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浒湾,抚河畔的墨香古镇(散文)
夏季的抚河看上去浅浅的,岸畔裸露着大片的沙滩,但河道中央流淌的水还是很清的。这条江西第二大河蜿蜿蜒蜒来到金溪与临川之间,孕育了一个古时响当当的镇子——金溪县的浒湾古镇。
浒湾古镇的地理位置独特。它南濒抚河,东靠疏山,西屏灵谷,北临古驿道,如此被山岭护佑,又水陆交通便利,难道它天生就是要被赋予特殊使命的?
今年夏天,我再次走进浒湾,再次脚踏在老街的石板路,走街串巷地寻访浒湾街巷里那些尚存的古建筑,像是寻梦一样,想把浒湾辉煌时期的历史用心打捞。
记得五年前第一次来浒湾,是好友陪着来的。他老家在金溪,小时候就住在浒湾。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轻车熟路,没一会儿就逛完了浒湾。但我总觉得这样逛有些匆匆忙忙,尽管对浒湾的规模和历史了解了一个大概,然而要写游记就不够了。这次单独一人逛浒湾,正好可以慢慢地、仔细地在它的老街旧巷里尽情游览。
当我站在高高的抚河堤坝上时,望着眼前这一片青砖黛瓦的建筑群,感觉浒湾古镇像是一头卧于抚河北岸的牛,在悠然地探头饮水。也有人说,从空中俯瞰,其实它更像一块大元宝倒扣在河岸。我不由感叹,难怪浒湾古镇这么牛气,它还真是一块生财聚财的宝地。
后来才懂,这“财气”不止是地理给的,更藏在它的“墨香”里。在江西,“临川才子之乡”是人们家喻户晓的,而在抚州还有民谚:“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书”指的就是浒湾古镇的雕版印书。这里曾经是与北京、湖北汉口、福建四堡齐名的明清雕版印书四大基地之一,其书籍行销全国,人称其为“赣版”。
浒湾古镇以刻印经史子集、科举用书为主,其他类如小说、儿童启蒙等书籍也不少。这里刊印的书籍以“校勘精审、字体秀丽”著称于世,而且依托抚河水运的便利,浒湾成为了南方重要的书籍出版与流通中心,人们戏称:“纸不到浒湾不齐,书非赣版不放心。”
进入浒湾古镇老街区前,可见一座气势恢弘的仿古牌坊耸立在镇北。它四柱三间,两侧带檐墙,看着是七层檐的样子。牌坊上雕饰精美绝伦,有花草、云纹和瑞兽,如龙、麒麟、鲤鱼、仙鹤等,还有几幅山水画卷和人物故事。其中正门门楣上所刻的“华夏雕版印书古镇”,说明了浒湾的历史地位,而柱子上的对联和牌坊上所书的“书铺街”“宋版印刷”“籍著中华”“藻丽嫏嬛”等,像是在宣告浒湾在中国印刷史上的地位,也似乎是在默默地颂扬着浒湾为中华文化所做出的突出成就。
一座飞檐翘角的古观音阁遥对着这座牌坊。这座三层建筑,其实观音阁仅占上面两层,底层是进入古镇的入口。入口的拱形小门上有“仁里”二字,走进去是拱形的石涵洞,空间有点压抑。
顺着石涵洞走出来,脚下的老石板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石板上的辙痕深得能卡进半只脚,这是被独轮车碾了无数次才留下的印记。石板路,烙印着历史的沧桑,带着深深的辙痕往里面延伸,也把我带进浒湾的仁里街,带进了浒湾老街区这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带进曾经的热闹与喧哗之中,这里似乎仍然弥漫着刊印书籍的墨香。
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许多古建筑老旧破损严重。现在,有些老房子已经得到了修复,有的正在维修。浒湾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值得赞许和肯定的。但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能把现存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恢复好,让浒湾曾经辉煌的历史能有可视的物质记忆。
看着这些修旧如旧的老房子,忍不住琢磨:这古镇最早是什么样?
据说在明初时,这里还只是一条叫“古竹街”的小街巷,全靠地理好、交通顺,才慢慢成了集市,渐渐热闹起来。在明万历中后期,浒湾开启了雕版印书的辉煌历程,并在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达到鼎盛。其中,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设县丞署,乾隆五十五年(1780年)设浒湾巡检署。
走在浒湾的老街旧巷里,这里除了著名的前书铺街与后书铺街,还有多条小巷,如江夏街、三姑巷、篾器街、礼家巷、占家巷、黄家井巷等,它们纵横交错,曲径通幽,构成了古镇的脉络,把浒湾切成一个个小区块。
在浒湾的老街区,尚存多座巷门,迎燕门、由义门、云中巷门、恒门等,但最重要、最有名气的还是前、后书铺街北入口的门楼,它们的门匾分别书有“籍著中华”与“藻丽嫏嬛”。
“籍著中华”说明浒湾所刊印的书籍在中华大地上享有显赫的声名。正站在门前,读着这四个字,我们不难读出浒湾人的自信与自豪,脑海中也不禁浮现出浒湾曾经商贾云集的景象。
记得《新华字典》里说,“藻”意为华丽的文辞;“丽”意为华丽、秀丽;“藻丽”则是极言文采斐然、精美绝伦。而“嫏嬛”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藏书的神宫、洞府。“藻丽嫏嬛”不就是说,这里如同天帝珍藏仙书美文的神境、福地吗?
“籍著中华”与“藻丽嫏嬛”,把浒湾雕版印书的卓越品质与显赫贡献都自信与自豪地彰显出来,犹如两个金质标签,将“金溪书”的辉煌史赞誉到了一种极致。
收回目光,我继续穿街走巷,一边欣赏一边拍摄,把自己沉浸在这片古色古香、还飘着墨香的高墙里,那一栋栋砖墙黛瓦的明清老房子,像是久经风雨的老者,脸上写着沧桑,宁静、古朴。
大夫第、参军第这些宅子,名字里就透着各自家族曾经的荣耀,而京兆世家、天水世家、鲁国旧第等显然寄托了对祖先故地的怀念。
不过,在浒湾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过去的书坊。
行走在浒湾的街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见一座曾经的雕版印书书坊。如漱石山房、旧学山房、红杏山房、协盛厂、可久堂、两仪堂、三让堂、大文堂、善成堂等等。这些书坊,当时可就像是一个个金字招牌,是它们凝聚成“金溪书”的杰出品牌。
想象当年,这里的大街小巷,尽是刊印人忙碌的身影,制版、写样、上板、雕刻、打空和拉线、印刷、校对、套色、装订,这样的刊印流程,从选雕版材料、挑纸张,到雕版印刷,每一步都得精到准确,丝毫不能马虎,不能出差错,才能得到一本完美的线装书。然后一车车、一船船的书籍销往各地。
当然,这些书坊,看上去都是刊印书籍,但细究各家有各家的经营之道,刊印的重点书籍有所不同,书籍质量与发展规模也有所不同。
在鼎盛时期,浒湾有以两仪堂、三让堂、大文堂、善成堂等“四大书坊”为代表的百余家书坊。其中两仪堂是浒湾最早开设的书坊之一,并且规模宏大,是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
后来,红杏山房、漱石山房、旧学山房等发展起来,书坊规模与书籍质量都出类拔萃。
比如旧学山房,是浒湾古镇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坊之一,其刻印的书籍以质量上乘、校勘精审而著称,代表了“金溪书”的最高水平。它刊印的书籍以《史记》《四书五经》及其注疏等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用纸用墨讲究,字体优美,刊印精良。这里刊印的经史类典籍,被科举学子奉为范本。
漱石山房与旧学山房类似,也擅长刻印经典典籍和名家文集,且质量精良。
听镇子里的老人说,曾经漱石山房与旧学山房并驾齐驱,它们刊印的书籍多被各藏书阁收藏或被现在的图书馆珍藏。也有人形容,漱石山房与旧学山房就像是浒湾雕版印书历史中“双子星”,最为闪耀,恰如近现代的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
有的书坊以质量取胜,有的则以规模见长;有的侧重通俗读物与市场畅销书,有的则以刻印《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闻名。
当然,浒湾少不了为书坊刊印书籍提供保障的“服务商”与“供应商”,包括提供刻版木材的、刊印用纸和用墨的,等等。如“刘五云”就是有名的纸张供应商。
“刘五云”既是人名,也是宅名,还是商号。刘五云从南城人来到浒湾,靠一篾刀起家,后改做印纸生意。据说,他的纸张质量好,每张盖有“刘五云”印,曾是国内的一大纸业品牌。可惜,2021年元月七日,一场突发的大火将“刘五云”宅邸烧没了,只剩几堵残墙。
浒湾的故事,不止藏在书坊和商号里,连帝王都曾为它驻足。这样的古镇,对于喜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来说,自然是不会错过的。
相传,乾隆来到浒湾,将“浒”字念成了“xǔ”。皇帝可是金口玉言的,所以浒湾至今都读浒(xǔ)湾的。若你来到这里,千万不要叫它浒(hǔ)湾,尽管它确实是在水边。
在浒湾的街巷中,仍然可见一些曾经的沿街店铺,黝黑的木门面上写满了沧桑,被踩踏得深深凹陷的门槛记录着曾经的人进人出。曾经的老字号就那么闲散地立在那里,在现代人看来老气横秋,透着落寞,还蒙着层垂暮气,但我却似乎看见了它们曾经生意兴隆的景象。正是:抚河蜿曲通江海,小镇书帆达四方。
还是当地人对这些关乎他们日常生活的店铺有感情,他们记得它们曾经给人们生活提供的便利,记得它们的好。所以,当你问起这里的老人浒湾的老字号时,他们会告诉你这里曾经的“十锦”,即:和顺祥的土布,祥和贡面,民顺楼粉,天盛仁纸,赞育堂药,怡和豆豉,和生栈饼,洪太生纸伞,龙香阁墨,品芳斋桔饼。这“十锦”中,大多是浒湾土产。
浒湾老街的这些宅院,有的相当气派与豪华,有的门楼上的雕饰极为精美。
如后书铺街上的那座大夫第,它的八字门楼虽然简单,但内部却比较豪华。院内全都是青砖铺地,院墙两侧还有高大的舍屋。无论是舍屋还是正屋,木板的门、窗都是精雕细刻的拼花。走进去不仅庭院深深,而且像是一座木雕艺术馆。
浒湾有一座“傅氏节孝坊”,但实际上它是一座宅子的门楼,旌表太学生周钰之妻傅氏,石雕砖雕十分精美。上面有“圣旨”匾,除了花草树木外,还有五块雕刻精湛的人物故事砖雕。
在书坊中,协盛厂的门楼应该是最为精美之一,上面的花草、彩带与万字纹雕得又精湛又繁复,更有十幅人物故事雕刻,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中的经典场景。另外可久堂八字门楼的石雕也十分精美。
在浒湾古镇的老街兜兜转转,这一大片的古建筑群,逛起来还是挺累的,这些往日的高墙大院、庭楼门阁随着岁月的流逝,都静静地在时代浪潮中凋零,但我的内心却对如此古朴、独具特色的街区依依不舍。这是一座以雕版印书闻名的古镇,也是一座古建筑林立成片、古韵悠悠的古镇,是一座深藏了许许多多历史故事的古镇,值得去细究慢品。
由于到达浒湾已是下午,又在街街巷巷里逛了许久,不知不觉夕阳西下了。
我赶紧再次登上抚河堤坝,波光粼粼的抚河水,沐浴着晚霞,像一条彩带披在浒湾古镇的身上。古镇的青砖黛瓦,也撒上了余晖,让萦绕在老街旧巷中的旧墨书香味,似乎愈加地浓厚。
石纹深印前朝迹,纸墨犹闻旧日香。我相信,只要这些旧书坊还在,浒湾的书香味,就会跟着晚霞里的青砖黛瓦,一直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