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一个专栏的风波(微小说)
大李办了一期反映局党委扩大会议的专栏,因此而得罪了一大批领导,并因此丢掉了宣传科长的位置。
A局的第N次党委扩大会议在隆重而持久的掌声中圆满地、成功地、胜利地闭幕了。宣传科的大李被张局长叫到了办公室:“小李啊,这次党委扩大会议意义重大而深远,是我局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你们科长这次也升迁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你们科这次一定要搞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宣传,明白吗?”大李连连点头称是,并对张局长说的“你们科”感到心里很受用。意思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次宣传科长的升迁,对大李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也多次向张局长“表示”过了,如果不出意外,这宣传科长的位置也就非大李莫属了。
大李受领任务后立即开展工作,科里的其他两名科员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心里也很明白,如果不出意外科长位置非大李莫属,对于这未来的直接上司为什么不搞好关系呢?
大李的办事效率很高,第三天上午上班的时候,大家在机关楼的墙上都看见了宣传这次会议的专栏。一般科员也偶有驻足的,但都是扫瞄了一两眼就径直走了,倒是领导都看得比较认真。可见领导对宣传工作是重视的,而且领导对政治和宣传工作要远比一般科员关心得多。
下午下班时,大李刚下楼就碰到了赵副局长,大李打了一声招呼正要走,赵副局长突然叫住了大李:“小李啊,你们这次的宣传专栏办得不错嘛!”大李谦虚地说道“哪里,还承领导的关心”。赵副局长说“宣传嘛,是党的喉舌,非常重要啊,也千万马虎不得,容不得半点差错啊”。大李点头称是。赵副局长说完后坐上车扬长而去。
大李很是奇怪:平时赵副局长很少跟他说话,而且赵副局长对宣传根本就不感兴趣,今天怎么主动与他聊好起了宣传,怪!
“还没回家?”在办公楼大门口,大李碰到了王秘书跟他打招呼。王秘书一把把大李拉到了旁边,左右神秘的看了看说:“今天张局在办公室生气了!”大李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啊?”
“为什么,张局没有找过你啊?”
“张局找我有什么事啊?”
“你们办的宣传栏,张局很不满意。”
“为什么啊,我们可是两晚上没有睡觉加班赶出来的,领导有什么不满意?”
“你呀,在这期专栏里面,你有没有把张局的照片放得最大?”
“这个我倒没有考虑过。”
“你是不是把张局的照片放在了最中间?”
“没有。”
“没有在中间怎么突出领导的核心地位,你没有把领导的照片放大,怎么突出领导的重要位置,以往的周科长在这个上面可没有半点马虎。领导可是特别看重这个的,知道吧?今天张局在办公室跟武主任说起这事,可生气了。”
“哦!”大李似乎一下子猛然醒悟了。
第二天,大李在报账找钱副局长签字时又遇到了难题。钱副局长拿起差旅费单据看了看:“小李啊,平常你看其他同志到一趟省城也就一千五六百元,你看看,你这都有两千多了,都这样,这差旅费还不超支啊?”大李还想争辩——这些都是给局里办事花销的。钱副局长继续说道:“财务制度不是给哪一个人定的,你们要理解领导,也要理解组织,知道吧?”大李无言,只好撕去五百元的票据,悻悻而去。
下午孙副局长把大李叫到了办公室:“大李啊,你们这期板报领导不满意,你把这里的一些关系还没有摆顺啊。”大李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市委的顾处长是市委派来的,虽然跟咱们局长是平级,那算是市级领导,当然要放在最前面,这个不用说,下来自然是咱们张局长,这个必须居于领导核心地位的,张局长的照片必须是要放大并放在中间的,你看你们办的板报,还有刘副局长的资历比钱副局长的资历要年轻得多,你却把刘副局长的照片放到钱副局长的前面去了。年轻人啊,经验还很缺乏啊,还需要锻炼啦!”大李这才明白钱副局长为什么在差旅费上如此刁难他,原来如此。大李不知道是怎样走出孙副局长的办公室的,但是有一点,他感觉到——完了。
两个星期后,宣传科长的人选出来了,并非“非大李莫属”的大李,而是另有其人。事后王秘书给大李透露了一点风声——在党委会上研究干部任用时王局长是这样说的:该同志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赵副局长是这样说的:办事不太稳重,缺乏和领导沟通的默契,不适合当宣传科长。钱副局长是这样说的:该同志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在宣传科长这个重要的位置上恐怕不能胜任。孙副局长是这样说的:对一些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宣传科长在大事大非面前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大李同志在这各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刘副局长是这样说的:这个同志还有一定的可塑性,建议可以放在后面考虑。
但是大李没有当上宣传科长在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王局长在办公室发火了,宣传科连这点事都办不了,很简单的一个顺序他们都搞不清楚,是故意这样,还是脑子犯糊涂,以前的宣传科长可不是这样的,如果选出这样的一个宣传科长,那还不都乱了套。赵副局长是也生气了,找遍了整个专栏,竟然没有他赵副局长的影子,宣传科竟然把赵副局长给忘了,你说赵副局长能不生气吗?钱副局长当然也不高兴,他的资历比刘副局长要老得多,可是居然刘副局长的照片跑到了自己的前面,钱副局长实在是有点想不通。刘副局长倒没有什么意见,而且觉得应该尊重老同志,但是他听到了钱副局长的牢骚之后,又很不高兴了,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犯得着这样计较吗,觉得钱副局长一点水平和涵养都没有,不就是一大把年纪,多活了几年而已。孙副局长是替大李担心,万一是大李当上宣传科长,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能够应付得了吗,否则还不是领导的一盘下酒菜,挨收拾不说,乱了机关的规矩,这个要不得。听说武主任对大李也是有看法的,一天做事不分大小,脑子不够灵活,处理问题太死板,和宣传科长的职务“极不相称”。
当然,不论是官方的说法,还是民间的版本,总之,大李最后是没有当成宣传科长。大李呢,倒也没有怨谁,除了没有那个命,还要怪的就是那期该死的宣传专栏。
的确,谁都不能否认是那期失败的宣传专栏耽误了大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