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读书千里梦,致君万重心(赏析) ——致诗人丁进兴《飞翔的翟鸟》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渗透骨髓,诗随血液循环。小时候读书的美好感受,至今犹存。书中所言他人之事,更使我们如身临其境。无论何时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囊中物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书香之气。”
有人说要了解一个人最好去看他的阅读书单,最好看他写的书。我是喜欢读书写作的人,得偶然机缘得到了作家丁进兴老师的诗集《飞翔的翟鸟》,首先就被自序题目吸引:一生读书思致君。
于万千世界中追寻感悟、于万里人中挑有趣灵魂的绝妙志趣!
自序中的诚意远非“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更有内外兼修,隐忧悲悯的情思。
放在案头短短几日,沿着翟鸟飞翔的翅膀寻找疯涨的河流,顺着诗人潮涨潮落的“恻隐之心和好奇执念”不断翻阅,仿佛置身天地,云水相见,水茫茫,天苍苍,“征人归路许多长”的感受。
我睁大眼睛,在眼角几度湿润过后,仿佛看到了泪花闪闪的大地之子俯身感受、仰面迎风流泪的画面。是的,我读取了一份美好的真性情,读出了感受同步美好的时光长河里的激怀,我看到了一个灵魂,万里挑一,描绘着人间山河,透过一束光感受着一颗不断擦拭的灵魂。于时空行走,与天地往来,精神独立豁然。他用脚步丈量的土地,每一方伴随晚霞的青荇草都是伙伴,每一棵静默迎向朝阳的大树都是亲人,村庄的烙印,质朴的性情统统浓缩,为“翟鸟的飞翔”甘做背景,而飞翔的痕迹中,回眸、眷恋,都是对家乡、天地最自然的深情讴歌和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
读丁老师的诗歌,感受一条激荡的河流。那河流从远古来,有玄幻修真的修复生活,有人文包裹的柔情拓印,有循迹过往的纠偏校对……如果放慢脚步仔细听,认真些,就看到了浓的乡愁、自然的脉络、流淌的热血与炽热着寄托天地物华的追寻与梦想的守望。这些叠加的事物中,有我们祖辈光脚踩过的足痕,有爹娘头顶黄土挥洒过的汗水,还有许多依赖土地生活的父老乡亲。
作为一个甘愿被文字捶打的人,诗人拿生活场景入诗,人物入诗,故事入诗,在呈现不同程度的词汇排列中,以感情的序曲,不张扬的笔锋,系统地将各类事物与哲思、生活融于一体;为完成一首诗的价值,他甚至大胆采用长诗的叙述风格,叠加碎片化思绪的震荡,完成情物意指的交流融合。词语跳动,句子色彩斑驳,有时洪水猛兽,有时波澜不惊……
河在静静地流淌,裸露的河床,袒露着一切。
诗人感受着温热,写下了厚重,写就了温情织就的美好天空,也写下了与天地万物交相呼应的宇宙,写下了人类与地球,古老的文明传承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探究。人间有上好的药丸。人间有熟悉的地名,承载着所有人风霜的纹路,向着村庄和河道的地面,可以在不同方向收获属于语句的“芳心”。
在《想起村庄才知道漂泊的雨都会回来》中,诗人写道:“迷信鬼神的人把人烧死/在突然到来的一场雨中/构成了心理暗示/人绑敷在火焰上烧炼……甲骨文中频繁出现卜辞/狂欢/恐惧战栗……身体的痛感与乡土有着暗合的命运/漂泊的雨都会回来/有些在路上/有些没有落地/就被烄了”。作者从我国原始宗教信仰祭祀文化出发,将这重要礼仪活动引申,做了大胆假设,从古至今推演生活、推至人性,在拷问灵魂的祭坛上,现代有几人经受得住神性的鞭刑?
诗集中有连接自然的方程式,有生存的法则,甚至有近亿万年的接力棒。他在《只有河南,举着沉甸甸的麦穗》中写下:“一片片飞翔的麦穗/夯实的根基保留麦子失踪的线索/沉默的麻雀,举起手掌/把风的漩涡,驱赶人头攒动的巷道/裸露贫困和饥饿的展板……我想起大半辈子走夜路的祖父/不情愿地收起马鞭、犁铧和彻夜不眠的烟袋/拒绝交出麦粒、烟火和一身脏臭的汗水”。一个亲嗅泥土的少年,懂得“麦子的分量”、麦子的呼吸,与诗人藏着的秉性一起在犁铧下“扎进黄土的心脏”,而今农具“被张贴在别墅上/替瓷片金光闪闪/而营养不良的土地,在机器轰鸣的收割里……”
这些沉甸甸的字句,通过跳动在指尖的精灵触碰着心灵的清音,再经过诗人的手心,双手捧着传递到我的手中,他们的手中……我相信每个读到字句的人,定会感受到浓烈滚烫的思考,与被根系滋养过的恩情,回复感动。
有所回馈的感恩:愿生命永远注入新鲜活力,愿我们的地球纯净如蓝……愿我们拥有祖先生活平静祥和家园,也愿子孙在巡礼之年,感悟人生。写诗的人骨子里是个孩子,残留着纯粹,这是底色,所以诗歌多次令我泪眼朦胧地想到我们本真原初的心灵,生命的美好的质地与时光无私的馈赠;同样写诗的人又是半个哲人,因为对生活万物感受总要带出世界观、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自我叩问。就是一场人生课题的修真与探寻!“我看见窗棂里的眼睛/在用魔方计算天空和大地/我守在他身边,感受自己是丢失在石屋里的一枚印章/时间被锁定/人间过往却保留在输液管的回忆里……包括“太阳、肉身、人与私房话。”
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古往今来,顺从的人最压抑,可每个顺从于命运的人,谁说不是经受过现实的捶打,鼻青脸肿,在完善心灵的路上,睁大眼睛。一旦心灵丰满了,灵魂就获得了伟大的救赎。正确的思想不会被误导,遵从内心的人不会拥护错误的思想去生活。美德的规则,在思想灵光乍现的时刻或许可以被推翻,也被重塑。
惊喜于作者徜徉的角度,君子之腹,没有苦行僧写作的顾虑,放开了思想的野马,又懂得适时拉住缰绳。在行走的健步中,或俯视或仰头,或低嗅,都是热忱期待,诚挚相邀。仁慈的,仁爱的,悲悯的,温和的,他都依赖着思想的涓涓细流,戴上自然的头盔,以山河之子靠近大地,以草木之心亲吻天空。
在天地万物中寻找最终的发源地,在安静的自然的怀抱中打量吾辈的生存,生与死轮回不止。
诗人看见了什么?看不见什么?满眼都是山川,草木河流与热爱。看不见的性情、品质从一开始就被固定了,如同天性橘子味道,有生活的酸甜,有橘子的清柠味,更是厚重的老陈皮。古人们发现柑橘类水果的果皮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用于食疗和药膳。而今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成为中医药材的重要来源。诗人自带的推演气质与哲学思辨令我感怀智慧的灵力,一直在,但一定会给予最善于思考和挖掘、并甘于寂寞孤独的心灵。
同万物融合在一起,感悟人生,感受祖辈与自然作斗争带给我们的便利,思考行动改变自然的智慧,思考人类情感交织的命运与发展规律。他在不断敲击容纳真理的容器,在宣言思想的载体的过程中看清楚真理和正义。
合上诗文,我发现书被我人为做的折痕处,很多都是打动人心的句段。好似河岸的翻滚中,岸边不自觉停留下的诸多附属,我知道这样的附属物一定是特意为慢下来的时光准备的,会让每个在岸边停驻的人感受心灵的倒影,与河岸边的风景,相映成辉。
飞翔的翟鸟,勇敢地飞吧。我用大胆假设去猜测神明的启蒙一定不会是单一的,它会整体联动,会将宇宙巨大的响声传给河道,在河道滋养这片热土的岁月里,给想要获得精神独立的人以光束的中心,汇聚闪光。
如果有人敢于正视惨淡的人性,勇于欧歌生命的性情,就会获得光束赐予的战斧,去劈开腐朽与阴霾。一切分崩离析中,灵魂生活不再有分别心,千丝万缕的圣洁光辉,会别具匠心,熠熠生辉。
感谢老师支持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