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饺子里的情深意长(散文)
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第一次去姥姥家,姥姥庄重地和父亲谈话:“我家闺女找对象不需要男方家多有钱,只要男人懂得疼自己的媳妇就行。我闺女打小就爱吃饺子,你如果会包饺子我就同意你俩的婚事。”
父亲听后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但他很快调整了一下心里的慌乱说:“我爱茉莉,我愿意为她做她爱吃的饺子。”
姥姥一听小伙子说话干脆不含糊,对父亲有了些许的满意。但她还是把父亲毫不留情面地撵了出去。
第二天父亲又来姥姥家了,他这次来是有备而来。他和奶奶一起来的,而且带来了肉馅和菜。奶奶说为了表示诚意,她愿意和她儿子一起给一家人包饺子。
父亲一开始压根也不会包饺子,小时候奶奶宠溺他,一直认为父亲是读书的料,在家的几个孩子别人下学后都要求在家干一些家务活,而对父亲奶奶从不要求。她说对待她这个二儿子她要重点培养,以后有出息了上大学了,她就靠父亲养她了。父亲呢也不负她的希望,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高考时考上了东北理工学院。没下过厨房的他怎么会包饺子呢?
那天他从姥姥家回到家,一宿没睡,缠着奶奶教会了他包饺子,奶奶也支持他这么做。奶奶说,好男人不光能挣钱养家,还要会适当地下厨房给家人做可口的美食。然后奶奶和父亲讲起了她和爷爷的婚姻,说爷爷刚和她结婚时,奶奶为了养家就和一些大老爷们一起去佳木斯进一些皮货卖,每天不着家地跑。爷爷那时在家附近当护林员,负责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每次奶奶从外地做买卖回来,爷爷都会擀一碗面迎接奶奶。奶奶每次出门前,爷爷还会包许多饺子,除了让奶奶吃好以外,还会给她带一大饭盒让她路上吃。上车饺子下车面,让奶奶在外的辛苦一切都不见了。后来爷爷去外地打工,奶奶就在家附近支了个小铺,白天做买卖就把婆婆背到铺子里,一边卖货一边照顾婆婆。爷爷每次从外地回来,奶奶也会像爷爷一样给他煮一碗面,临走上车前,也会给他包许多饺子让他路上吃。
那天奶奶教会了父亲包饺子,为了表示诚意特意和父亲一起来到姥姥家,给一家人包了饺子。她和父亲的到来是姥姥没有想到的。因为母亲和父亲谈恋爱,姥姥可是一直有顾虑的,奶奶那么多年一直做买卖,也得罪一些商家。生意好嘛,难免会遭到同行的嫉妒。流言蜚语很多,有人就传言奶奶这人厉害不好惹,谁家闺女如果进她家当儿媳妇,那是一准进了虎穴了。姥姥就母亲这一个闺女,咋能让她进虎穴呢?
但那天奶奶的到来,彻底打消了姥姥的顾虑。奶奶虽然看似厉害不好惹,但说话处处在理。姥姥那天当时就表态,同意把闺女嫁给父亲。奶奶更是拍着胸脯保证:“亲家你放心!茉莉是我认可的儿媳,我绝对不会亏待她。她不喜欢吃饺子吗?我儿子忙我给她包,家里虽然穷,吃不起大鱼大肉咱们吃素馅的饺子总可以了吧。”
奶奶保证的是挺好,但母亲嫁给父亲后,除了每天辛苦工作几乎承包了家里的所有事情。我们一家没来承德时,父亲工作是销售,刚开始不出门只在家附近,回到家也会主动下厨房替母亲分担家务。休息日子,他会和母亲一起给家里人包饺子。父亲包饺子手艺非常好,别看他是后学的,但他包出的饺子馅满皮薄,个个像小元宝。父亲擀皮也是飞快,皮擀得薄厚适中,非常精致。他一个人就能供一大家人包了。
虽然那年我家的饺子肉放的少,而且还多是素馅。但包饺子的场面,吃饺子的热闹让人见了都格外暖心。我家邻居是马婆婆,她老头几年前下井遭遇意外去世了,她有一个闺女据说嫁到了承德,家里只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哑巴儿子。孤儿寡母的甚是可怜。为此,别看我家不富裕吧,但我们家也没少帮衬她娘俩。每次我家热闹闹包饺子,奶奶都会让母亲把她们娘俩叫我家来吃。奶奶说不就多一双筷子嘛!每次吃过饺子,父亲还会给马婆婆装一饭盒让她带回家吃。马婆婆家的地每年父亲都会帮忙种,帮忙收割。
后来我们一家来到承德,马婆婆也随我们来承德投奔她闺女。没来多久,她不知咋打听到我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和父亲诉苦说她的姑爷失业了,看到她们来很不高兴,天天没事找事骂咧咧的。她想托父亲给她姑爷找份工作。父亲初来乍到也是人生地不熟的。但马婆婆就认准了父亲,说父亲不帮这个忙,她就住在我家不走了。因为她不想再奔波回东北了,也不想让闺女左右为难。
那些日子,马婆婆和她哑巴儿子就住在了我家。那季节正是砍大白菜的时候,家里刚买了二百斤大白菜。马婆婆说她就爱吃我家的饺子,奶奶就和母亲每天给她娘俩包大白菜馅的饺子。在此期间她也和奶奶学会了怎么调馅好吃,说她学会了好回家给他们一家人做。父亲每次从单位回来,都会买一斤或半斤肉放在馅里。父亲说东北实在亲戚,就应该实在地招待。
后来父亲听说单位缺个门卫,待遇也好,马婆婆的姑爷也符合条件,就给她姑爷安排了进来。当天她姑爷来单位了,父亲特意找他谈了话,告诫他,他能此工作完全是看马婆婆的面子。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遇到困难了,怎么能小家子气拿老人出气呢?老人是用来疼的,而不是孩子的出气筒!如果以后他还是孝顺马婆婆,这个工作他也就别干了!他听后连连点头,并承认了自己以前的不对。隔天,父亲休息在家特意包了饺子,马婆婆和她哑巴儿子吃过饺子,她姑爷来接她回了家。
马婆婆回去后,按照奶奶教的调馅方法经常给他们一家包饺子,他姑爷对她的态度也转变了。没过多久,马婆婆和她闺女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饺子馆,就叫“东北饺子馆”。开业那天,父亲还特意领了几个同事去捧场,奶奶和母亲也被马婆婆请到了她们饭馆。回来时,带回了一盒芹菜肉馅的饺子,吃着有股我家饺子的味道……
母亲去世后,我和哥每次回家,父亲无论工作再忙,临走前都会给我和哥包饺子。我喜欢吃父亲包的饺子,我寝室的同学也喜欢吃。每次我从家带回的饺子,她们都会奋不顾身得抢着吃。每次回家,我和父亲说起同学也爱吃我家的饺子,父亲都会给我多装几饭盒,让我分给同学吃。有一次父亲去学校看我,还竟然背着一个面板,攥好的菜馅和肉馅。那天他在宿舍给我们几个同学包饺子,也就是那天,我和父亲学会了擀皮包饺子……
但好景不长,母亲去世一年后,父亲也去世了。他去世后,我在冰箱的冷藏箱里,发现了他包的各种馅的饺子。当我看到那些标注着日期和馅料的饺子时,泪水模糊了视线。那些整齐排列的饺子,像是父亲用尽最后力气写下的无言家书。
我取出最后一袋饺子,标签上是父亲颤抖的字迹:“茉莉最爱吃的白菜香菇”。原来在母亲离开的这些年里,父亲一直用这种方式延续着他们的爱情。那一刻我也终于明白了,姥姥当年要的从来不是会包饺子的手艺,而是一颗愿意为所爱的人俯身厨房的真心。从父亲为了爱情学包饺子,到奶奶用饺子温暖邻里,再到马婆婆一家因饺子开启新生——这小小的饺子里,包着的是我们东北人最质朴的处世哲学:日子再难,只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生活就总有热气腾腾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