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待归(散文)
9月11日,远在西安的晓霞妹给我发来微信,说她妈一直想回趟老家,计划国庆期间带她坐高铁回去耍几天,自己平时没时间。由于双节快到了,票不好卖,具体哪天到,看15号那天能买到几号的票。
她妈就是我幺姑,今年八十岁。爷爷奶奶共有一男两女,就是我大姑、父亲和幺姑。爷爷解放前就去世,他们三人是奶奶含辛茹苦带大的。大姑今年96岁,身体依然康健。当年嫁到山里,距老家二十余里,来往需翻山越岭,虽不方便,但常回老家走动。幺姑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信阳远嫁到陕西,育有四个孩子,都是女儿,个个优秀,被当地誉为“四朵金花”。晓霞是二女儿,在陕西省某直机关工作,已是多年的正处级领导。八十年代后期,我在陕西上大学期间,曾经常与他们见面,也时常得到幺姑的资助。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幺姑很少回来,只有书信往来。即使奶奶在1990年冬天去世,她也没能回来,因为她知道消息已是半月有余了。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每隔几年,幺姑就会在春暖花开时回来一趟,通常就在乡下老屋住上一个月。在此期间,陪我母亲采采茶,与乡邻聊聊天,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她和我母亲很亲近,时常睡一张床。随着交通的便利,回来的次数也多了起来。2016年春天,晓霞开车陪她回来过,之后准备再度回来,不料疫情发生,就再也没回来过,一晃将近十年。2022年冬,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幺姑几度流泪。母亲比她大几岁,对她很照顾。她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好,尤其是她在上中学期间,母亲一早起来给她做饭的情景,让她终生难忘。言语之间,透出姑嫂情深。
2023年春天,她不慎腿部骨折,我曾和小妹带着年迈的父亲到西安看望过她。在西安的几天里,我们得到他们很好的照顾,尤其是晓霞,尽管工作很忙,但她却一直抽空陪着我们,各方面都安排得很暖心。
平时,我们与幺姑通话时,她都说信阳话,仿佛自己并非几十年就生活在千里之外,从未远离家乡。在西安期间,我们与幺姑的交流都是信阳话。她的家人笑道,信阳话不像河南话,好多地方听不懂。可幺姑却能迅速把陕西话转变成信阳话,而且很地道,真是乡音难忘呀。在聊天时,幺姑总是流露出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希望能经常回去看看,与亲人们见见面,毕竟,年纪大了,见一面就少一面。
得到幺姑即将回来的消息,高兴之余,我们又很担忧。几天前,照顾父亲的保姆忽然生病住院了,我和姐妹们都住在城里,大哥在外打工,大嫂在镇上带孙子孙女,二嫂虽在老家,却也生着病,如何做好接待工作呢?不知她俩待多少天,招待不周,可是罪过。尤其是做饭,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
我和姐妹们相约回老家说明情况时,年近90岁父亲却显得无所谓,轻描淡写地说,请个人做饭呗。可哪能轻易寻到合适的人呢?
到了15号,我询问买票情况,晓霞说还没定。16号,收到她微信发来的购票截图,知道她俩2号中午12点多从西安北站出发,下午四点四十多到信阳东站。并告诉说,2号到,5号返回,返程票也抢到了。她们想住在市内距老家较近的宾馆,3号和4号到老家聚聚,叙叙旧,5号就离开,回去后还要值班。正好,晓松哥假期也从北京回来了,得知我们来信阳,4号那天也会带大姨回老家相会。
估计老父亲把老家的情况告诉幺姑了,不然晓霞不会这样特意安排,让我心生不安和愧疚。
晓松是我大姑的二儿子,比我大一岁,高中我们同校,都考上大学,只不过他在东北,我在西北,他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而我则回到信阳。那个年代,考上大学是极不容易的,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后来,他成为央企的高管,人前显贵,曾让大姑在北京居住多年,大姑去年才回到老家;我却是个三线城市基层工作者,默默无闻。“平台决定高度,选择大于努力”,此话果然不假。自参加工作后,天南地北,我俩再未见过面。有人曾拿他跟我比较,让我感到惭愧。不过,都快退休了,职位高低、尊贵与卑贱已无所谓了。聊以慰藉是,由于离老家近,此生我便多了与亲人相伴。
时间与行程一定,我便抓紧联系宾馆。一查,距老家较近的浉河宾馆、南湖春天假日酒店等几个地方不仅设施陈旧,而且假期居然不提供早餐,其他几个酒店尚可,但停车不方便。幺姑腿脚不方便,若出去在大街上吃早餐,实在委屈她了,也让我不落忍。我也曾想过送早餐,但选择性小,且没有那种即做即食的味道。经多方比较,便想到鸡公山大街上有个宏信国际大酒店,新建没几年,我曾在里面参加过会议和婚宴,设施很好,更主要的是,不仅提供早餐,而且还有城景房,站高望远,可让她俩一睹信阳城市的风貌。除了酒店可满足我们聚餐外,其对面还有个有地方特色的朱家庄园,2号晚餐可定在那里,食宿都很方便。于是我便预定了两间城景房。之所以定两间,是考虑晓霞和幺姑生活习惯或作息时间不同,相互不干扰,能好好休息。晓霞收到信息后,却要求退掉一间,说,不仅浪费,而且不利于照顾幺姑。想想也有道理,我只好照办。
我们商定,姐妹们提前回老家和哥嫂一起做好迎接的准备,包括打扫卫生、备菜等等。幺姑近几次前来都是由我接送的,这次也不例外。我又在朱家庄园预定了2号晚餐的房间,我去接站时,姐妹们提前去点餐,办好入住手续后,可及时就餐。
准备完毕,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我忽然觉得,我们像一群小心翼翼的摆渡人,要在短短五天里,把三位老人平安地送达彼此的身边,让他们享受难得的相聚。城里的那一夜,是我们重逢的序曲;老家的两整天,是团聚的华彩;而第五天的离别,将是余音袅袅的终章。
现在,老屋的桂花已盛开。嫂子说,今年的花开得特别香,像是知道有远方的亲人要回来。
如今,万事俱备,只待归人。我们这群亲情的摆渡人,终于要将漂泊的思念接引靠岸。
且让这场盼了已久的团聚,在故乡的秋光里,温柔地拉开帷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