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忆】沉醉的“世外桃源”(散文)

精品 【云水·忆】沉醉的“世外桃源”(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371.9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8发表时间:2025-10-05 11:01:24


   十五年前一个春暖花开季节。《恩施日报》副刊编辑打来电话,约我写一篇沙溪石门的游记散文。
   我出发去石门那天上午,时任沙溪乡党委书记刘勇,派人将我“拦截”到了离石门不远的石磐溪。
   我第一次发现,群山封闭的深山幽谷里,居然藏匿着一片人间仙境!
   石磐溪古寨,曾经是古盐道上一个喧嚣繁华的土家吊脚楼边镇,后来成了久藏深山的“世外桃源”。
  
   二
   那天我坐车从城里出发,到了石门河峡谷口,行驶在一道千仞峭壁上。汽车左拐右转,盘旋而下,过了石门河,一头钻进大山。
   越野吉普一路跨谷过溪,盘桓而上。泥结石简易公路,坡陡弯急路面窄。林间鸟语花香,石拱桥下溪流淙淙。群山、峡谷、公路边,却不见一户人烟。
   “到了,到了!”奉命“拦截”我的乡干部老舒连声招呼,车窗外的视野忽然开阔起来。以石磐溪为界,一边是秧苗正在返青泛绿的大片稻田,一边是洋芋花开,苞谷苗蹿长的大片缓坡。
   宽阔的庄稼地周边山势险峻,悬崖峭壁别有洞天!
   缓坡地这边峭壁叫滴水岩。岩上排列着一串溶洞,长方形的像门洞,四方形的像窗户,洞口整齐得好像人工打凿的。外面看洞挨着洞,里面也相互贯通。洞口有水常年流淌绝壁上,留下一道道水印,所以叫滴水岩。
   石磐溪山坳,曾经是利川至咸丰边界的军事要隘,名为张高卡,扼守在川鄂湘古盐道上。
   据寨子里90高龄的滕久家老人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62年)率领太平军远征四川。正月间走盐大路,从湖北来凤过咸丰,突破张高卡进入川东门户利川境内。当地有钱人害怕“长毛”抢掠,携带财物藏匿在滴水岩洞中,逃过了一劫!
   我查阅清光绪版《利川县志》所载:“同治元年正月,广西贼石达开至来凤,号称十万,分扰县境。(利川)从九品衔于东痒等,率团练御贼而死。”印证了这个民间传说。
   石磐溪田园那边有座瓦厂岩,与滴水岩遥遥相望。古寨里曾经大规模修建吊脚楼,在绝壁岩下建过瓦厂,绝壁岩因此得名瓦厂岩。瓦厂岩虽然没有对面滴水岩那么险峻,绝壁下一排溶腔,却也生得奇形怪状。这些溶腔大小深浅不一,形态各异。里面的石钟乳有的像巨笋顶天立地,有的像莲花蓬勃盛开,有的像蛤蟆仰头捕食……
   让我颇感以外的是,这些远离古寨的溶腔,被村民当作了天然牲畜栏圈。有的关牛,有的关羊,旁边还有存放草料的“库房”。吊脚楼底层就是圈养牲畜的场所。这里的牲畜远离古寨圈养,体现了古寨人畜同屋的传统习俗正在得到改变。若是别的地方,在远离人家的岩洞里圈养牲畜,绝对是不安全的。可是听寨子里的人说,他们家的牲畜长年圈养在这些岩洞里,从来没有被盗过!
   我从古寨人自信满满的话语里,感受到了淳朴的古寨民风。
  
   三
   石磐溪古寨,是一个以土家吊脚楼群为主的自然村。
   清朝末年,石磐溪出了一位名人叫张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将张高卡改为张高寨。张高寨以石磐溪边的古寨为中心,在滴水岩和瓦厂岩后边的山坳内外,修建了40几栋吊脚楼,沿着石磐溪边的古盐道,分布成上中下三个院落,现有70多户人家居住。
   鄂西山地多数不平顺。人们建房栖身,只能利用山边坡坎,依山顺势,凌空吊柱,悬空建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吊脚楼用多根木柱、木枋穿斗成排架,支撑青瓦屋面,也称为干栏式建筑,建造技艺历史久远。
   古寨吊脚楼融汇了鄂西湘西土家民居建筑风格。在吊脚楼布局上,多数为一排正屋的一字型,一排正屋配一头厢房的“丁”字型俗称“钥匙头”,还有一排正屋配两头厢房的工字型俗称“撮箕口”。古寨吊脚楼飞檐翘角,几层彩廊曲径通幽,体现了吊脚楼结构、轮廓之美,凝聚着土家人独特的匠心和智慧。
   吊脚楼独特的建造艺术,是将四合院吊脚楼的正屋和厢房,用一间“磨角”连接起来,这间“磨角”也叫“马屁股”。有了这间“磨角”,整幢吊脚楼启承转合就显得自然、合理,美观大方。
   “磨角”下面有一根粗大的顶梁柱,正屋、厢房几层楼的几十根檩子、椽椁、楼枕,还有穿枋、挑枋,全都通过公母榫,穿斗在这根粗大的柱子上。这根柱子就像一位身中乱箭的将军屹立在屋角,被人们称为“将军柱”,也叫“伞把柱”。掌墨师的墨法必须精准,错画一个眼,满柱眼皆错。以“将军柱”、“伞把柱”为枢轴,支撑起正屋和厢房的各个楼层,将两坡水的瓦面,三开间的正屋与厢房,合围成四合天井院落,成为走马转角的吊脚楼。
   像石磐溪古寨这样大的规模,而且保存完好的吊脚楼聚落,眼下在利川市境内别无二处。
  
   四
   行走这片“世外桃源”,古寨遗风随处可见。
   吊脚楼的中堂,主要用于祭祀和红白喜事接待客人。正壁上装有家神的神龛。
   神龛造型很讲究,文字也有特色。其中有一户人家的神龛落堂里竖排大书:“天地君亲师位”,两旁小字记录了主人家历代祖先开基立业的功德。神龛两边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其意是希望后辈光大祖先功德,光耀本族门楣。
   寨子里还保留着一些土家古寨的生活习俗。火塘上面悬挂着两米多长的木架炕楼,是用来炕土腊肉的。即使到了春天,寨子里很多人家炕楼上,还挂着一块块焦黄的土腊肉,一直要吃到当年腊月杀过年猪,再炕新鲜肉。如此周而复始,一年四季有肉吃。
   寨子里的妇女们习惯在火塘一边烤火谈家常,一边做饭烧菜,只有家里来了客人,主妇才到厨房做饭。
   鼎罐煮饭,锅儿炒菜,靠的是悬挂在火塘上的梭筒钩。
   梭筒钩主体是一根两米长的空竹筒,里边有一根比竹筒还要长的木钩。木钩穿在一块条形木板的圆孔里,木板的另一头拴在竹筒上。凭借长木钩与木板圆孔产生摩擦,卡住木钩。条形木板的倾斜度越大,木钩就被圆孔卡得越紧。同样的原理,木钩挂着的鼎罐、锅儿越重,木钩就越被卡得紧。
   煮饭炒菜时,可以根据火力大小,一手握住木钩,一手控制条形木板,调节鼎罐、锅儿离火塘的高度。木钩在竹筒里上下梭动,直到高度合适为止,所以叫梭筒钩。
   如今,梭筒钩在我们山区已经少见,石磐溪古寨一些人家,依旧对梭筒钩不离不弃。
  
   五
   古寨人喜欢唱山民歌。他们在地里劳动时传唱,在鸟语花香的青山翠竹林里对歌。
   老书记的父亲滕久家年轻时,是寨子里的歌手之一,他和寨子里姓何的歌手,对歌三天三夜不打重台(不重复)。
   想起当年的浪漫岁月,滕久家老人情不自禁唱起了《十二月劝郎歌》:
   “正月过了年,情郎去挑盐。……八月是中秋,劝郎把亲收,露水夫妻不长久!……腊月落大雪,赌场去不得,劝郎想一想,几个赌钱好下场?”
   当晚,我还跟着老书记参加了寨子里的丧事活动——《打绕棺》。
   《打绕棺》又名“跳丧舞”,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是土家山寨最隆重的丧葬活动。庄严肃穆的灵堂里,粗大的白烛燃得明晃晃的,灵柩下面一盏长明灯用筛子盖着。孝子披麻戴孝,端着死者灵牌,神情庄重地走在前面,掌坛师穿戴杏黄色法衣法帽,领着跳丧的法师们跟在孝子后面,随着牛皮鼓点的节奏,跳丧的队伍围绕死者灵柩边转边唱。
   《打绕棺》的演唱形式一般是掌坛师领唱,其他法师和前来唱孝歌的众人合唱。歌词以歌颂亡灵生平为主要内容。只见掌坛师手执法杖,双眼微闭,看上去像在打瞌睡。可是他那婉转悠扬,沙哑沧桑的歌声,却很有穿透力,有点像刀郎的风格。众人气势高昂的合唱,更是响彻古寨,余音绕梁。
   回到老书记的吊脚楼院落,一钩下弦月已经爬上繁星点点的高空。老书记的爱人和她的孙女一边赏月,一边轻轻歌唱:“月亮弯弯弯上天,牛角弯弯弯两边。镰刀弯弯能割草,手杆弯弯会种田。”
   老书记问孙女:“啥时候啦?还不睡觉啊!”孙女回答:“明天星期天,我还要和奶奶陪月亮玩一会儿呢!”
   夜深了,吊脚楼外边稻田里,还有对门石磐溪里,蛙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四下里的鸣虫也跟着凑热闹。春风沉醉的古寨,让我享受了难得的宁静与舒适,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故乡老屋。我对这个遥远的古寨,多了一分故乡的依恋。
   我躺在吊脚楼上越睡越新鲜,索性披衣下床,站在彩廊上观赏星月。天空星河灿烂,月色清冷;月光下的吊脚楼倒影错落有致;远处的雷音山,嵯峨的峰峦影影绰绰。遥望朦胧而神秘的雷音山,先前古寨人那些优美的神话传说,随之涌上了我心头。
   那是清朝初年,有一位云游高僧准备在大堡山建庙宇。木料全都搬到了山上,石匠、木匠已经到齐,万事俱备,只等次日开工。殊不知,大堡山上210根柱头檩子,在头天晚上不知去向。高僧急得差人四处搜寻,终于在大堡山对面的雷音山水井里,发现了失踪的木料。高僧吩咐工匠们捞起一根,井下又冒出一根,捞完清点,210根木料一根不差。高僧知道天意难违,就把庙宇建在了雷音山上。
   千里川盐古道经过雷音山下,盐大路上的盐夫和香客川流不息,雷音山上的香火久盛不衰。山下寨子里的客店一年四季锅里不熄火。
   人们依托古盐道路边经济发了财,便大兴土木,沿着石磐溪边的盐大路,陆续建了一栋栋土家吊脚楼。
   石磐溪里石蛙多,当地人称为螃螃。听说石蛙是从雷音山上古井里游出来的。
   寨子里的人曾经结伴到古井里捉石蛙,谁知越捉越多,越传越神。古寨人出于对古井的敬畏,从此再也不敢捉古井里的石蛙了。后来石蛙顺着井水,游进了石磐溪,繁衍生息到如今。
   每年夏秋夜晚,寨子里的男女青年打着手电筒,在石磐溪捕捉螃螃。他们恪守祖训,捉大放小,不吃绝食。
   夜深了,古寨人家已经熄灯,石磐溪里一束束电光交错。欢声笑语在石磐溪流淌,年轻人尽情享受着古寨的快乐时光。
  
   六
   山里的天,媒婆的脸,说变就变。上半夜还是明星朗月,后半夜忽然风雨大作。
   次日一早,寨子里的鸡鸣犬吠,把我从梦中唤醒。我站在吊脚楼上,尽情观赏张高寨的远山近景,越看越心旷神怡。
   雨后晨光初照的山寨,仿若仙境一般,湿润清新的空气里有一丝甜味。东边的群山,轻纱般的雾气缭绕,仿佛墨迹未干的水墨画;西边形如手指的岩头,白云缠绕,恰似观音坐莲台;南边的雷音山顶,奇峰破云,山间峰峦叠翠,在古寨后边展开巨幅背景图。
   寨子里的果园、菜园和花卉枝叶挂着雨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桃花、梨花、李花竞相开放;院坝边牡丹、芍药有的花瓣盛开,有的含苞待放。
   昨夜一阵风雨,古寨果树落英缤纷,地上的梨花、李花一片雪白,桃花一片粉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别说诗人孟浩然,就是我们看到这般景象也很心疼!
   清晨鸡鸣催早餐。一栋栋吊脚楼陆续升起了淡蓝色炊烟,在寨子上空随风荡漾。此时的张高寨,已经不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山寨,而是如诗如画的仙山琼阁。
   吃过早饭,我随着老书记来到石磐溪边,寻踪蜿蜒溪边的古盐道遗址。
   石磐溪平时水量不太大,碧绿的流水清澈见底,参子鱼儿在水里穿梭游弋。溪沟里有不少纹理清晰,表面光滑的石墩、石板。小的有桌面大,大的比一张床还要大,有的像螃蟹壳,有的像鱼背脊。溪水从石头边匆匆流过,涨水时,激流把石板冲刷得溜光。
   我们还没走近溪边,就听到“嘭嘭嘭”捶打衣物的声音,和着女人们的高声嬉笑。
   老书记说,这是寨子里的娘们,趁雨后初晴天气,来到溪边洗衣物。
   女人们虽然同住一个寨子,平时各吃各家饭,各干各的活,少有工夫打堆闲聊。只有隔三差五相约石磐溪,一边洗衣淘菜,一边诉说家长里短。女人们口里说说笑笑,手上的活儿不停。它们一双双赤脚浸泡在流动的溪水里,像一节节漂白的莲藕。
   看到老书记带着陌生客人来到溪边,女人们无拘无束地说笑,稍微收敛了一些。
   我在溪边旁听女人们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品味出她们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听得家里人喊吃饭,女人们将洗清的衣被,摊嗮在石板上,三三两两回家去了。
   落过雨的太阳,在古寨喷薄四射。古寨门外的石磐溪,此刻被色彩缤纷的衣被,点缀成了花花世界。
  
   七
   我跟随老书记沿着石磐溪的三叠瀑布逆流而上。这条古盐道最窄路段不足两尺宽,有些陡峭的路段,后面人的前额,会撞到前头人的脚后跟。
   被盐夫们踩得溜光的石板上,不时还可以看见深深浅浅的窝子。老书记说,这是背盐的人长时期在同一个地方打杵歇气,留下来的印记。
   从张高寨到雷音山这段古盐道,行人一路与水为伴:“三十六道水头钻,七十二道脚不干”。
   我们才走不远,一路上几次遇到流泉飞泻而下,跌宕深谷,有时悬崖流水好像珠落玉盘,叮当叮当。当年过往的盐夫们,就是从这一道道水帘后面钻过去的。

共 61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精彩的游记散文。十五年前,《恩施日报》约“我”写一篇沙溪石门的游记散文,我到此一看,发现这里是藏匿在深山幽谷的“世外桃源”。一路上,我看到了公路边的庄稼和花草,看到了山水相融的景观,了解到了这一带的悠久历史,还有古寨的淳朴民风;石磐溪古寨,是一个以土家吊脚楼群为主的自然村。清朝末年,这里有一位名人叫张高,威望甚高,为纪念他,人们便将张高卡改为张高寨。古寨依山顺势而建,凌空吊柱,古朴自然,美观大方,建筑风格保持完美。行走这片“世外桃源”,古寨遗风随处可见。这里生活古朴,充满乡土味;古寨人喜欢唱山歌,在劳动时唱,男女在林里对歌对唱。古寨里可赏月,可观美好风景,可听古老传说,还可在小溪里捕促螃蟹,尽情玩乐;山里的天,变化无常。雨后的山寨更为美好。游览中,听到老书记讲了古时这里古时的盐道传说,还目睹了溪边密林里的“红军坟”,寨中流传着红军为民英勇奋战的动人故事。如今,古寨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列,仍是那片让人沉醉的“世外桃源”。作者通过游览,赞美了古寨历史悠久,景观秀美。讴歌了古寨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的时代风貌。赞美了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古寨变化巨大的好风景。文章叙写细腻,情感真挚,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感谢劳神老师提供美文供大家赏读。祝老师双节快乐,创作愉快!【编辑:乡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05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笛        2025-10-05 11:03:47
  文章首尾相扣,层层深入,重点突出,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中。值得赏读。
2 楼        文友:乡笛        2025-10-05 11:06:17
  文章语言流畅,文字朴实,主题明确,叙写生动,引人入胜。好文章,再次拜读学习了。
3 楼        文友:劳神        2025-10-05 12:07:01
  由于作者发完稿补觉去了,复迟为歉!感谢老师假日编发小文,并赐予编按点评热情鼓励!在此敬茶,问好老师!
   在喧嚣的城市住久了,想到乡下寻找一片静地。石磐溪古寨就是养眼养心,让人沉醉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仅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有神秘的民间传说,淳朴的古寨民风,传统的生活习俗,以及吊脚楼的建造技艺,古盐道的遗迹和追忆……这些无不彰显这“世外桃源”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厚重感。本人文笔所限,开掘不深,提炼不夠,望老师不吝赐教!祝老师双节快乐,幸福安康!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