的精神圣殿,还是古镇历史文化的中心。
   相传它始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由郑文融主持建造,当时叫“郑氏祠亭”,规模较小。在明天顺年间进行大规模扩建后,形成了现有的格局。
   郑氏宗祠门楼前面的照壁两面各书“孝”“义”。门楼向东,三开间,瓦顶层叠,中间凸起,犹如官帽。凸起的瓦檐下,挂着“江南第一家”匾。门楣上还有一块“敕旌孝义宗祠”匾,门厅内挂着“江南首族”匾,彰显了这座祠堂和这个家族的荣耀。
   我凝望着“江南第一家”匾,羡慕嫉妒与敬佩赞赏感情交织。这可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呀!
   浦江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同食同耕读,到明初已是九世同居。朱元璋在召见当时郑氏的家长郑濂时,问:“何以治家?”郑濂答:“守祖宗成法。”并进献《郑氏家规》。朱元璋赞其“孝义家声,代代不绝”,不愧是“江南第一家”。
   门楼上还有对联“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而其两侧墙上则书有“耕”“读”和“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是浦江郑氏家族遵循儒家思想治家的体现。
   不过,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家族治家的方略,还得走进这座仿若深宫大院的宗祠。
   进入郑氏宗祠,前院的长条形水池,叫洁生池。水池与南院墙之间栽种了一排柏树,古柏枝干苍虬参天。
   宗祠的第一进厅为师俭厅,名取儒家“以俭朴为师”之意,体现了郑氏家族节俭的精神。
   师俭厅是族人议事、训诫的场所。它前部是五开间的檐廊,檐廊后是中厅和两侧的厢房,最里面一间房为土地祠。
   在师俭厅,抬头望去,一块块匾额让人应接不暇,如“师俭”“古道照人”“书林模楷”“名登天府”“耆英硕望”等,将近二十块。其中最重要的是挂在正中的“孝义家”匾,它的上方还有一块红色的小匾“高皇玊音”,意思是该匾为皇帝所赐。据说,“师俭”匾是元代官员、学者周伯温所题。
   其实,整个郑氏宗祠内,陈列着众多的匾额和楹联,既有皇帝与地方官员表彰的,也有历代名家赠题的,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记录了郑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是宗祠的文化精华所在。
   如和义厅有“麟凤”“名震天朝”等匾,其中“麟凤”匾为元朝最后一位皇太子赐给郑深的,表彰郑氏人才辈出。
   古语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与凤凰的组合,常用来比喻品格高尚、才能出众的贤人。
   从师俭厅跨过门槛就是和义厅。它是家族议事、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其形制仅为一开间宽的狭长格局。厅外两侧各是小院子,院子中有方形水池。此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正中一尊立身塑像,起初我以为是郑氏某位祖先的塑像,走近才知原来是宋濂。
   宋濂(1310年~1381年)可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赞其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为什么在郑氏宗祠这么显要的位置,摆宋濂塑像?原来,宋濂曾二十多年客居郑宅,任教过郑氏的东明书院,不仅为郑氏培养了大量的杰出子弟,而且帮助郑氏制定和完善《郑氏规范》,并将《郑氏规范》推荐给朝廷。可以说,宋濂是郑宅古镇文化的塑造者、教育的奠基者和家规的完善者。从郑氏家族的谱系可以看到,在他的培养下,郑氏的同居第八、九世出了众多官员与名人,如郑濂、郑深、郑洧、郑沂、郑洽、郑榦等。据说,宗祠中的古柏,也是宋濂手植的。
   宋濂对郑宅有深厚的感情,他曾赋诗:“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郑氏感念宋濂之恩,在青萝山为他建衣冠冢以纪念。
   从宋濂塑像侧信步而入,就是有序堂,正中也有一尊塑像,是郑氏同居始祖郑绮的坐姿像。
   有序堂是宗祠的核心区域,为家族执行家法,惩戒子弟,以及调解纠纷的地方,仿若现在的“民事法庭”。
   一个大家族的管理,当然要有严格的秩序。郑氏家族将“有序”与“师俭”作为治家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它们就像古代建筑的左右金柱,是这个大家族同居同食的精神支柱。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郑淮与两位兄长郑渥、郑涚迁来浦江,人称“浦阳三郑”。郑绮是郑淮的孙子,他开创了郑氏“十五世同居共食”的辉煌历史。
   郑绮(1118年~1193年)年少时家道中落,但他却以一介布衣之身,做出了感天动地之事。
   如,他父亲郑照遭诬陷被判死罪,年轻的郑绮在狱门外以头叩门,血流满面,并上书郡守,恳求代父受刑。其赤诚孝心最终感动了郡守,重审案件,其父才得以昭雪。
   又如,他母亲张氏瘫痪在床,郑绮三十年如一日,照顾母亲饮食与起居。相传,他母亲想饮溪泉,可时逢大旱,溪水干涸,郑绮掘地数丈仍不得。他仰天痛哭三天三夜,泉水奇迹般奔涌而出,这就是孝感泉。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75岁的郑绮去世前,召子孙至祠堂,刺指滴血入酒杯,命众人共饮,并告诫道:“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这句遗训不仅奠定了郑氏家族同居共食的基石,而且是《郑氏规范》的思想发端。
   有序堂后的屋檐下,有一钟一鼓,分别名为“会膳钟”“听训鼓”。仿佛可见钟鼓声响起,郑氏族人起床、听训、用餐和劳动的场景。
   师俭厅、和义厅和有序堂呈“工”字形,而和义厅两侧天井中的水池与洁生池又构成“品”字形,与前院“一”字形排列的古柏组成“一品”图案。这不就是郑氏族人讲究品德、追求官阶仕途思想的具象吗?也有说,“一品”图案是意指宋濂官阶,表达郑氏对他的敬仰。
   从有序堂循声而去是孝友堂,电视屏上循环播放着郑氏祭祖的录像片。这里正是举行祭祀典礼的正厅。堂名取自《诗经》:“孝于父母,友于兄弟”。
   孝友堂是前后敞开的,二十根粗壮的石柱撑起屋顶,气象庄重。细细看去,整座宗祠里立着的全是石柱,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族的气派与尊严。
   孝友堂两侧的厢房,是忠义祠、贞烈祠之类的小祠,里面展板是郑宅的往事与名人介绍。
   最后一进是肃穆的寝室,淮公、渥公、涚公三位始祖的画像高悬正中。
   逛完宗祠,不光惊叹于建筑的规模与雕饰的精巧,更被里头的家族史与文化打动——那是家风家训最实在的浸润。
   这家族凭啥创下“十五世同居无纷争”的奇迹?古代的173位官吏为啥个个清廉?“孝义、勤俭、清廉、和睦”的家风从何而来?答案就在《郑氏规范》中。
   《郑氏规范》总共168条,涵盖了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进行了极其详细和严格的规定。它由宋濂帮助审订整理,成为了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犹如家族管理的“宪法”,它塑造了郑氏家族的精神内核。
   当我们放慢脚步,在郑氏宗祠内细细地品味每一块匾额、每一副对联,细心品味郑氏家风家范的时候,我们的游玩就升格为一次独具韵味的文化之旅了。
   兜兜转转,再次来到溪畔,感觉此时的白麟溪有了新意,它不是一条普通的母亲河,而是一位底蕴深厚且乳汁丰沛的母亲。白麟溪畔不单有郑氏宗祠,还有昌三公祠、昌七公祠、旌表孝义郑氏之门、节孝坊、天神阁和孝感泉等,白麟溪像一条绿丝带将它们串联起来。
   昌三公祠、昌七公祠在白麟溪的西岸。
   昌七公祠是为纪念郑氏同居七世祖郑铉而建。它原名同心堂,曾是家族男子用膳处。它三进两天井,祠堂内的墙壁上绘有多幅色彩淡雅的绘画,反映家族同居同食、和睦有序相处的生活场景。祠堂的牛腿、雀替、梁枋上雕饰精美,有表示喜庆吉祥、健康长寿的花草、树木、瑞兽,还有不少人物故事。
   郑铉在郑氏家史上以孝义闻名,他“性至孝,喜施与,工诗文,尚风义”。他曾主持家政,续订家规,为《郑氏规范》的完善贡献很大。
   昌三公祠也叫眉寿堂,是郑氏家族举办婚礼的地方,梁柱间挂着喜庆的红绸彩球。它也是三进两天井,雕饰比昌七公祠还要精美。
   昌三公祠的第三进是老佛社,室内正中有一尊身披袈裟、双手合掌的坐姿塑像。
   来到郑宅就听人说,明建文帝曾在郑宅避难。传说建文帝被迫退位后,在郑宅人郑洽等的帮助下躲避到郑宅,而昌三公祠就是曾经的避难所。
   其实,民间有许多建文帝退位后逃难的传说,“郑宅避难”之说是真是假?
   从昌三公祠出来,在白麟溪西岸的茂密树林处,可见节孝坊默默地矗立,人们很容易就错过它,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村口的那九座牌坊上。
   我也是从这九座牌坊进入郑宅的。但我觉得它们就像是一个个节点,每一座似乎都在默默地叙述着自己的故事,每一座都是对郑宅的概括与总结,故而最后才来说一说。
   九座牌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很壮观。它们之间相互有些错位,不仅使得翘角飞檐错落有致,更呈现出优美的S型布局,像是用一条清晰明快的线条,将郑氏家族的显赫历史与关键事件串联与突显起来。
   石柱木架的“江南第一家”坊,既古朴又庄重。那“江南第一家”匾额上方的“圣旨”红匾,多么地醒目,多么地耀眼。
   接下来的“孝义门”坊、“三朝旌表”坊、“有序”坊、“麟凤”坊也都是体现家族整体荣耀与风尚的牌坊。而第五座“恩德”坊、第八座“礼部尚书”坊则是为个人而立的。
   郑榦(1343年~1425年)是郑氏家族同居九世祖,他于永乐元年(1403年)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出使广东、闽南等地,安抚军民。他清正廉洁,“问罪问刑不可苛虐,多从宽议”,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百姓为他建生祠,以不忘他的恩德。郑氏立“恩德”坊以示纪念。
   “礼部尚书”坊属于家族同居八世祖郑沂(1338年~1412年)的。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郑沂应召赴京,朱元璋御笔钦点其为礼部尚书。郑沂以布衣之身,直接被提拔为礼部尚书,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而第七座“取义成仁”坊背后则藏着“郑义门”历史上多次的“舍生取义”故事。
   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受他案牵连,郑氏家长郑濂被捕获刑,堂弟郑湜与郑濂争抢着要自己身赴刑场。此事感动了明太祖朱元璋,并念其孝义家风,不仅赦免了郑濂,还授郑湜为福建布政司参议。“一门尚义”美名,让郑氏族人逢凶化吉。
   而早在宋朝,就有郑氏同居五世祖郑德珪、郑德璋两兄弟“兄代弟死”的故事。
   郑德璋时任武官,性格刚直不阿,因得罪权贵遭诬陷,被判处死刑,押解至扬州行刑。时任龙游县丞的兄长郑德珪闻讯,星夜赶往扬州,冒名顶替弟弟赴死。他在狱中受尽折磨,最终冤死,年仅41岁。郑德璋抵达扬州后发现兄长已殒命,悲恸不已。
   最后一座牌坊像是一座门楼,正反面各书“九世同居”与“一门尚义”,这像是一个总结,也是“郑义门”的自豪。
   “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吉利数字,表示多、极致与尊贵。郑宅古镇恰好九座牌坊,应该是有其深意吧?
   可惜这样的传奇没能一直延续。明天顺三年(1459年)的一场大火,直接导致这个庞大家族解体,不再同居共食。
   浦江的郑宅古镇,郑氏族人在这里曾经创造了“十五世同居同食”的传奇,鼎盛时期三千余人共同生活。时至今日,在时光荏苒中沉淀下来的历史建筑,仍然像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像是一幅展示大家族传统生活的立体画卷。
   这些静止的古建筑,古韵含香,郑氏家族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伦理纲常、家族治理、和谐生活融入了这些古建筑之中,是我们可以沉浸式漫步、可触可感的历史文化空间
   这个“麟凤世家”能够给予当代人的,不是要我们去回望那集体大家庭生活的热闹,而是给我们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家风家范方面的不足,在“师俭”“孝义”方面的缺失。
   天气炎热,清浅的白麟溪里一群孩童在开心地戏水。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是不是像白麟溪里的清流一样,滋润和塑造着新一代郑氏子弟的品格?
  

共 55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游记,作者以“江南第一家”这一誉称为主线,以清冽的白麟溪为脉络,引领读者步入浦江郑宅古镇的历史深处。文章远不止于景物描摹,而是通过探访宗祠、品读牌坊、追溯典故,层层深入地剖析了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的奇迹何以可能。其核心答案,正藏于那部由宋濂参与订定、堪称家族“宪法”的《郑氏规范》之中。作者巧妙地将建筑空间(如宗祠的“一品”格局)与家族理念(如“师俭”“有序”)相呼应,让静态的古建筑生动地诉说着动态的治家哲学。文中对“舍生取义”、“孝感泉”等故事的讲述,更将“孝义”家风从抽象教条化为可感可泣的生命实践。最终,文章升华了游记的意义:郑宅古镇不仅是一处观光胜地,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文化镜鉴。那流淌不息的白麟溪,象征着孝义家风穿越时空的滋养力量,启发当代人对家族伦理、教育传承进行再思考。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4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24 13:30:3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9-24 15:54:56
  感谢陌小雨老师的辛勤编辑,尤其你的编者按,让本文增色良多!郑宅古镇的规模很大,古建筑很丰富,尤其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十分感人。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24 13:30:58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9-24 15:56:29
  谢谢你的鼓励,大家一起加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