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 同春与碧云桥(散文)
“一杯在手,天下同春”。
这是一句洪方同春红茶的广告词。清光绪年间,黟县余干臣在尧渡街设立茶庄,创制了“祁门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仙芝”、“嫩蕊”、“千两朱兰茶”和“祁门红茶”的原始生产地就在同春。同春,一个极小的古村落,就这样随“祁红”享誉安徽,名扬中国。
从同春入口,前往花园乡方向不到2公里处,有一座桥叫“碧云桥”。更多人知道同春的“祁红”,却不知道“同春”与这座“碧云桥”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
“碧云融雁字,同春入凤弦。风拂千山翠,舟摇一水天”。我们不妨乘一叶小舟,跨越时空的海,去见识一番同春和碧云的爱情故事。
相传,清光绪年间,同春有一秀才,家有一女儿,叫碧云,身材窈窕,貌美如花,人见人爱。从小性情乖巧、善良,明辨是非。父母视若宝贝,碧云几岁时母亲不幸病逝,秀才对女儿更是疼爱有加。可自从继母进门后,掌上明珠的碧云一下子沦落为灰姑娘。继母对她视若草芥,常常不是打就是骂。村里人看在眼里怜在心里的,都替她感叹惋惜。
不远处的冯家村有个小伙叫冯同春。同春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还聪明能干。清光绪年间,黟县余干臣在至德县尧渡街设立茶庄,创制了“祁门红茶”,在这里办了茶厂,同春在茶厂里制茶,深谙“仙芝”、“嫩蕊”等茶叶的制作技巧,因勤快、聪明、心灵手巧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赢得许多女孩的芳心。然而当同春见到碧云后,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形影不离,于是私定终生。
眼看着碧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继母是个嫌贫爱富之人,暗地里早就托人说好了一门亲事,是几里之外洪方马芝港的一户人家,姓姚,家财万贯,就是生了个呆头呆脑,口齿不清的傻儿子,三十过几了,婚姻无着落,急煞了父母。
继母看重了他家的聘礼,私自做主将碧云许配给姚家,日子定在端午节后。
碧云坚决不同意,找父亲哭诉,继母执意,父亲奈何不了继母。父亲只得老泪纵横的安慰碧云:到他家吃穿不愁,将来能当家做主过日子……总之,说了一大堆的好话。碧云每天在家愁肠百结,以泪洗面,想着端午快临近了,如何能逃过此劫。
那年春天,雨量充沛,山洪暴发,十几条瀑布在山梁上“舞动”,它们奔跑着、挤压着,互不示弱。
一天夜晚,雷声隆隆,大雨倾盆,碧云在家正忧愁苦闷,忽听有人敲窗。“是同春哥哥!”碧云又惊又喜,打开窗门,果然是同春哥哥,碧云面窗而泣,两人互诉相思。同春果断地说:“碧云,趁着雷雨大风,我们远走高飞吧!”“好!我这就开门。”碧云也想着逃离,两人一拍就合。
两人蹑手蹑脚出了门,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逃婚案,不亚于西汉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私奔。漆黑的雨夜,两人手牵着手跌跌撞撞来到村口小河边,就在他们满心窃喜的时候,河水爆涨已失去了往日的温柔,像一头凶猛的野兽,在河里横冲直撞。碧云搭在同春的肩上,一起渡河,同春亦步亦趋使出全身的力气与洪水周旋、搏斗,就在快要到岸的一刹那,同春一脚踏入漩涡,像旋风一般洪水湮没了他的头顶,而此时的碧云却被同春使出最后的力气扔到了岸上。
第二天清晨,人们找到碧云的时候,她已气息奄奄,而她的同春哥哥却被无情的洪水永远地带走了。
碧云清醒之后,突然站起来,哭着准备跳入河中与心爱的人同归天堂。父亲一把拽住碧云。同村的姐妹门,感动得陪着哭,一起将碧云拖回家中。
不久,碧云出家为尼。之后,用化缘来的钱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老尼姑升天后,人们为怀念她,将这座桥命名为“碧云桥”。这村子改名为“同春村”。于是,同春与碧云桥渐渐走进人们的心里。
现在,碧云桥的旁边有一棵百余年的参天老柳,立在桥边,遮天蔽日,守着碧云桥。有人说:桥是碧云,柳是同春,相依相伴,天老地荒,永结同心。也有人说,他们是爱情的见证,在世不能做夫妻,殁后犹得依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