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曾经】混着酒味儿的血色迷案(小说) ——揭开酒桌文化下的暗疮
【前言】
一桩焚尸命案,揭开了酒桌文化下的暗疮。学生毛儒仪之死,牵出的是村霸朱二蛋酒后的凶残、是两个家庭被酒精摧毁的悲剧。老公安包清泉与狄人捷在侦破过程中,见证了由酒而生的人情与罪恶。小说超越罪案本身,成为对畸形酒风的一记警钟,深刻反思了环境如何放大人性的恶。
一、陈州酒局
二十年前的陈州,酒风之盛,堪称全国闻名。这座有着三千多年酿酒历史的古城,人人皆好饮两口,民风淳朴,性格实在,是名副其实的“酒城”。寻常一场酒局,至少得先搬来一箱白酒打底。普通人家待客,多用简装的老君大曲,三块钱一瓶;稍讲究些的,便上陈州老窖。至于城里那些讲排场、重面子的场合,则流行喝“茅西汾”——何为“茅西汾”?乃茅台、西凤、汾酒三大名酒的合称。那时节,一瓶西凤酒至少卖到十块钱,据说连空瓶子都值两块钱,成了造假者眼中的抢手货。
酒局开场,第一杯全体共饮之后,便进入“加深感情”环节。虽说是豪饮成风,但满街“文明城市,从我做起”的标语也不是白挂的,酒桌上自然也讲究个“文明”。遇上老乡、战友、同学,必是“咱俩干一个”;若对方是位女士,“干”字更要咬得格外响亮——“我干了,美女随意!”直惹得席间女子粉面低垂。老友新朋,推杯换盏,几个回合下来,便有人招架不住,连连摆手:“不喝了不喝了……留点量,留点劲……”
可劝酒的人更是舌灿莲花,嘴皮子比说相声的还溜,一套套劝酒词张口就来:“头三尾四脊五肚六,横七竖八高看一眼……”直劝得人一杯接一杯往肚里灌。好不容易喘口气,邻座的领导贵人们又开始“串座”——端起酒杯离席敬酒,这般高规格的礼遇,任谁也无法推辞,只得又一番豪饮。酒量浅的,还没等散席,便已开始“对地广播”……以致外地朋友从陈州回去后,常心有余悸地感叹:“能全须全尾地从陈州酒桌上下来,真是老天保佑!”
然而这一晚,在古娲县刘家屯老刘家做客的毛儒仪,却喝得格外克制。为何?心里装着事。
毛儒仪,刚满十八,身上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瘦劲儿。他是邻县临水县人,在古娲县职业技术学校读二年级,眉眼生得干净,说话时总带着三分笑,一看就是家境不错的孩子。
父母在老家做生意,对他疏于管教。初中时他就学会了抽烟,偷偷用零花钱买酒请同学喝,晚自习后躲在操场边学着大人的模样碰杯。渐渐地,酒量练出来了,成绩却一落千丈。中考后,他顺理成章地进了职校。
这孩子有个特点:重义气,好面子。谁和他喝过酒,就是他的朋友。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想和毛儒仪交朋友,一瓶酒就够了。
他出手阔绰,尤好以西凤酒会友,与在学校食堂做厨师的刘大华尤为投缘,每逢周末假期,总爱来刘家屯住上几日。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实诚的刘大华备下丰盛酒菜,与儿子一同热情招待小毛。三块钱一瓶的老君大曲管够,刘家父子轮番劝酒:“头三尾四脊五肚六,小毛,这杯鱼头酒你得喝!”可毛儒仪心事重重,始终不肯多饮。眼见天色渐暗,他起身一拍手:“大哥,你们先喝着,我去小卖部买包烟。”说罢披上那件雨白色风衣,推门没入寒冷的夜色中。谁也没想到,这个清秀文雅的年轻人,这一去,竟是永别。
刘家父子左等右等,直到夜里十点半仍不见人影。起初以为他碰上熟人“串场子”喝酒去了,可越等越心慌,赶忙发动亲友四处寻找,却始终杳无音信。一个好端端的大小伙子,竟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再无踪迹。
二、焦尸惊魂
还说这天,2013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古娲县刘家屯的村民们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在紧张地忙着过年,男人们早出晚归购买年货,当然不忘买酒,男人们总说“没酒味也就没有了年味儿”。女人们蒸馍做菜又馏又炸,好不忙活,整个村子到处洋溢在一派欢声笑语、香气四溢、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之中。
夜幕降临,喧闹了一天的刘家屯渐渐地恢复了平静。晚9点左右,刘家屯村民刘石头在村头忽然发现村东北方向燃起了大火,急急忙忙走近一看,发现是他自己的麦秸垛在烧,火场附近又没有任何水源,眼看一家人用辛勤汗水换来的一大垛麦草就要化为灰烬,面对熊熊的大火他却感到束手无策。他弯腰猛抓了几把土洒在火上,结果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一时间急得刘石头直跺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了认倒霉,口中狠命地骂道:“谁家的野种,手指头发痒不在拉痒树上拉拉,在猪圈墙上擦擦,拿着我的麦秸垛寻开心。”刘石头骂了几句就独自气呼呼地回家去了。
4日早饭后,刘石头开着四轮到麦地里送粪,又一次来到着火地点,望着一大堆燃尽的灰烬,心中很不是个滋味儿,一连叹了几口气。望着望着,只见他惊异地睁大了眼睛。原来,他发现残灰中露出一根已经烧得半焦的骨头,便怀疑是谁家的牛犊闯到火中被烧死,就拣起一根小木棍拨拉几下,但没拨动,刘石头更加感到迷惑不解。他直起身子一摆手招呼来正在麦地里卸粪的刘二臭。
刘二臭抡起抓钩,用力一拽,待看清钩出的物件时,顿时面如土色,失声惊叫:“哎哟妈呀!这、这不是个人吗?!”
话音未落,两人已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朝乡派出所奔去。
当天下午2时许,古娲县公安局接到报案,立即成立侦破指挥部,由神探包清泉副局长和极具诗人气质的副政委狄人捷带15名技侦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组织侦破。
勘察结果可谓触目惊心:死者头部焦黑变形,难以辨认;躯干皮肉溃烂,肋骨狰然外露;下肢仅剩两根扭曲的股骨。法医在胸部发现一处致命锐器伤,背后残存巴掌大的衣片沾有血迹,现场还寻获一双未烧尽的老板鞋底。
最终鉴定确认,死者为20岁左右的男性,身高约1.73米,系他杀后焚尸。
三、凶手是谁
死者是谁?以包清泉副局长为核心的侦破指挥部确定以查找尸源为重点召开群众大会,发动人民战争,收集各种线索,集中力量查明死者的身份。
当日下午,村民某反映,前几日其儿子刘大华的朋友来家里玩,儿子的朋友名叫毛儒仪,上穿雨白色风衣,下穿深蓝色裤子,脚穿浅灰色老板鞋,昨天晚上外出未归。
刘大华蹲在灰烬旁,只瞄一眼鞋底,人就跪倒地上:“是小毛……我的兄弟呀……”
经査:毛儒仪今年18岁,古娲县职业技术学校二年级学生,家住临水县长乐乡,2012年9月经其在古娲农场工作的叔父介绍到古娲县上学。2013年1月30日学校放寒假,毛儒仪随在职业技术学校餐厅工作的刘大华来到刘家屯,2月3日也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夜7点左右,毛儒仪说到村中小卖部买烟,谁知走后未归,被人害死在村外。
毛儒仪为什么被杀?凶手是谁?!
毛儒仪的焦尸被确认以后,“2.3”侦破组首先把确认毛儒仪被害的性质,以及被害之前的所有活动情况、人际关系、与何人接触过等列为侦破重点查个水落石出。侦破方向确定以后,15名参战干警分成6个小组,冒着隆冬时节刺骨的寒风,不畏疲劳,走村串户,不分昼夜地查排着一个个可疑的线索,寻找着所有的蛛丝马迹。
为了避免在案件定性上出现偏差,2月5日上午,侦破指挥部重新对尸体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验和解剖。
四、案情分析
案情分析会上,干警们各抒已见,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1、死者系他杀无疑;2、死者系一学生,身上无钱,不存在图财害命的可能性,情杀、仇杀的可能性较大;3、死者为外地人,如系外地人作案,通常是杀人后就走,不至于放火焚尸。因为这样目标更大,容易被人发现,故凶手有可能是本地人;4、凶手能在人地两生的大黑天将死者引到野外麦秸垛旁,说明凶手和死者生前就认识且非常熟悉;5、麦秸垛是2月3日晚9点燃起来的,说明点燃的时间应在晚8点30分左右,那么死者被害的时间应在晚7点30分至8点半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多数村民尚未休息,来回走动较为频繁,凶犯不可能在村内杀人后不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就过早地将尸体运到村外,这说明麦秸垛着火处就是杀人第一现场。
包清泉用火钳掏出一块煤球:“我来总结一下,凶案是他杀无异议;被害人没钱,杀人不是图财;被害人是外地人,焚尸反而闹大,说明凶手很可能是本地人;能把被害人哄到麦秸垛,一定是熟人;点火在九点,动手在八点半左右,麦秸垛旁就应该是第一现场。”
狄人捷补一句:“熟人里,最熟的还是酒!”
侦破指挥部根据上述分析,迅速确定了侦破方向,立足于刘家屯,围绕着仇杀和情杀这个重点,从本村和死者有过接触的人入手,展开全方位的侦破工作。
五、迷雾重重
由于命案发生在春节期间,暂时又没有明确线索,一时间刘家屯周边谣言四起:有说是外地人寻仇雇凶灭口的;有说是毛儒仪被刘大华灌醉后杀害的;最离奇的说是有邪教分子杀害毛儒仪取其魂魄做法害人的……一时间刘家屯周边风声鹤唳、笼罩在恐怖之中。
这一晚包清泉和狄人捷两人排查到夜里10点,二人毫无睡意,就召集刑侦队员们开碰头会,把情况理一理。一个个有价值的线索源源不断地反馈到侦破指挥部,侦破工作开始有了新进展。
2月3日也就是案发的当天晚上20时30分左右,就在麦秸垛刚起火时,刘家屯一名走娘家的村民李某回家途中,在走到距起火点不远处,遭到一歹徒拦劫,拽扒其衣服意欲行奸。当李某大喊“救命”时,有两名青年人很快就赶到现场,抓获了歹徒朱某,解救了妇女李某。
经了解,这名歹徒平时就有流氓劣迹,这天晚上喝酒后送一个亲戚回家途中遇到李某,拦劫后企图强奸,但没有现场杀人作案的时间。
狄人捷摇头叹息:“酒本是好东西,偏叫有些人喝丢了魂,尽干这伤天害理的事。”
包清泉重点调查另外两个名叫朱华光、朱光辉的青年人,当受害妇女李某呼救时,他们俩能很快赶到现场,说明这两个青年在麦秸垛起火时就在附近。
两人是否与杀人焚尸案有关呢?
经调查又是两个喝酒后到村外溜达闲逛的人,而且藏有火药枪,备有强光手电。原来他们俩准备到野外打几只野兔过个肥年,没想到没打到兔子,反而差点牵涉到一个人命大案里面。两人火药枪被收缴,又被包清泉批评教育一番后表示再也不打野兔了。
附近大刘村四五个有劣迹的青年,在案发的当天晚上乘一辆大蓬车来到刘家屯,行动诡密,行迹可疑且反应异常。这几个人到刘家屯干了些什么?和本案有无关联?
经过调查发现,又是几个地痞无赖酒后串通一气到刘家屯偷狗的,不用说这一班偷狗贼收缴赃物后被拘留罚款依法惩治。
六、喝酒断案
窗外北风卷着雪屑,扑打着派出所老旧的窗棂。已是深夜,办公室里只剩包清泉和狄人捷两人对坐。一盏昏黄的台灯映着桌上一瓶见底的西凤酒,几粒花生散落其间。
狄人捷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给老包斟了半杯酒:“这案子像团乱麻,捋了几天,越捋越糊涂。老包,你可是咱局里的定盘星,真一点头绪都没有?”
包清泉不答,只端起酒杯轻抿一口,又拈起一粒花生,慢慢搓掉红皮。良久,他才抬眼一笑,眼角堆起细密的纹路:“诗人啊,你闻闻这满屋的酒气,再想想这几日摸上来的线索——哪一桩离得开一个‘酒’字?”他指尖轻点桌面,“酒能成事,也能败事。今晚,咱俩就在这酒里找找答案。”
他忽然将酒杯往前一推,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这样,你以我这杯酒为题,作首诗。诗成了,我就把心里那张嫌疑人名单摊给你看。”
狄人捷先是一愣,随即仰头大笑,笑声震得灯影摇曳:“好你个包青天,查案还要先考校我的诗才!也罢——”他敛衣起身,踱至窗前。窗外夜色如墨,唯远处零星灯火在雪幕中挣扎。
他沉默片刻,忽而转身,声调沉厚而悠长:
最爱破案酒,入口十里香。
款款主人意,殷勤劝客尝。
今日逢命案,举杯理乱章。
知己千杯少,高山流水长。
豪饮三百杯,胸胆尚开张。
闻香丹凤舞,知味翠鸟翔。
不羡刘伶痴,敢效阮郎狂。
破案醉太平,神探傲侯王。
吟罢,他举杯向包清泉微微一敬,眼中再无倦意,只剩清亮的光。
包清泉静静听完,猛地抓起酒杯一饮而尽,“啪”一声将空杯顿在桌上:“好诗!就冲你这句‘破案醉太平’,今夜咱谁也别想睡!”他抓起椅背上的棉大衣利落起身,“走,腊月二十五了,该会会那几位‘重点人物’了。”
话音未落,人已推开房门,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灌进来,吹得桌上案卷哗啦作响。狄人捷摇头一笑,抓起自己的帽子快步跟了上去。
七、重点对象
包清泉把队员们召集到一起,推开面前散乱的案卷,手指重重地点在刘大华的名字上。
“先说刘大华。”他声音低沉,“学校食堂的炊事员,毛儒仪对他信任到能把生活费交他保管。去年暑假、今年寒假,毛儒仪每次放假都先到他家住几天——这交情不浅。”
公园凉亭里,两位老公安执子对弈,微风拂过,茶香氤氲;孩童高举风筝,线在碧空划出弧线,如拔节生长的未来。
一句话,光明属于我们,更属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