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油灯灼灼(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油灯灼灼(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83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6发表时间:2025-10-03 15:19:03

在没有电灯的乡村岁月里,照亮黑夜的是火,灼灼之火燃于油灯。
   灯盏,是由小瓶子、灯盘、灯芯、油组合而成,大都是农家人自制的。“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古诗词里的灯,最早是以植物油为燃料,而到我们这代人出生,广泛使用的是煤油灯。因煤油是进口的,所以当时是也叫“洋油灯”。制作简易,就是将空墨水瓶,或是小药水瓶的盖子上面,用剪子的尖头钻一个洞。找一根小铁管子,如果没有,就找一块剪子能剪得动的薄铁皮子,卷在筷子上,然后把筷子抽掉,再将多余的部分剪掉,做成一根小拇指长的小铁管子,插进瓶盖子的洞中,这就是“灯盘”子了。再用棉花捻成巴掌长的粗绳,穿进铁管子里作灯芯。最后用铅丝拧在瓶口上,做灯盏的把子,这样就可以挂在墙上、门框上照明。
   后来,街上的小摊子上有现成的铁皮灯盘卖了,买回来配个瓶子,穿上灯芯即可,放便了农家人。煤油是从供销社买回来的(一开始是紧张物资,还得要节省点用)。煤油有挥发性,只能将瓶子注一半。使用前,把灯盘上面的灯芯在煤油里浸一下,再划根火柴,点燃灯芯。腾腾的火苗,源源不断地吮吸着油汁,灯光便照亮了黑暗。不过,当灯盏燃烧的时间长了,棉花灯芯会结黑炭,火苗吸不到油,火焰就小,灯光就暗淡,稍有风动还会熄灭。此时,用剪刀微微地夹住,先将灯芯向上提一点,再把烧黑的部分剪掉,火光便又大起来。
   简朴岁月乡村夜,一盏油灯照亮堂。那时每户人家都有二三盏煤油灯,土灶台的锅厢上是固定一盏,除了加油,基本上不会移动。时间长了,石灰粉刷的雪白的锅厢上,印有一块煤油烟熏的黑斑。那是铁锅里升起的热汽、香气,与锅膛里燃烧的灶火、灯火,共同图腾的属于农家人的烟火印迹。吃晚饭时,再点亮堂屋里那盏挂在土墙上的灯。若是夏夜,桌子放在屋前的空地上边吃边乘凉,煤油灯就挂在门框处的墙壁钉子上,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平淡清贫中也其乐融融。
   童年的夜,是从母亲划亮火柴的那一刻开始。吃罢晚饭,淡淡的月光照在窗棂上。母亲摸黑点亮房间里的灯。豆大的火苗将人影映在土墙上,我从书包里拿出书和作业本子,伏在方桌上写字。灯火随着呼吸微微摇晃,笔尘下一道柔和的光影跟着手指移动。一旁的母亲捧来针线匾子,将一块布丁蒙在旧衣裳上的破洞处,穿针引线,细密缝补。有时我一觉睡醒,还看见母亲坐在灯下挥针纳鞋底。至今,那盏豆焰穿越时光隧道,将一幕“母借灯光针引线,我伏窄案纸摹章”的影像照映在脑海里。
   在煤油灯照明的年代,养猪是农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曾经,我家养了一头老母猪,最多的一年能下两窝猪崽。记得有一年,大概是秋暮初冬的一天中午,大肚子的母猪突然少吃食,光在圈里不耐烦地走动,看样子是要生产的前兆。奶奶见状就从草垛上捧来一梱稻草,铺在猪圈里。
    夕阳西下,母猪肚皮里小崽子不停地蠕动,就躺在稻草上开始待产。天色暗下来,奶奶端来一盏灯,又拿了一张方凳子,将灯放在上面,猪圈灯火通明,奶奶蹲着接生。一只小猪崽出来了,奶奶给剪断脐带,又用柔软的草把子抹掉猪崽身上的衣胞膜,然后放在老母猪的肚子下吃奶。每接生一个,奶奶都要靠近灯光,看一看是公是母。这一肚子共生了八个,还未睁开眼的猪崽,一个个排列在母猪的怀里,不停地乱蹬。凳子上的小小豆焰跳动着生命之光。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明惟怕冷风侵”,油灯虽然给人以光明,但是最怕的是风吹。如果手上端一盏煤油灯行走,需要用另一只手掌、或以身体来挡风,这样才不至于火苗熄灭。还有明火容易引发火情。有的小孩靠近灯盏时,一不小心,呲呲地就熏燃了头发或眉毛,造成伤害。庄上曾有位一老人,点灯做晚饭时,不慎碰翻了灯,引燃了稻草,幸亏舀水缸里的水迅速浇灭了,才避免了一场火灾。
    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罩灯”。由于比自制的土油灯更明亮,还省油,一经上市便很快进入千家万户,深受老百姓的亲赖。罩灯大体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部分是玻璃制的透明罩子,出烟的罩口小,灯罩的中间部分“肚子”圆鼓鼓的,罩下口又小点,整体看,类似灯笼状。第二部分是罩灯的灯头,它是金属制的,形如张开的蛙唇,里面扁形的灯芯犹似舌头。中间还安装了可以调节灯芯的齿轮,一根细细的传动轴伸出灯头外。手一扭动,可调控火苗的小与大,光线的弱与强。灯头的四周,是稳住玻璃灯罩的4个卡榫。第三部分则是装煤油的玻璃容器了,这是整个罩灯最大的部分。厚玻璃结实,不易碎,下面还有一个高脚支撑着,造型如是一樽圆鼎,亭亭玉立,曲线婀娜,光彩照人。
   日常生活中,虽然玻璃罩能防风,防烫伤,但使用时不能遮住罩上的出烟口。哪怕是一张薄纸盖住罩口,火缺氧,喘不来气就会熄灭。灯点的时间长了,玻璃罩就会被煤油烟熏得发黑,灯罩失去了光泽,会影响照明。因此,过几天就得把玻璃罩取下来,用软布伸进去轻轻地擦一擦,净净身。由于薄薄的玻璃日复一日地被灯火烤,骨子里变得脆弱了,故在擦拭的过程中,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会破碎。不过,即使损伤、碰坏了,无需担忧,街上还有的配。
   罩灯虽然比土制的瓶子灯要好些,但只能在室内照明。若是到室外作业用,市场上有一种不怕风,不怕雨雪的“马灯”买。进化的马灯是全封闭的,上面有进气孔,也是以煤油为燃料,油箱是白铁皮制的,抗碰撞耐用。马灯上面还有安装了保护玻璃罩的金属外框,以及提把、灯帽的装置,能提在手上,到户外照明。行夜路时,特别夏秋两季,打谷场上堆满了麦堆、稻堆,看场值班的人提着马灯巡夜,或赶路。
   我们小时候,夏夜,栽秧的水田里有诱人的肥美长鱼(黄鳝)。吃过晚饭,月色秧田,蛙声朗朗,萤火虫漫飞,我背着小鱼篓,提着小方灯到秧田埂上照长鱼。那个小方灯,即是简单的铁制的框架,四面玻璃,里面是一盏固定的小油灯,点的时候抽掉一块玻璃。需注意的是,拎在手上不能大幅度晃荡,那样会容易起火。一圈下来,望着鱼篓里的长鱼游动,一盏灯的光,照亮茫茫黑夜,也闪烁着开心的笑脸。
    后来,还出现了比马灯更先进的“气油灯”。外型更大,结构也复杂些,燃料仍然是煤油,不同的是利用气压喷油。不用灯芯,只是一个鸡蛋大的尼龙纱布袋,套系在喷油嘴上。小油箱里有一个加压的气泵,类似自行车轮胎充气的打气筒。使用时,拔出油箱上充气杆,打足气,然后点火燃烧纱布。此时,随着喷油嘴发出呲啦呲啦的出气声,吸油的尼龙纱布,便像气球慢慢地鼓胀起来,如电灯泡一样的亮。我在皮鞋厂学徒的时候,厂里为了赶货,需要晚上加班。厂长就买了这种气油灯,一个车间里吊两盏灯照明。农家人若办喜事、过大寿等晚宴,就借来气油灯,筵席上香气、酒气与灯光交织浓浓的喜气。
    灼灼豆焰照夜长,盏盏摇碎旧时光。悠悠岁月里,灯光里展开的是一幅洗洗刷刷、缝缝补补、读读写写的生活画卷——描绘的是一个个令人回味场景。
   油灯,是昔日最温暖的光明。

共 27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油灯”为钥,打开了乡村无电岁月的记忆闸门。从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到街上售卖的铁皮灯盘;从防风的玻璃罩灯,到抗雨雪的马灯,再到亮如灯泡的气油灯,每一种灯的演变,都是农家人对光明的适配与探索。文中满是鲜活的灯火日常:锅厢上熏出的黑斑是烟火图腾,灯下母亲缝补、“我”写作业的身影温情脉脉,奶奶借灯接生小猪崽时跳动的豆焰是生命之光;也藏着油灯的“小脾气”——灯芯结炭要剪、怕风怕火,还有擦灯罩时得轻手轻脚的小心。这些细碎场景,把油灯从“照明工具”变成了岁月的载体,让昏黄灯火里的粗茶淡饭、一针一线,都成了最温暖的旧时光印记。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04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03 15:20:17
  老师笔下的油灯好有画面感!奶奶接生、妈妈缝补的场景好暖。祝老师常忆这般美好,笔下满是岁月的温柔!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03 15:20:53
  读这篇像看见旧时光的灯!从煤油灯到气油灯,全是生活的味道。愿老师天天开心,多写这般动人的回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