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香椿谣(散文)

精品 【柳岸·曾经】香椿谣(散文)


作者:林火杉 举人,531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发表时间:2025-10-04 06:19:25
摘要:“清明到,香椿香,揪上半篮,把那鸡蛋炒……”这首《椿树谣》很难再听到了,因为到我这一代人就没有传承下去,很多人自己也都忘记了童年听过这首歌谣。

【柳岸·曾经】香椿谣(散文)
   “清明到,香椿香,揪上半篮,把那鸡蛋炒……”初听这首歌谣,还是在我刚记事的时候。
   老宅西厢前有一棵香椿树,每到暮春时节,在交织错落的枝丫上就会滋长出嫩芽,起初是深红色,慢慢又会转为嫩绿。虽不葳蕤,却也是把春意挂满了枝头,给小院添了一抹自然的春色。
   这棵香椿树干足有海碗粗细,树龄有十几年了,起初是祖父从舅爷家带回的幼苗,当时粗就如成人拇指,高也不过膝盖。老宅小院本来就不大,祖母还开垦出几个小菜畦,当时还嗔怪搞回这么一棵玩意白占地方能有啥用。祖父就当没听见,在西厢房窗下用铁锹挖出一个树坑,将幼苗笔直地置入,然后精心地培土、浇水,每日照料。香椿苗也很争气,长势一直很旺,到了收玉米的时候,貌似长到了齐腰高,树顶也分出几个枝杈,顶着一头翠绿色的羽状叶子。爷爷见状很是欣喜,说来年春天就可以吃上香椿芽了。
   就是在那年晚秋,我母亲过了门。所以具体来历详情和当年香椿芽的味道别说是我,就连两个姐姐都不晓得,我也只是从祖父口中得知。
   光阴荏苒,季节轮转。院子里的香椿树绿了又枯,枯了又绿,当它高过屋顶时我也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棵香椿树很粗很高,粗到我只能用两条胳膊才能搂过来,高到我站在树下仰望的时候头直泛晕。我还记得,当时家中养着十来只土鸡,每到夏天傍晚不知是为了避暑还是因为躲避啥,体型健壮的会从地面直接飞到香椿树上,稍瘦弱的也会先飞上从矮墙,再越到西厢屋顶,最后也会飞到树枝上。本来十几只活蹦乱跳的活物,转眼间就隐匿于茂密的枝叶之间,加上天色暗淡,不仔细找根本看不到它们的影子。那个时候我一直纳闷,那些鸡就蹲卧在不是很粗的枝干间,晚上睡着怎么做到能不跌下来呢?这个我无论如何做不到,因为我晚上睡觉时不止一次从炕上滚到地上,有时都摔不醒照旧睡,直到浑身感觉潮冷醒盹儿后自己爬回炕上或父母发觉后像拎包一样给拎上来。那个时候我还讨厌香椿树上睡觉的那只红冠大公鸡,十几只鸡就属它体格最大,在树上也是它站的最高,其实这些和我不相干,我只是讨厌它每天清早就一遍遍啼鸣,打扰我甜甜的梦乡。
   土鸡换了一茬又一茬,香椿树却越长越丰茂,直到开杈部位高过了厢房屋顶。虽然我也一直在长个儿,却也只能依旧仰望它。
  
   二
   清明时节细雨飘落,如针一样落在脸上麻酥酥的。锋利的雨线似乎也刺破了香椿树枝粗糙的皮层,一簇簇深红色的嫩芽不知道在哪个晚上就偷偷露出了头。
   嫩嫩的香椿芽正是一盘好菜。记得在我儿时,每到这个时节父亲总会顺着木梯攀爬到西厢房屋顶,抬手就能够到香椿树枝条上长出的嫩芽,轻轻一掰就能落入手中,再放到随身带的荆条筐或簸箕里,待采摘到一定数量下的房来交给母亲。母亲会用清水仔细洗净,然后剁成碎末,再从鸡窝里摸出几个带着温度的鸡蛋,在海碗里搁上一捏盐巴,将香椿碎和鸡蛋一起搅拌均匀。起锅烧油,合碗将香椿蛋液倒入锅内,伴着一阵“滋滋”声响和铲子碰铁锅的声响,很快一碗香喷喷的香椿炒鸡蛋就上了餐桌。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香椿炒鸡蛋就是一道奢侈的菜肴。一家人围坐炕桌边,父母的筷子主要奔着咸菜,偶尔夹香椿炒蛋也是捡着小块下筷子,一大碗香椿炒蛋多数进了祖父母和我们姐儿三人的肚子。说实话,小时候我不太喜欢吃香椿,总觉得有股怪怪的味道,之所以频频下筷主要是喜欢吃里面的炒蛋,无奈这道菜是菜中有蛋、蛋中有菜,实在是不能只吃蛋而舍弃香椿。
   香椿芽冒出得很快,隔上三两天就能打顿牙祭,这还是父亲只采摘靠近西厢的一侧,至于远端和高处徒手无法触及的,就任由其汲取阳光雨露自在长大了。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总会絮叨,说炒香椿太费鸡蛋了,吃下肚子的鸡蛋都能换回几丈布。唠叨归唠叨,每当父亲把香椿端到屋里,她还是会精心烹饪。也许是的确心疼鸡蛋,偶尔她也会做个凉拌香椿,但我们姐弟都不怎么吃,因为那个特殊的香味实在无福消受。
   有喜欢吃香椿的街坊也会隔三差五来我家采些香椿芽,近房子的一侧采完若还不够,就会用长竹竿绑个铁丝钩,这样站在树下就能将树东侧的香椿芽钩落地上。更有身手矫捷者,三爬俩爬就爬到树上,满树的香椿芽任由其采摘,后邻嘎子哥就经常这样。邻居们做了香椿炒蛋后,不管炒的是鸡蛋还是鸭蛋,有时也会给我家端来一小碗,每每这个时候母亲总要客套一番。
   香椿芽冒得快,长得更快。如果赶上温度高的两天,没人采摘的香椿芽就会舒展开成了长卵形的叶片,颜色也转为了绿色,那样吃起来口感就差了,老家话讲就是“过了季”。基本上从清明过后可以采香椿芽,待到过了谷雨节香椿芽的木质化就会越来越重,一天比一天老,基本上就不能吃了,算起来前后也就半月左右的时间,正所谓“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春芽如木质”。所以香椿炒蛋也好,凉拌香椿也罢,总归算是一道大自然馈赠的时令菜。
  
   三
   我曾从资料上看到过,民间的确有吃香椿的传统。香椿谐音“想春”,也许是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感怀春天即将逝去而心生感慨,吃香椿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与怀念。
   香椿芽又叫香桩头,安徽一带称之为春苗,江南江北许多地方一直有着谷雨吃香椿的传统,就是在谷雨节前后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搞到一把香椿芽,或炒蛋、或凉拌、或烧汤,一家人品尝下春天的味道,并美其名曰“吃春”,又叫“啃春”,个人觉得还是后者形容的更贴切形象。
   香椿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以及多种微量元素。被我谓之“味道怪怪”的香气是香椿独有的气息,那是香椿素等挥发性物质所散发出来的,味道虽然许多人不喜欢,但食用后却具有健胃开脾、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的作用。
   许多名人喜欢食用香椿,比如苏轼、晏殊等,不然他们的诗句中不会有那样生动的描述。若说我最喜欢,那就是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何等的形象,何等的气势!
   但是,再好的食物都不可食用过量,香椿也不例外。《本草纲目》中记载“椿芽多食动风,故食之不可过量,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但这并不妨碍其其它药用价值。除了香椿芽对脾胃有益外,其皮与根均可入药,这在《本草纲目·木部·椿樗》亦有用法,其中椿就是香椿,樗就是臭椿。
   提到臭椿让我想起一件趣事。那时也就七八岁的光景,正是顽皮的年纪,由于事件久远具体起因记不得了,只记得当时同几个伙伴错把大渠边的臭椿当做了香椿,因为它们属于近亲,外观很相像,令人很难辨别,但味道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个爬上去采满了衣袋。本以为带回家会得到母亲的夸赞,结果却引来哄堂大笑,最后丢给鸡鸭都不吃,我还因为爬树在小腿部位蹭破了巴掌大的一块皮,气得我第二天特意跑到那棵臭椿树旁用力踹了几脚。
   我只是不喜欢香椿的味道,但还勉强能吃,有些人别说难以下咽,闻到那股味道就会作呕,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我以为,香椿就像北京的豆汁、长沙的臭豆腐、四川的折耳根一样,喜欢的人趋之若鹜,不喜欢的人唯恐避之不及。
   不管怎样说,老家的香椿树的的确确丰富了我的童年回忆。
  
   四
   椿树寿命较长,庄子《逍遥游》中这样描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百岁为春,八百岁为秋”。古代寓言中把大椿是一种寿命极长的树木,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所以八千岁为一季,故椿树常被用来比喻长寿或者时间的悠长。
   现实中椿树很少有能坚持那么久的,中途多被砍伐或因其它原因导致死亡,我们老宅中那棵香椿树就是因为翻盖新房时碍事,被父亲用斧头和锯子砍伐了,算起来它也就活了几十年而已,离着千年差了几十倍。自此以后,我再没缘吃过它每年生出的香椿芽。
   幼年时不喜欢香椿的味道,盛夏时从树下路过便有一股特殊的气味,使我加快脚步。但是有时候又特意靠近它,因为可以在上面找寻椿树猴,我们叫做“椿姑娘”。那是一种看起来硬邦邦的昆虫,长得也的确够结实,用手捏一下也无法伤害它分毫。它通体黑褐色,长有一根长而细的喙,据说是用来刺破椿树皮以吸食椿树汁液为生。它还有个特点,就是受到惊吓时会装死,我们经常捉来放到地上,屏气凝神盯着它,等它缓过神来刚要逃跑时就会用手指或木棍捅它的背,马上它就又开启了装死模式,蜷缩成一团,任你无论如何怎样动都不会再动分毫。上学后学了生物课才知道,那叫做假死性,是某些昆虫感知到危险信号后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随着年龄渐长,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抵触香椿的味道,甚至有时候会怀念。每年到了清谷时节,市面上也会有商贩售卖香椿芽,一把一把单独捆起来卖,价格也小贵。偶尔我也会买上一把,回家炒个鸡蛋,虽然鸡蛋放的比香椿碎多上许多,但也算应了“啃春”的景儿,并能勾起一些童年的回忆。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回忆都是几十年以前发生的事情了。现在的孩子们不会再像我们儿时一样爬树、捉椿树猴玩耍了,他们也体会不到我们当时的乐趣,只有经历过那些情景的我们难以忘怀。
   “清明到,香椿香,揪上半篮,把那鸡蛋炒……”这首《椿树谣》很难再听到了,因为到我这一代人就没有传承下去,很多人自己也都忘记了童年听过这首歌谣。不说别人,就我自己也只能记起这几句,后面的全然记不得了,也许这就是被时光磨平的痕迹。
   想起曾经的香椿,既是回忆童年,也是缅怀岁月。
  
   2025.10.3廊坊

共 37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老宅的香椿树为核心载体,串联起作者的童年记忆与对岁月的感慨:首先追溯香椿树的来历(祖父栽种),描绘其在小院中的生长状态及与童年生活的关联(土鸡栖息、“我” 对公鸡啼鸣的厌烦);接着聚焦清明时节采摘香椿芽的场景,详述父亲采芽、母亲烹制香椿炒鸡蛋的过程,提及物质匮乏年代这道菜的“奢侈”,以及邻里间分享香椿的温情,同时介绍香椿的食用时令特性;随后补充香椿的文化内涵(“想春” 谐音、“吃春”“啃春” 传统)、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穿插错把臭椿当香椿的趣事,展现香椿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后讲述香椿树因翻盖新房被砍伐的结局,回忆儿时捉 “椿姑娘”(椿树猴)的乐趣,对比如今对香椿味道的怀念与孩童生活的变化,借《椿树谣》的淡忘,抒发对童年时光、旧人旧事及逝去岁月的缅怀之情。整体语言风格贴近生活,无华丽辞藻,如“祖母嗔怪搞回这么一棵玩意白占地方”“母亲絮叨炒香椿太费鸡蛋”“后邻嘎子哥三爬俩爬就爬到树上” 等表述,充满口语化的亲切感;同时通过“光阴荏苒,季节轮转”“被时光磨平的痕迹”等句子,自然流露怀旧情绪,让文字自带岁月沉淀后的温暖质感,容易引发读者共鸣。好文赏阅,推荐共赏!【编辑:老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04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10-04 06:20:47
  文章兼具故事性、情感性与知识性:既以叙事为主,讲述与香椿相关的童年往事(如错采臭椿、分享香椿);又在叙事中融入抒情,如香椿树被砍后“再没缘吃它的香椿芽”的遗憾,如今吃香椿“勾起童年回忆”的感慨;还穿插科普内容,如香椿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膳食纤维)、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健胃开脾”“椿皮与根可入药”)、昆虫“假死性” 的生物知识,以及“吃春”“啃春”的民俗文化,让内容层次丰富,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2 楼        文友:老百        2025-10-04 10:20:0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