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经典偶园(散文)

精品 【东篱】经典偶园(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9709.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发表时间:2025-09-25 06:20:18
摘要:第一次去青州古城,是在去年春天,总觉得遗漏的古城风貌很多,例如偶园,就是错过的经典。这次先进偶园,再逛古城大街。回首看偶园,突然感觉——我遇到了经典。


   如果走进青州古城,不从偶园街上走一趟,就算白走了,就错失一段贯穿古今数百年的烟火繁华。如果在偶园街闲步,越“偶园”而不入,就会错过一段园林经典。
   简单点说,如果身在“偶园”,而对这个名字一头雾水,也不能通透地了解这段人文经典。
   偶园不大,占地55亩,就在古城中心位置,可以说,独占地标,也立街名,成为古城的灵魂所在。初给我的印象是——精致,精致得就像如果我拥有一个足够大点的庭院,就按照这样的结构去规划打造。偶园,是可以参照的建造园林的范本,是教科书般的存在,简直可入大学园艺专业课程。有时想想自己的奢望——人生有一花园,便知足了。
   偶园的经典,是用故事叙述的,它居然是康熙皇帝的一件赐赠品。如果是一地方霸,强取豪夺而留下,这样的故事却让人不齿。偶园原名“奇松园”,植松柏几千株而得名。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为明代衡王府的东花园。自第一代衡恭王朱祐楎(明宪宗朱见深所封)起,历经六世七王,皆郡青州,历时160余年,颇有名气。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衡王朱由棷因“谋反”被处决,王府被查抄,奇松园被清廷没收。其间空置36年,一直被荒芜。就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座奇松园就派上了用场,成为皇帝出手赠人的一件礼品。
   康熙年间,有个青州人叫“冯溥”的,是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之职,属一品大员。他在64岁时,向康熙帝请辞,未准,又干到73岁,再辞,被准。他在京城为官,置办了一处家园,名“万柳堂”,起初,是文士雅集之所,也兼私家园林,故名“亦园”。这个年岁“致士”,也为康熙帝不舍,皇帝曾以“端敏练达”、“勤劳素著”八字评价,还是觉得亏欠重臣冯溥甚多。伴君勤政之艰辛,得到皇上几个字的评价,足以欣慰动情。多少官吏,没有格外的要求,兢兢只为一个评价而已。冯溥为报皇恩,将京城“亦园”捐给朝廷,这一下子就启发了康熙帝的思路,便想起青州这些年闲置的“奇松园”,遂相赠。可以说,康熙皇帝开了赏赐之最,无皇帝如此大手笔。
   舍京城“亦园”,得青州“偶园”,一园易一园,冯溥也心安理得,并无贪得嫌疑,留得清廉之名。互赠一件手玩,可能难以传世吧,而康熙帝所赠,与众不同,出手不凡。我不知起赠之心是否有希望流芳的想法。冯溥迁出“万柳堂”,文人雅士遂散,诗人龚自珍曾写句“万柳堂前一柳无,词流散尽散樵苏”来感慨怀念,诗句中惋惜冯溥的清流隐退。
   当时,冯溥欣然接受说,京城有“亦园”,青州再添一园,真乃“无独有偶”,故名“偶园”,既是双数之“偶”,也有“偶得”之意。陆游说文章“妙手偶得之”,冯溥却是“受恩偶得之”。皆有“偶得”之惊喜。于是冯溥便将此园改名“偶园”。晚年的心思全在小趣上,不伤大雅而有难得雅趣,令人羡慕。
  
   二
   我举目见园名,黑木金子,熠熠亮光,采采夺目。这两个字并非冯溥题写,却有落款“年弟吕宫”字样。
   这里又是一段经典之举。吕宫和冯溥皆是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及第,吕宫中头科状元。累官至宏文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冯溥则是进士及第二甲第11名。二人同朝为官,关系甚笃。不过,这“偶园”是公元1682年才有了此名,而吕宫则死于康熙三年(1664年),其间差了18年。
   我推测,应该是冯溥从吕宫书法中选取“偶园”二字而做匾额题字。吕宫是清代首位状元,书法水平直逼赵孟頫。或许就是冯溥为了纪念这位“笃友”,而如此“择字”。我不知这种现象自何时有之,后世并不少见,就像当今,很多大学名字和著名设施,还有从毛泽东笔迹中“择字”而成的。应该说,“偶园”二字,也成就了这座园林的一个经典。经典,本身就是创举,会被人津津乐道。
   你听说康熙时代对园林艺术的贡献了吗?偶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有园林建设专家称,偶园就是精准而鲜明地体现了“康熙风格”,是经典之作。
   在平地上起人工园林,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也给心中的规划找到了尽情发挥的空间。偶园楹联是“叠石为山引泉为瀑夺天工,倚峰成阁积水成沼开妙境”联句,就可以让我们眼前现叠峰瀑水之妙,人文睿智之功。
   简单地说,这种风格大致如此——
   园林布局有着明显的秩序感,但不是造作。这是“康熙风格”,严格体现着正统规范的理念。院内造一山(三峰假山),成跌宕之势;构一堂(佳山堂),让主人晚年对山读书,写诗文;引二水(瀑布水、洞泉水),水动园景,生发灵趣;架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踏桥步园,与水相戏,近水乐之;建三阁(松风阁、云境阁、绿格阁),留存秘境天风;挖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得不同水趣流影;布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以志情趣。这些设置,也注重人文意境,园林文化味儿十足。
   我按照亭名,把自己当作一片云,就卧在“卧云亭”圈座上,我只得闲趣。想到冯溥晚年也常在此亭看云,他是“梦登泰山,云气蓬勃”,这岂只是单纯的摹景状物,辞归之后,犹有极顶游云之志,和那些惊叹呻吟“老之将至”者,境界迥异。
   我又想,就是从养生角度看,极顶之趣,游云之情,都是生命的福佑,这也许也是他能在偶园生活十年,活到83岁的一个原因。生命是需要涵养的,并非鱼肉等物质的肥肠加持,宏大壮怀的精神境界,一定是生命不可少的养分滋补。我突然觉得,这冯溥,是最懂得养生的人,他以园林养生,真的是“大养生”,已经超越了所谓的“闲情逸致”层面。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在假山上设坪、峰、涧、台四种地貌,可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可以说,不亚于在方寸之间雕精微,在袖珍上显奇崛。
   我想起一句话——书桌上有园林。我们面对的世界,可能很小,就像一张书桌,只要时代给了我们安放书桌的地方,就应该布局好。假山,奇石,盆景,书籍,完全可以构成我们书桌上的园林。审美,既可广袤,也可袖珍,只要有一颗爱美之心,心中有园林之景,何处不是我们的田园风光!
  
   三
   “康熙风格”明显特征是自然元素和人文意境的奇妙融合。全园按照“曲径通幽”的禅意设置,但不是让人捉迷藏,而是进园就感觉一个“幽”字。佳山堂一侧是柏树,将园林风景半掩,就是站在古柏前,绿柏遮眼,什么也看不清,却也能将思绪带到700年前,告诉我为何此园叫“奇松园”……
   绿柏长青,历史还老吗?我们常常关注一树一石一屋一物存在了多少年,却难让历史的空间感放在我们的眼前。绿柏鳞片见裂,古老沧桑;叶间漏孔,斑斓的光填充了空间,却又是半透明的,让我遐想绿柏后面的700年发生了什么。一根三株,古柏鼎立,这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它聆听过世间的喧嚣和繁华之声,从不发表点评,只静静地相守,看这偶园时光流转,人事更迭。古柏是传奇,偶园也是传奇,“偶园”偶得,也是必然,此时需要一个人物,来整理这些传奇,打造时光的经典。于是,冯溥出现了,进园第一天就写“笑指松筠旧植存”,于是,他考究松竹养园的历史,怀念古人,穿越史空。此时偶园的“幽”,已不啻是风景的幽深,更有历史的深度。此时的冯溥,不再钻进卷帙浩繁的史册堆里,倒像一个研究生,专攻一棵古柏,几行青竹;一座假山,一道曲廊;一亭一阁,一水一石。一个人,不可能装下整个世界,但可以装下自己拥有的世界。我笑冯溥“术业有专攻”,风景养人,古事睿心,他开启了“大器晚成”的新篇。晚年,做一个好爷爷好奶奶,也是人生的成功。
   辞官归家,人生就基本上算是到头了,是将就尾声的时间,可以说,太多的人都把这段时间过成了垃圾时间。而冯溥却在十年时间里,和偶园相处也相爱,最爱他的“佳山堂”,创作了《佳山堂诗集》两卷,即使是再普通的生活,也让他过出了诗意,集中有句云“墙边放竹背遮面,山脚栽松已过巅”,草木相伴,以墙为趣,看着松柏长大,量着阳光度日。老友雅士相聚一园,共赏园景,切磋时日。偶得一园,不能偏废怠慢,极尽其价值,他打造了一个情调盎然的晚年时光。
   建园栽树,引来鸟鸣其间,啄木鸟来捉虫护树,斑鸠飞在树巅歌吟,麻雀叽喳,也是唱小曲于主人听。他深谙鸟语,诗集有很多诗句写这些雅趣,也是偶园一经典。如果说中国诗歌有一“田园诗派”,那么冯溥则是开一代“园林诗派”。这个诗派到底有何价值呢?我觉得社会价值一点也不亚于前者,因为多少官宦,晚年的手也伸得长,园林是放不下他的举手投足的。把自己圈在一处园林庭院,好好打理自己的晚年世界,这也是和谐社会,值得为官的理由。
  
   四
   堪称经典的是能够以逼仄空间营造“千里之势”。游览一圈,我想到了舞台上表演“千军万马”的剧情,一人单腿腾跃,仿佛大军风行,满地尘烟。偶园,并非为了盛放无限风景,而是取“借景”手法,形成风景的层次感,山和树相间,绿和石相谐,水和壁贴合,花和墙依偎,廊随水转,阁在当处空间,亭置当处地段。我入园便问工作人员园林面积,可惜我犯了赏景之忌,好在我流连其中,三个小时,还是走不出偶园的意境,仿佛千里远足,但不觉疲劳,一脑子的疑问,要迅速做出判断。谁说审美最易疲劳啊!那是审美眼光太短促了。“千里之势”,这是原来形容偶园的精准说法,如果得不到这样的感观,就需要从头再来了。
   经典,不是以大小界定,就像鼻烟壶内做万里江山图,转壶观看,有谁还去寻找起首?我已陶醉在“千里之势”中,尤其是偶园简约的风格,并不影响“千里”的长度概念。游园,我们常常形容“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这都是平面式的,偶园,55亩,却不能放眼一往而尽收眼底。是景中藏景,景在意想不到中出现。我想,在景与景间,再填充一景,感觉都是一种破坏,尽管不是尾声,却也有画蛇添足之嫌。我突然想到“多一寸则长,少一寸则短”的艺术评语,也适合放在偶园,艺术不都是放在纸上,也可以布局在园中,偶园,是真正的不可多得的“园林艺术”,也应了“偶得”之意。
   偶园是经典,总有造园者的别出心裁。尤其是体现了中国古老哲学中“有”和“无”的辩证。“有”是大千世界,天地万物具体可感的存在,是具象;而“无”则是具象蕴含的意象,即境界。我特别关注四尊奇石,奇石取自临朐的“北太湖石”,“四石”分别是春石,夏石,秋石,冬石。偶园之中有四季,却又是无四季之混沌,偶园四季,均被心情定义。我在初秋来,下一个季节是冬,我驻足“冬石”前端详,到底冬天在冯溥眼中是什么样。
   在主人的眼中,四季属于自然,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每季都是好时光,每一天都是读书好时日,已经抹去了季节的界限,只有那些石头,在跟游人表达着不同季节概念,同时也让人对季节发生人生的思考。葱茏的人生,是缤纷季节的,何时都是进取季,如果说分得清,那只是一个时段而已。我认为,所谓的一日三餐四季人生,还是过于自然的理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人生构成的时间,短暂的轮回,无法表达人生的长度和每一段的特征。
   冬石如一面被风霜褶皱了的蘑菇,冬风已经穿孔了它的机体,蜷缩而眠。或许,这就是写真我们的人生吧。退步远观,又像一个跳跃的音符。就是冬天里,我们也应该带着迎春的旋律,为了春来的又一次跳脱。伸手笔划,发现它更像一个草书体的“冬”字,是造物之奇,还是发现之妙?我有点分不清了。文化和自然,难以分离,一切都是那么奇妙地联系着,相似,逼真,于是我理解了古人艺术创作的一个理念“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观点,不知老子是在哪里获得这一理念的灵感。我之所以称偶园是满园经典,就在于它具有思想和艺术的启迪性,或者说,给我们一个范本,化腐朽为神奇,化璞石为玉器,化粗朴为艺术,这才是真正的经典。
  
   五
   苏州园林和偶园园林,皆可称为园林艺术的经典,世间有“南苏州北偶园”之说,就是对两处园林价值的精准肯定。简单说,苏州园林的布局是随形就势,取自然山水之趣,逢山而精设,遇水造水韵,不废有山有水之功。在色彩上,追求黑白素雅、自然生色,多引活水入园,灌入灵动之魂。而偶园呢,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当初留下的唯有古木,风景就在古木之间流动,平地起假山,呈连绵;根据山水相谐之说,挖池成塘,就地势高低,领水成瀑。相对而言,偶园在构思上需要凭空而起,并非修旧改造而得,更蕴含着建园者的情思和才气,一旦败笔,全盘皆输。如果有现成的山水,还可把败笔的责任推给山水。而偶园容不得半点草率和马虎。
   其实,冯溥祖上世代就在偶园周围居住,偶园一侧就是“冯家巷”。冯家自古好几代人,做官或不做官的,在文学上皆有建树,这在青州,堪称家族荣耀。冯家被称作“北海世家”,有一半是文学成全的。当然,将冯家那些文学人,放在整个中国,可能名气不算显赫,但在文学的传承上,几乎没有一个世家,唯冯家也。冯裕著《方伯集》,名气直攀《昭明文选》,开“冯家文学”之先河。冯惟敏被誉为“曲中辛弃疾”;冯惟讷,被人评价为“溯诗家渊源者”;冯琦被称为“庙堂文宗”,而冯溥更是推动清初文学复兴的先驱,称为“诗坛复兴者”。
   作家梁衡曾在青州的“范公亭”处感慨,范仲淹忙于政务,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我倒觉得冯家才俊,不乏文才,也挤得出时间,不负人生,不负名望。冯家的名望,可以压垮好几代人,但到底还是没有,他们连续地创造着人生经典,为后世敬仰。
   他们都是文学的经典人物,当我观览完“冯家谱系”里介绍的人物,我突然觉得,完全可以编辑一部“冯家文学史”。
   在仕途上,冯家创造了科举巅峰,走进偶园之北的冯家居屋,特别显眼的一行字是“一屋三进士”,这一行字,直欺冯家宗祠,也是最耀眼的门面。这个屋子被名为“存诚堂”,是冯家冯子履、冯琦、冯溥三进士的故居。屋子并无特别,却因三进士而名气大振。科举求取功名,靠不住风水地气,靠的是进取精神和彼此鼓励影响。逼仄小园,偏狭小屋,不要说格局如何,真正的才俊,并不择山川佳地而现。经典,不是奢华堂皇可以创造。
   时光荏苒,光影流离,而偶园一直活着,活着的是冯家人物,活着的是人生经典。
   青州古城,古色古香,这古香,原来是从偶园弥散而出,一园的经典味道,可越百年,千年。
  
   2025年9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64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视角独特,匠心独运,写出了偶园非同寻常的风采。偶园不大,占地55亩,就在古城中心位置,独占地标,也立街名,成为古城的灵魂。偶园的经典,是用故事叙述的,它居然是康熙皇帝的一件赐赠品。初给作者的印象是——精致。偶园原名“奇松园”,为明代衡王府的东花园。就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座奇松园就派上了用场,成为皇帝出手赠人的一件礼品。康熙年间,有个青州人叫“冯溥”的,置办了一处家园,名“万柳堂”,又名“亦园”。皇帝曾以“端敏练达”、“勤劳素著”八字评价冯溥。冯溥为报皇恩,将“亦园”捐给朝廷,康熙帝便将青州“奇松园”相赠。康熙帝开了赏赐之最。当时,冯溥说,京城有“亦园”,青州再添一园,真乃“无独有偶”,故名“偶园”。作者推测,应该是冯溥从吕宫书法中选取“偶园”二字而做匾额题字。偶园是一个典型代表,有园林建设专家称,偶园就是精准而鲜明地体现了“康熙风格”,是经典之作。园林布局有着明显的秩序感,但不是造作。作者按照亭名,把自己当作一片云,就卧在“卧云亭”圈座上,独得闲趣。作者又想,就是从养生角度看,极顶之趣,游云之情,都是生命的福佑。作者想起一句话——书桌上有园林。“康熙风格”明显特征是自然元素和人文意境的奇妙融合。“幽”出了境界。如果说中国诗歌有一“田园诗派”,那么冯溥则是开一代“园林诗派”。堪称经典的是能够以逼仄空间营造“千里之势”。偶园是经典,总有造园者的别出心裁。尤其是体现了中国古老哲学中“有”和“无”的辩证。其实,冯溥祖上时代就在偶园周围居住,偶园一侧就是“冯家巷”。在仕途上,冯家创造了科举巅峰。青州古城,古色古香,这古香,原来是从偶园弥散而出,一园的经典味道,可越百年,千年。好文,集故事与诗意为一体,融描写与议论为一炉,且看且叹,且行且思,感悟深邃,动人心扉。一座偶园,大有来头,只因与帝王将相之间产生渊源。作者娓娓道来,复原一段历史,点缀一份传奇,鲜活人物形象,令人身临其境,倍觉君臣情深义重,令人感佩不已。作者审美敏锐精深,从建筑、自然、人文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欣赏,不仅关注偶园的历史人文价值,还得园林妙趣,同时领悟生命真谛,真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字里行间迸溅的真知灼见,令人叹服。文化气息浓郁的大作,值得细品。感佩才情斐然,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5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25 06:27:30
  以经典文字解读经典偶园,演绎偶园风采,此篇可谓妙笔得来,浑然天成。全文弥漫墨香、古香、哲思、美韵,读之心旷神怡,令人沉醉!问候怀才老师,金秋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11:22:46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偶园这种园林,如果只是介绍风景,可能就没有多少实在的阅读价值了。进园就感觉,偶园是园林经典,根据介绍,参观园林风景,也就感受到了经典的价值了,于是就写这个题目。文章主要写康熙风格,也让我稍微知晓了园林风格的南北差异。转悠一上午,写一篇小文,也值得,起码是学习了园林艺术。园林除了有独特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要有历史,偶园就寄存着历史,看着有意思,不空泛。远握,问候罗老师秋安,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9-25 07:20:44
  相关青州,老师的解读可谓透彻至极!中华历史源远流长,青州便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老师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详尽丰实,让人信服!好文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11:26:21
  可能是,我所在的胶东半岛,在几千年前就隶属于青州,所以想去探究本源吧。一往再往,就像一本书,一翻再翻,每次都有收获。这次专注偶园观览,看得也珍惜。园林深藏的人文,应该去挖掘,这是有意义的事情。在漫长的时光,偶园存留至今,也是幸运。这里有着精彩的中华文化和文化的实证例证,所以深邃。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辛苦了。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岚亮        2025-09-25 07:54:51
  兄长的青州之行,可谓真对得这座古老的城,上文刚写偶园街,今又喜见偶园出炉了。偶园的确经典,青州也很精典。记得在水浒中,有“三山聚义打青州”之说,不知那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如今是否安在?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11:32:52
  青州,在曾经很大,九州之一,之首,连我所在的胶东半岛也在青州的管辖之内。岚亮老师的点评,相当有内涵,想到《水浒传》的几个山头,的确,有一山在今天的潍坊市的临朐,曾经隶属于青州,而另外两山则属于文学虚构。这些山,在今天,并不出名了,都躺在《水浒传》的文字里了。而在青州出名的山是鲁中名山“云门山”,非常有特色,我曾站在山下,但未能登上,所以有一篇《望云门山》小文。我觉得在古城老街和园林上,青州是经典的存在,我所去的几个古城,较之青州就逊色了。青州7千年的发展史,5千年的文明史,多少中国有名气的人物都在此为官行政,人文底气深厚,岚亮老师有时间来看看。谢谢岚亮老师的精彩留墨鼓励。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25 10:25:26
  南有苏州园林,北有偶园园林,如不是读了老师的美文,我还真不知晓,长知识了。老师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但不觉得枯燥,因为其中穿插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这也正应了老师的判断“偶园的经典,是用故事叙述的,它居然是康熙皇帝的一件赐赠品。”文章内容厚重,哲思闪耀,拜读学习了,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11:44:07
  旅游,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启迪灵感的过程,我们有时候对一处风景,或古迹,根本就没有多少感觉,而一旦以文学的态度介入,可能就出现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这次再往青州,主要是看园逛街,加深了认知,也有收获。而作为园林,如果只是平面地介绍布局和风景设置,可能就意义不大了,而且令人厌倦,所以我要选一个角度来观察。我认为这是经典,主要是人物给了园林以灵魂,同时园林建设上也有风格,值得写出来。我进园时就感觉园林里藏满了故事,所以就留心那些遗存,考证其经历,演绎一下。我觉得,这样的高官,能够在一个园林度过晚年,相比如今,是一种伟大和朴素的结合。几乎无人可做到。有时间再去看看,很有看头。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9-25 12:04:05
  我曾经在一所明德小学工作过八年,这期间就经历了经典诵读。今天读老师的经典偶园,又勾起许多回忆。如今,央视有撒贝宁主持的经典永流传,可谓经典是我们值得记忆和更新的。一位名臣,就有了偶园。构建经典之景,经典之境。景与境在老师的笔下成就新的经典。点赞学习,祝秋祺笔丰。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12:37:58
  经典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偶园就藏着景点,无论艺术的,还是人物的人生,他们在一个时代,做到了精致,不负时光。也为今人留下了遗产,让我们在丰厚的文化沃土上,继续前行。朗读经典,宣传学习经典,这就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承。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简柔        2025-09-25 12:57:53
  我曾经到过苏州的园林,中国的古典园林有意境美。想像古人在这样的园林中读书,写诗,散步,闲坐,不出屋子已得自然之趣,真是幸福。怀才老师提供一座古园的审美典范。偶园,很有特点,折射了冯薄的审美情趣和晚年生活图景。这样的院子被一颗玲珑心捕捉,让人目睹到偶园之古典美,设计美,人物美。精彩大作。点赞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15:22:09
  园林不大,等于是在一张白纸上重新设计一幅图案了,山水石亭阁楼屋台的设计,皆有分寸,相得益彰,各显雅趣。在园林一侧有介绍说是康熙风格,我觉得可能清朝并不热衷建园林吧,而冯溥回乡后,是参照了京城的亦园建造,属于不同于前朝的风格。小巧之中见精致典雅,庑廊绕园,疏密有致的风景都被统摄。真的是一体的设计,不见败笔。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留墨,有机会简柔老师可前往一览,一定会满足审美的。特别期待你的佳作,问候秋安,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9-25 13:59:21
  怀才老师把古色古香的偶园描绘的栩栩如生!好文拜读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15:17:05
  希望枫叶老师有机会去看看偶园,很精致的,我是去阅读偶园的。特别期待枫叶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看到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9-25 21:26:20
  偶园,精彩纷呈,古色古香,中华的历史底蕴在这个偶园也得到很好的印证。老师的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无尽的美感。学习了,文化老师,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25 21:40:38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留墨。中华文化,对于古代园林,有着呵护和增韵的意义。简单的以风景来审美,都显得苍白。偶园是中华文化的精彩运用,到处都能找到中华文化的能量。当然,这个文化也是那些古人的创造。他们就是如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财富。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