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美丽中赤,文明之光 (散文)
中赤镇,地处闽西武平县的西南部,背倚闽地,面向南粤,山水相依,位居要津,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被誉为武平县的“南大门”。这里群山逶迤,林海苍郁,溪涧潺淙,碧水盈澈,山水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田园景观美不胜收。不仅是山岭广袤、森林葳蕤、竹木丰茂、远近驰名的绿色林区,也是河川奔流、水网密布、鱼鲜蟹肥、遐迩著闻的美丽水乡。这里气候淳和,空气清新,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环境相偕、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的地方。以其丰姿绰约的山水胜境,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养育了一代代勤劳勇敢、善良敦厚、古道热肠、热情好客的中赤儿女,成为一方厚德载物、义薄云天的情义之地,一个民怀善念、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好人之乡。
凡是到过中赤地方工作和生活,对它有过深入接触和了解的人,大抵都会被这里的青山绿水、美丽生态所陶醉,更会被这里循本守道、恭而有礼、内蕴深厚、古朴纯真的乡风民俗所折服,由衷地发出内心的赞叹!中赤镇以其不断涌现“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中国好人”群体,彰显了中赤人民平凡之中的伟大,充分说明这里具有传承古圣先贤遗风流韵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持续产生民间英雄人物的深厚土壤,具有不断培植毓育一批批“中国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人们都说中赤山美水美人更美,自然言有所本,话有所依,并不是随口而出的粉饰溢美之词,而是活生生的客观现实。这里的“风景”既有山水之秀,更有人性之美。正是这种源自内心、发乎自然的人性之光,催生一朵朵绚烂的文明之花,在中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共同构筑一个兼爱仁和、民胞物与的社会文明走廊,共同绘就一幅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
(一)
时代呼唤英雄,时代催生英雄。但是,英雄人物的产生却具有高度的随机性,谁也不可能预先知道他在何时何地出现,因而充满不确定性。然而,无论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还是平凡岗位的默默坚守,当代先进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伟大出自平凡,英雄就在身边。
2006年3月17日,连续的降雨使中赤河的河水暴涨,引发一场水势汹涌、浊浪翻腾的特大洪水。这天下午,武平县中赤供销社下岗职工、共产党员刘庚明,与朋友一起驾车途经中赤村长峰箭路段时,突然看见一部轻型小货车拐弯时坠入河中。刘庚明见状立即停车,带着大家奔向几十米开外的出事地点。这时倾覆的小货车在洪水中逐渐下沉,仅剩下车厢顶篷还露出水面。只见落水的小货车司机钻出水面,挣扎着大声呼喊:“救命啊!车里面还有人!快救他们吧!”
刘庚明听闻,来不及多想,赶忙把手机塞给朋友,迅速脱下外衣裤,纵身跳入河中,迅速向小货车游过去。他潜入水中,从小货车后排拖出65岁的钟伯寿,把他托举出水面,奋力游向岸边。在岸上朋友的接应下,将钟伯寿老人拽上河岸。当司机说前排坐椅上还有人,刘庚明再次游过去潜入水中,在前排坐椅上摸到了93岁的刘某的一只手臂,便顺势把他拉出车厢,游回岸边,托举上了河岸。当他回过头,发现10多米远的河中间还漂着一个人,是钟伯寿65岁的妻子丘三妹。他立即游向河中间,一把扯住她的衣服,将她拉回到岸边。当极显疲惫的刘庚明刚爬上岸,又听到岸上的人在呼喊:“那边还有一个人”那是钟伯寿4岁的小孙子,被洪水冲到20米远的下游,时隐时现,即将被洪水吞没!
此时,已经连救3人的刘庚明,在寒凉的春水中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身上多处被刮伤,血流不止。“那小孩漂出去那么远,已经很难施救了,你即使有体力游过去,也不一定能游回来,太危险了!”岸上有人大声地规劝他,想劝他放弃。“不,我必须救他!”刘庚明猛吸一口气,再次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一点点地接近小孩。终于抓住了小孩的衣领!他拖着小孩奋力地往回游,由于体力消耗过大,每游一米都显得异常艰难。他咬紧牙关,奋力划水,慢慢地向岸边移动……
小孩终于得救了!然而,已在水中拼搏了半个多小时,早已四肢麻木、精疲力竭的刘庚明,险些沉入水底,幸亏被接应的群众拉上了岸。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四人被迅速送往医院抢救,除93岁的刘某因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三人侥幸活了下来。刘庚明救人的英雄壮举,瞬间在中赤乃至全县流传开来,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省、市、县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中共武平县委作出“在全县开展向刘庚明学习活动”的决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将其评为第三届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光荣地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并在主席台上发言,现身说法介绍自已的先进事迹。
刘庚明作为中赤供销社的下岗职工,面对困难而不气馁,身处逆境而不丧志,积极投身市场经济和生态建设,创造了一流的创业实绩。当他下岗之初,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开展植树造林大有可为的市场信息后,毅然决然地筹集资金,承租了中赤乡林场的1000多亩林地,闯出了一条下岗就业的新路子。随后,他发挥对林业生产熟悉的优势,抓住武平林权改革全国试点的机遇,率先与人租赁了近4000亩山场,开展营林绿化。在连续几年的时间里,投资植树造林6000多亩,成了当地的造林大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纷纷上山造林,使全乡的造林面积达到25000多亩,使中赤乡的林业生产名列全县前茅,成为当地林业改革发展的标杆,赢得了极其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他敏锐地瞄准市场,善于捕捉商机,在广东佛山等地投资兴办不锈钢企业,安排当地下岗工人和农村务工人员100多人就业,每年为国家上交税收200多万元。并且在自已创业成功后,富而思进,热心公益,扶持贫弱,回馈社会。在最近十几年中,在扩建校舍、修桥铺路、设立教育基金、扶持贫困学生、资助困难职工、帮扶弱势群众方面,他用于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救助贫困对象和灾区群众的资金达到数十万元,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因此,他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连续当选为龙岩市第三、五、六届人大代表、龙岩市党代表、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刘庚明以其坚韧不拔的创业毅力、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断进取、奋力开拓的高尚情操,是立根于中赤热土的优秀人物,是中赤儿女当中砥砺成长的先进典型,为家乡中赤增光添彩,赢得了无尚的荣光。
(二)
一个先进人物的出现,一个模范事迹的诞生,自然离不开孕育和培植它们生长的“土壤”:即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以及人生实践过程中的长期积淀。
——余才凤,是中赤村的一名乡村医生。无论在什么时候,她的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给人以秀外惠中、文静干练的职业形象。作为一名普通乡村医生,她从业几十年来始终坚守基层,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山区群众筑牢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在中赤村的村民群众眼中,余才凤不仅是医生,更是亲人。她始终把广大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要求出诊,她都会背着药箱第一时间赶到。遇到有家庭困难的患者,她常常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坚持上门问诊,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她的诊室里,总是挤满了前来咨询看病的村民,而她始终面带微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用温暖的关怀缓解患者的焦虑。这种“把病人当家人”的医者仁心,使她成为村民心目当中最值得信赖的“健康使者”。
余才凤深知山区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始终将“预防为主”作为工作重点,走遍中赤村的家家户户,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慢性病随访、儿童疫苗接种和老年人健康体检。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的特点,她主动承担起“家庭医生”的角色,不仅提供基础诊疗服务,还免费送药上门,耐心指导村民科学用药和健康管理。多年来,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的服务,在山区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年龄段的预防保健网络,让村民“小病不出村、慢病有人管”,用行动诠释了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从青春年华到两鬓微霜,余才凤将一生奉献给了中赤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书写了医者的担当;她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却用脚步丈量着中赤的每一寸土地,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位村民。她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得到村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开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成为中赤“好人现象”蔚然成风的生动缩影。
——童永兰,是中赤镇中赤村的一位普通农妇。自从1974年嫁到中赤村自然村,与老实巴交的童荣清结为夫妻以后,便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欲无求地义务照顾与自己毫无亲缘关系的的聋哑老人童荣亨,一直服侍到90多岁,直到老人家不幸逝世。
童荣亨老人患有先天性聋哑病,早年便孤身一人生活。当童永兰看到年过花甲的哑古大伯,孤苦伶仃,生活艰难,心中过意不去。她便和丈夫童荣清商量,帮助哑古大伯蒸饭。当时生产队分给哑古大伯的口粮不够吃,他们便把夫妻两人的米煮成稀饭,3个人分开来一起吃。哑古大伯双腿生疮,童永兰便弄来盐水、茶水给他清洗,治好他的疥疮。从此,哑古大伯“倚靠”在他们家里,俨然成了一家人。
童永兰生育了3个子女,和丈夫一道耕种了四、五亩田。为了供子女上学和照顾老人,童永兰帮人做小工、到中赤圩上卖蔬菜种子、经营小百货、到山林里拔草药、到河里去捡沙螺,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全然不顾自已的身体。在最为困难的日子里,童永兰夫妇也没有放弃对哑古大伯的照顾。哑古大伯偶尔头晕肚痛,他们马上带老人去看病。后来随着老人年岁增加,逐渐走不动了。童永兰就专门买来理发工具,给他修剪头发。老人腰腿不灵,他们就在厕所蹲位上方弄条绳索,让老人方便后可以抓着绳索站起来。在童永兰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她的儿孙们对哑古大伯也十分孝顺,即便在外地打工也不会忘记哑古大伯。大儿媳张银珍买来电热毯、电热水壶、保暖衣物给老人家。每年冬天还寄珍珠霜给老人滋润手脚,避免皮肤皲裂。老人的烟瘾大,童永兰一家总不忘给老人捎上香烟。邻居们都说,哑古大伯真是好福气。
童永兰、童荣清夫妇虽然不善言辞,但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他们用自已平凡的举动,温暖了残疾老人的心,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在2007年第三届“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评选活动中,中赤乡妇女童永兰以其感人的事迹,荣登“中国好人榜”,被中央文明办评选为“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道德标杆。
——在中赤镇万营村塘尾坳自然村,村民蓝富昌和他的妻子钟永秀,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用他们真挚的情感和勤劳的双手,经营着一个特殊组合的家庭。
1988年,蓝富昌的堂弟蓝富增不幸受伤瘫痪。他的妻子钟永秀,没有嫌弃自已瘫痪的丈夫,依然不离不弃地照顾病人。1997年蓝富昌的妻子不幸病逝,留下难以弥合的伤痛。后来,在亲人们的撮合下,蓝富昌与钟永秀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从此以后,蓝富昌一肩挑起两个家庭的担子。两个家庭共有8个孩子,一个常年患病的老母亲,还有一个妻子瘫痪的前夫,以及因为治病而落下沉重的债务。蓝富昌每天陀螺般地运转,精心照料妻子瘫痪的前夫,为他准时送饭,清理屎尿,用热水擦洗身子。为了更好地赡养老母亲和妻子瘫痪的前夫,尽快偿还欠下的债务,他披星戴月,没日没夜地劳作,精心耕耘十几亩农田,农闲时到附近工地打零工,平时省吃俭用。在夫妻俩的共同扶持下,原本两个几近破碎的家庭,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亲情和睦,爱意融融,孩子们先后成家立业。
蓝富昌凭借自已坚强的毅力和无私的爱心,一肩挑起两家的担子,再苦再累也不言放弃,努力开拓幸福生活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社会各界,人们纷纷称赞他是有道德、有孝心、有担当的好男人和好丈夫。2013年3月,他荣获“2012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提名;2013年2月荣登福建省孝老爱亲“好人榜”;2014年荣获第三届福建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在中赤镇中赤村,童秋星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一边给80多岁的老母亲做饭,一边洗衣服。然后,他给老母亲穿衣、梳头、洗漱。每当吃饭的时候,因为母亲行动不便,童秋星便用汤匙一点一点慢慢地喂给母亲吃,生怕母亲不小心噎着。每天安顿好母亲以后,他才赶到临近的山场上班。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童秋星始终如一,无怨无悔,默默坚持了30多年,成为一种内心固守的习惯。
1983年,童秋星还是一个20多岁的未婚小伙子。这年秋天,童秋星的母亲因患脑疾而突然晕倒,虽然把母亲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回来,但此后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四肢瘫痪,成为一名重度残疾人。从那个时候开始,给母亲洗衣做饭、喂水喂药、洗澡梳头,照顾日常生活,便成了童秋星每天的必修课。近些年来,由于童秋星的妻子在厦门做保姆,儿子又在厦门打工。所以,童秋星只好独自一个人在家中照顾老母亲。由于长期患病在床,老人脾气难免不好,有时饭菜不合口味,就会朝他发脾气。受了委屈的童秋星从不还嘴,总是和风细雨般地对母亲说话,尽量想办法满足母亲的各种需求。由于担心母亲长期卧床对身体不好,童秋星每天为母亲按摩腿脚。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他还要把母亲抱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由于他无微不至地小心服侍,母亲从未发生褥疮之类的毛病。他服侍母亲的细心和耐心,被左邻右舍广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