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时光】心态决定生活(赏析) ——读柳宗元《江雪》和《渔翁》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两位唐朝开拓者,他们发起的古文运动一直映射到后世,让古文成为中国文章中的主体;他的诗作时人比之诗豪刘禹锡,又与韦应物并称,继承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遗风。
他少年成名,年仅二十一岁就科举及第,走上政治舞台,后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成为被贬谪的八司马之一,担任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度过了十多年,这时的柳宗元既有儒家的济世救民情怀,写过为百姓仗义执言的《捕蛇者说》;同时又寄情山水,在山水中疗养自己的挫折情绪,颇有道家神韵。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还有《永州八记》这等文学史上的山水小品文神作,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柳宗元的经历,活脱脱又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文章憎命达的例证。
渔父,就是渔翁,与樵夫一样,都是隐士的代表形象,道家思想的反映。真实的渔民樵夫,或许忙于生计,不会有那么多兴致考虑山川是否美丽,但文人笔下的渔樵,一定是寄情山水自得其乐明哲保身的隐士,他们能不能钓到鱼、能砍多少柴无所谓,但一定要独居世外,醉心山水之间,以显示自己的孤傲和高洁。中国的文人有达儒穷道的传统,居庙堂之高时能经纬天地为国为民,所做诗文大多也是策论奏疏之类治理国家的思考;处江湖之远时则渔樵互答,在美丽的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自由,能自由的写出自己真实的心声。柳宗元也不例外。这两首诗中的渔翁形象,就是作者自比,是对失落的政治生态的控诉和反讽,是对自己高贵品行的坚持,是对人生自由精神的追求。
《江雪》应该是柳宗元刚刚被贬谪时所做,这时候他还没从失败的政治阴影中走出来,身边的世界是一片死寂,是万马齐喑。诗歌全文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的千山和万径是互文,鸟飞绝和人踪灭也是互文,总之就是说不管是山还是路,都没有人或者鸟。这一联深得中国传统民歌一唱三叹之妙,十个字反复强调绝和灭,强调千和万,强调外物都没有了,不在了,一下烘托出一个寂静冷清空旷虚无的环境。凡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塑造出这样一种环境,当然是他心里状态的反映。他借助这样的景物描写,借助恶劣的自然的环境指代严峻的政治环境,用一片死寂指代朝中改革失败后,已经没有再真心为国为民考虑努力的人,自己已经没有同道者。下一联主人公出场了,一个渔父形象——蓑衣,斗笠,小船,老翁。“孤”字形容的其实不仅仅是小舟,包括下面的一蓑一笠一老翁,都是孤独。天地间一片死寂,主人极端的孤独。为什么?诗中明显的原因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因为寒冷,因为下雪,所以没有人出来。显而易见,柳宗元实际是说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也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进行对抗的。然而,孤独的渔翁还在钓鱼,就是说我还是一个孤独的斗士,在政治的风雪中傲然挺立,做着我应该做的事。最后一句,独承接上句的孤,钓的不是鱼,而是寒江雪,正式点出了诗的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翁之意不在鱼,同样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山水,不就是江山社稷吗?
整首诗,就是一幅寒江独钓图,还真有人画过,因为这首诗的画面感太强了。有山,有路,但没有任何有生命的物体,这是大背景;我一个人,在漫天风雪中,在刺骨寒意里,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宛如雕塑一般。我是在钓鱼,实际上也是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本分。这是柳宗元的宣示,也是他给后来人的启示。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极具画面感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诗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孤单无奈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的努力,坚持自己不与世苟同的清高人格。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经历了挫折和沧桑,也接受了时间的治愈。真的,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无论是失恋还是失业,无论经受了多大的打击,哪怕感觉已经生无可恋走投无路,但只要在时间中坚持,一切都会过去。就算不能东山再起重获成功,习惯了当前的生活,那些曾经痛不欲生的失败挫折感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后来的柳宗元,以山水为伴,早已忘却了那些政治打击,那些壮志未酬,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隐者。
同样是写渔父,他的《渔翁》显然就是在永州后期的作品,这时候的渔翁,同样是诗人自己,但显然已经经过了治愈,经过了修炼,心态已经十分平和。全诗是:“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相对《江雪》而言,这首诗清新明快得多,再没有那种压抑肃杀的感觉。全诗写的不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而是写了一个渔翁一天的劳作。
诗歌是说一个渔翁,晚上住在西山旁边,早上起床后就打湘江中的清水使用,还就地燃起了竹子。同样的辛苦生活,这时候感受到的已经不是艰苦,而是生活已经习惯并自得其乐了。渔翁能就地取材利用湘水和楚竹,作者何尝又不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山水和人文,治愈了自己的政治创伤?等到太阳出来,烟火都已消散,渔父却不见了,这时传来“欸乃”一声,原来是渔父划桨的声音。随着声音看去,看到江上的山川,眼前突然呈现一片绿色。《江雪》中的白色是肃杀,是萧瑟,而这里的绿色则是生机勃勃,是明丽欢快。用“绿”字形容山水,是最贴切的字,也是最美的字。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绿字一出,诗句立刻熠熠生辉,那句诗中的绿还是渐进的,柔性的,本句中的绿字,却是让秀美的山水一下呈现出来,是一种震撼的美,突然的美。正如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的劳作中,不经意间头一抬,却突然发现了山川之美,周围之美,生活之美,这不就是山水田园诗人的最高境界吗?能达到这种境界,必不可少的是心态的平和,还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带有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眼睛。生活从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心态和眼睛。最后一句,渔父在船上,回头看去,看到的是河流随山势而高,直欲伸入天空;河边的山石郁郁葱葱,与白云似乎齐平。最后这句诗,一方面是写实景,有山有水,水侧高耸入云的山,山间连绵不绝的水,还有白云掩映,青天笼罩,那是山间最美的风景;另一方面是化用了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就是写隐士生活的闲适。
这时候的柳宗元,已经习惯了永州的贬谪生涯,习惯了优美山水对自己心灵的慰藉,已经没有了当官做宰的雄心壮志,更没有了功名利禄的羁绊,有的只是在美好的自然条件下无拘无束的生活,自由自在的审美。还是那句话,渔翁,或者说柳宗元能够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是因为他不被俗世遮蔽的眼睛。
同样是柳宗元在永州的作品,同样写渔翁,心境不同,感受自然各异。而人的感受,固然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更有着自己阅历、心态的成熟。我们可以感受《江雪》的愤懑不平,为柳宗元义愤填膺,并感慨自己遇到的种种艰辛和不公;我们更应该感受《渔翁》的青山绿水,为柳宗元庆幸祝福,并调整心态,让自己的每一天能够发现环境中的美,生活中的幸福,生命中的小小惊喜。七绝一首,同叙渔父:春光明艳柳条新,流水粼粼燕子音。斗笠蓑衣一钓叟,鱼肥酒美话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