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国庆七十六周年·外一首 文/妍冰
国庆七十六周年
文/妍冰
今天十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诞辰七十六周年
我们的国家顶天立地
我们的人民乐业安居
七十六年风雨兼程
七十六载山河巨变
一个坚强的东方大国
在世界的东方傲然屹立
我们心之所向
尽是国家繁荣
我们目光所及
皆为华夏绚丽
让我们共同祝福伟大祖国
国富民安充满魅力!
2025.10.1晚于石兰轩
家庆四十三年周年
四十三年风风雨雨
四十三年风和日丽
几经波折几经坎坷
我们携手同行一同走过
今日的红酒
见证了这美好一天
我们举杯共饮
将苦辣呼出尽饮甘甜
饺子和红酒
结成一对只为此刻
午餐因此靓丽了今天!
十月二日夜晚
中山步行街因为修缮暂停三年
昨日才对市民和游人开放
适逢特殊的一天
我们同游
领略焕然一新的步行街面
昨天国庆今天家庆
四十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适逢中山步行街盛装重启
傍晚时分穿行期间
感受人山人海魅力中山
2025.10.2晚于石兰轩
【编者按】翻开这两首发表于2025年国庆期间的短诗,字里行间漫溢着一种朴素的炽热——它不追求宏大叙事的铿锵,却以最贴近生活的褶皱,将“家国同庆”的命题,写成了普通人生命里的注脚。当“国庆七十六周年”与“家庆四十三周年”的日期在日历上重叠,当中山步行街的重启恰好撞上这双庆的特殊时刻,我们忽然读懂:所谓岁月静好,原是个人的小日子与国家的大进程,在时光里悄然同频共振。
第一首《国庆七十六周年》,以最直白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顶天立地”“乐业安居”是底色,“风雨兼程”“山河巨变”是注脚。作者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却用“心之所向”“目光所及”两个凝练的短语,将个体的情感投射与国家的繁荣联结——这种联结不是抽象的,它是街头飘扬的国旗,是村口新修的公路,是孩子课本里“中国”二字的重量,是每个中国人说起“祖国”时眼底的星光。诗末“国富民安充满魅力”的祝福,与其说是祈愿,不如说是见证者的自信宣言:因为我们共同参与过这七十六年的跋涉,所以确信明天的阳光会更温暖。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大家”的礼赞,第二首《家庆四十三周年》则以“小家”的温度,完成了对“家国”命题的温柔诠释。四十三载“风风雨雨”与“风和日丽”的交织,是婚姻最本真的模样;“红酒见证美好”“饺子结伴甘甜”的细节,让四十三年的岁月有了具体的滋味。更动人的是,这份家庆并未困于厨房与客厅的方寸之间——当国庆的烟火漫过城市的夜空,夫妻二人选择同游刚重启的中山步行街。三年修缮后的街道“焕然一新”,人潮里的相视一笑,既是看城市新颜的欣喜,更是看彼此鬓角微霜却依然紧握的双手。此处的“家庆”与“国庆”,早已模糊了边界:步行街的重启是国家发展的侧写,而一家人的漫步,何尝不是这侧写里最鲜活的注脚?
两首诗最珍贵的,是它们共同传递的“在场感”。作者没有站在历史的瞭望塔上俯瞰,而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将国家的发展、家庭的变迁,都落进“十月一日”的晨光里、“十月二日”的晚风中。中山步行街的砖石记得他们携手走过的路,红酒杯里的涟漪映着国旗的颜色,饺子的热气模糊了窗外的街景——这些琐碎的日常,恰恰构成了“家国同梦”最坚实的根基。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个“妍冰”们用柴米油盐写就的诗,用相濡以沫唱出的歌。
在这个特别的双庆节点上,这两首短诗像两盏小橘灯,照亮了普通人与时代的关系。它们提醒我们:爱国不必惊天动地,守好小家的烟火,见证城市的变化,陪伴爱人的皱纹,便是最深情的告白;庆国无需高谈阔论,一句“乐业安居”的满足,一杯共饮甘甜的珍惜,一次携手同游的从容,已是与国同频的共鸣。
当国庆的礼炮与家庆的碰杯声交织,当国家的“七十六年”与家庭的“四十三年”重叠,我们终于懂得:最好的时代,从不是少数人的辉煌,而是无数普通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里,活成“国富民安”的注脚。这两首诗,正是千万个这样的注脚之一,朴素、真诚,却足够动人。两首诗值得阅读,推荐共享。【敏思编辑:邓和生】
1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5-10-03 15:33:29
当国庆的礼炮与家庆的碰杯声交织,当国家的“七十六年”与家庭的“四十三年”重叠,我们终于懂得:最好的时代,从不是少数人的辉煌,而是无数普通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里,活成“国富民安”的注脚。
谢谢邓总深邃睿智的解读。深深共鸣!遥握!
雪之韵 冰之魂……妍冰
谢谢邓总深邃睿智的解读。深深共鸣!遥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