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母亲和她的绿豆芽(散文)
我来省城念大学那年,实在放心不下一个人在家的母亲,那时候父亲去外省打工了。我就好说歹说把母亲劝着和我一起来到省城,我俩在学校的附近租了一个小平房。母亲在农村呆惯了,一下离开土地她实在不习惯,来的那些日子总是吵吵着说要回去。都被我给劝住了。一天她去菜市场回来时,买了两大袋绿豆,她说她要生绿豆芽卖。
母亲满怀信心地说,她看了城里卖的豆芽菜生的都是那种老长的,她要生就生笨豆芽纯绿色的,那样准保销量好。
母亲干啥我不反对,只要她开心能留在我身边就行。母亲的性格属于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她因此置办了大桶,买了盆子缝制了棉垫子。一切准备就绪,她开始泡绿豆。
绿豆在清水中浸泡了一夜,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就急忙起床去看她的绿豆了。母亲掀开盖在桶上的棉垫,看着一粒粒吸饱了水份、胀鼓鼓的绿豆,脸上露出了像看着自己孩子般的慈爱笑容。
她把豆子里的水滤掉,用水反复冲洗几遍,把豆子放进大铁桶里,然后细心地盖上她缝好的两层棉垫子。接下来的几天,母亲也睡不了几个小时觉,为了照看这些豆子她还上了闹钟,铃一响她就急忙起床去看她的豆芽,严格把控着时间和温度。每天准时换水,定时浇水,而且严格把控着水的温度。每次我下课回来,总能看到她要么在查看豆芽的生长情况,要么就是在翻看她那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浇水的时间、水温,以及豆芽细微的变化。
母亲身体不好,以前腰摔伤过,我看她为了这些豆芽不停没日没夜地忙碌,怕再累坏她。就劝她快去歇歇吧!何必那么累呢?她却说,不受累哪行呀?这些豆子就像没长大的孩子,需要好好呵护,才会成长。
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几天后,母亲的第一桶“笨豆芽”终于生好了。揭开棉垫的那一刻,一股清新的豆香扑面而来。只见桶里的豆芽短粗,胖墩墩的,嫩生生的还泛着一点黄洋洋的绿。它绝不像市场卖的那种细长惨白的豆芽。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踏实。母亲高兴地看着笑着说:“还真成功了!她眼睛里放着光,小心地捧起一小捏,举起来对着阳光看着,眼睛里笑出了眼泪。
豆芽生好后,母亲炒了一盘先让我尝尝,我吃后感觉母亲生的绿豆芽嚼起来不水还有股淡淡的甜香。可比市场卖的好吃多了。我对母亲竖起来大拇指。母亲听到我夸赞,高兴地把生好的豆芽用大桶装好,围上棉垫子,推着三轮车就去了附近的早市。
我中午放学回到家,看见母亲已经回来了。她给我炒了一盘绿豆芽还拌了一盘黄瓜丝猪耳朵。母亲说今天卖豆芽很顺利,旗开得胜。一桶豆芽全卖光了,她挣了钱就给我买了一个我爱吃的猪耳朵。她还和我说再生豆芽她要生两桶,因为集上的人都认货,说母亲发的绿豆芽,一眼就能看出她卖的豆芽,是以前农村自己家生的那种纯绿色的豆芽。
母亲用的是那种拎秤,为了卖豆芽她特意买了这个秤。母亲说这种秤方便,走到哪都能秤。关键的它还准。称秤的时候,母亲总会把秤翘得高高的,称完了还要给人多抓一把。她背地里和我说:“咱不差那一点,大家只要吃得高兴,下回还会来找你。”
遇到生活困难的老人,母亲还会主动便宜些,或者干脆送一些。有个经常来买豆芽的王奶奶,家就住在集市的附近。她每次来买豆芽绝不多买,只买五毛钱的,五毛钱也没法称呀?母亲就干脆不给她称,直接给她抓一把。
后来母亲从别人嘴里了解了老人姓王,是个孤寡老人。每月靠政府发的困难补助生活,老人虽说日子过的紧迫,但喜欢做善事,她有点钱都会攒起来,攒够一定数目,会买一些零食水果送给附近的福利院孩子和老人。母亲听了她的事迹后也被她的善良感染了,每次王奶奶来买绿豆芽,母亲都不会收她的钱,有两次母亲还把卖的钱买了一袋面和几斤水果和她一起去了福利院。有时生豆芽多,母亲还会给福利院送去一盆。
母亲的善良之举,很快就在街坊邻里间传开了。不仅有回头客,还有许多临近郊区的住户来母亲摊位买豆芽。我们住的出租屋前,时常会有一些好心人留下一些水果,或者有几颗自家种的蔬菜,那是顾客们表达谢意的方式。母亲看着这些,总是特别欣慰,她觉得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不仅找到了事做,更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
生意好了,母亲也更忙了,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她又添置了几个大木桶。她说她要多生一些豆芽,再多攒点钱,琢磨着再整一个摊,把我父亲也给接到城里,不让他再东奔西走四处奔波打工了。
然而,就在母亲的小豆芽生意越来越红火,母亲也给父亲捎信让他来找我们的时候,老家突然传来噩耗: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伤到了脊椎,情况很严重。
接到电话母亲一下懵了,那会她正在给那些豆芽浇水,手里的水瓢“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她“哇”地一声哭出声来,哭过之后,她急忙忙收拾好东西。她把那些生好好的豆芽分给了左右的邻居,把大桶、盆子都擦洗干净收好。她看着这个我们母子俩经营起来的小小家当,眼里满是不舍。
当晚母亲就买了快车票回了乡下老家,走时,她还拎着我们来省城时她带的简单行李包,只是现在里面多了塞满了她给父亲买的各种药品和补品。她临上车时反复叮嘱我:“儿呀,要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学习别太累着……那些老顾客,你替我跟人家说声对不起,我不能给他们生豆芽了……”
母亲只和我在省城呆了整整一年,最终还是回到了她熟悉且难忘的乡村,回到了需要她照顾的父亲身边。她就像一阵短暂而温暖的风。但她用那一桶桶胖墩墩、绿莹莹的“笨豆芽”,在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发出了最朴素的诚信与善良。后来,我也经常买绿豆芽吃,只是在菜市场里再也找不到母亲生发的那种胖墩墩的短粗豆芽了。但母亲那年在我们租住房里,系着围裙,围着大铁桶忙碌的身影,将一把把充满生机的豆芽递到顾客手中的样子,永远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