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水缸滟滟(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水缸滟滟(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83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6发表时间:2025-10-05 11:22:14

一口潋滟的水缸是土灶台的灵魂。
   缸是粘土做的,经过窑炉烈火烧制的陶品。泥土的灰褐本色,没有漂亮的彩绘图案,只是里面光滑,外壁粗糙而有明显的道道纹理。就刷一层面釉,素颜简朴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不论贫穷与富贵,只需一处安身之地。其形,圆圆的“厚唇”缸口,上大下小,伫立着,如放大的半个蛋状。容量多的是大缸,容量少的则是小缸。若俯在缸口,面朝缸底喊叫,你的声音就会在空荡荡的缸内,嗡嗡地回响。洗一洗净净身,装满水,沉沉稳稳的自有分量,自有光亮。
   农家有讲究,水缸一般都放在土灶的北侧,风水学说是北侧磁场较佳,能聚集生气。
   一天中,水缸的肚子饱满的时候,一家人的肚子是饿的,当我们的肚子吃饱的时候,水缸的肚子却渐少了。每当公鸡破晓,父亲起床的第一件事,就到厨房门背后拿起扁担钩子、水桶,然后打开门,到庄东头小河边的水榻上挑水。大清早,水榻子上还有点忙,庄上的人有的淘米,有的汰衣裳,有的挑水,须轮流下去。挑水的木桶很大,一担水有一百多斤,挑在肩上,躬身从每道台阶吃力地蹬上岸来。父亲嘴里“嗯唷号”地哼着,随着脚步移动的节奏,木桶里荡出滟滟的水光。水珠顺着水桶滴在干燥的泥土上,浸出两道车辙般的印迹。挑到家,放下扁担钩子,掀起水缸盖,拎起水桶朝缸里倒。水缸须三四担水才能盈满,河水浑浊,就放一点明矾定一定。每天早晨都会听到,父亲的哼号声、扁担的咯吱声、倒水哗哗声的交响。
   村庄升腾的第一柱饮烟,从一瓢水开始。
   当母亲打开缸盖,水缸如是睁开了沉睡的眼皮,把人影、房顶、灶台映在水里。先打一瓢水洗一下锅,再加满,倒入淘洗过的米。然后,用“扒灰佬”将锅膛里的冷灰扒到簸箕里,倒掉。点燃草把,漆黑的灶膛便亮了,锅底热了。在火叉捶火的一声声中,铁锅里的粥“咕噜咕噜”地翻滚,锅盖边缘冒着热汽,第一顿早餐就煮好了。一家人吃过早饭后,上工的去上工,忙家务的忙家务,上学的去上学,各忙各的去了。
   中午,上工的、上学的都回来了,开始做午饭。中午用水量比早上多些。母亲从水缸打了一锅水,又将汤罐加满。那时,我家的土灶台上有大、中、小三间锅。奶奶在锅膛门口先烧一中锅的饮用水,用水瓶装好,再煮饭。小锅炒菜,用盘子盛起来,再烧下一只汤菜,都是家里菜地里长的鲜蔬。秋天菜多些,鸡蛋炒韭菜,青豆炒山芋葶子,炒茄子,熬番瓜,豇豆、刀豆,还有丝瓜蛋汤,冬瓜海带汤等家常菜,但中午一般是三菜一汤。
   当水缸第三次睁开眼睛,便是做晚餐的时辰。晚餐也是煮粥吃,但夏秋季节,天气热,先要烧一大锅的洗澡水,所以用水量也颇多。家人吃过晚饭,父亲调猪食,喂猪。母亲关好鸡窝门,扫地,忙完后,就到灶台旁,打水洗锅抹碗。至此,一大缸水就这么煮呀、喝呀、洗的就用空了。水缸盖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别看水缸整天沉默着,但有灵性。睁眼时,最爱看的是锅里升腾的袅袅热气,还有那灶膛内跳动的火焰。闭上时,就爱听锅里呲呲啪啪声,还有那锅碗瓢盆的交响。水缸不寂寞,昨天空了又满,今天满了又空,水流哗哗是它快乐的心声。
   我们的日子离不开一口缸的助力。
   乡村人家有习俗,入冬要腌萝卜干子和大咸菜。秋天的白露节气一到,家家在菜地里种的萝卜,到初冬就长成熟了。母亲将萝卜从菜地里收回来,放在担水的木桶里,挑到河边洗掉上面的泥巴。在砧板上用刀切成小角状,装在竹篮子里。然后,把水缸里的水打掉,将切好的萝卜倒进缸内,加上粗籽盐搅拌均匀,置一块比缸口小的木板,上面放一块大石头压住。一夜过来,鲜嫩的萝卜便浸泡在了盐卤里,已变得绵柔。次日,从缸里捞出来,摊在门前的芦苇薄子上,晒干,食用。
   萝卜干腌好了,在下浓霜前,又开始腌大咸菜。把高棵子大头青一层一层地放进缸里,每一层洒上盐,再用手摁实。水缸叠满了,同样,大头青菜上也要放两块石头加压。每隔两天将缸里倒翻一次,翻三四次后,大菜表面就会生出一层白色的盐霜。再过一段时间,盐水缸里泛起微生物发酵的泡沫,也就是“鲜露”。鲜的是水缸里的烟火味。
   锅灶在没有水缸的时候,就用水桶代替,每顿吃完了就去河边去挑,暂且麻烦些。
   到了腊月,杀年猪,蒸馒头是过年的象征。那时候,包馅的馒头是过年吃,蒸的实心长馒,切成薄片晒干,到大忙时当干粮吃。所以,家家蒸得多,少则几十斤,多则百拾斤小面,那就需要用好几个盆呀缸的来装。此时,刚腌制过大鱼大肉的水缸,洗了洗,又临时发挥了作用。头天晚上,父母将起好膏头的小面,一团团地放入缸里、盆里、笆斗里发酵……馒头蒸好了,香喷喷的,水缸俨然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水缸默默地蹲在灶台的旁边,不但恪守职责,还时刻关心着灶房的安全大事。“穷灶门,富水缸”这个谚语的意思是,灶门里的柴禾要少放点,而水缸里的水始终要保持满满的。因为一个人在做饭时,忙上忙下的,灶膛里的柴火难免会掉出锅膛门外,而引起的火灾事故有很多很多。一旦发生意外火情,就立急打缸里的水,迅捷浇灭,避免火势漫延而造成灾难。此时,水缸如是一名救火员。
   还有谚语“水缸出水蛤蟆叫,功夫不大大雨到”,说的是一种气象。即春夏季节,当水缸外表冒出细密的“汗珠”时,天空很快要下雨。这是因为下雨前,空气中湿度大。而水缸的下面部分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后,水缸的表面就会凝结成小水珠现象。观缸识天气,水缸不会说话,却给农家识辨天气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水缸里净化过的水,是儿时味觉最朴素的甘泉。大热天,我在外面疯玩得囗干舌燥时,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扑向水缸,掀起缸盖,操起水舀子,就咕咚咕咚地猛饮起来。一口气喝完,直沁肺腑,解渴消暑,满口爽甜。夏天一场大暴雨后,田、沟、塘溢出的水哗哗地朝河里流,此刻却是捉鱼的最佳时机。一个时辰,能捉好几条喜人的野生鲫鱼,在篮子里活蹦乱跳着,拿回家,放进水缸里养起来。
   水缸也有受伤的时候,主要是严寒的冬天,缸里的水结成冰块,化冻的时候,冰块膨胀,造成缸壁裂缝,漏水,这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还有人为的,就是腌咸货时将水缸搬来移去的过程中,容易受伤。那年代,常常有锔碗,补锅,修缸的手艺人走村串户,上门修理。修缸师傅,先用凿子、锤子,将裂痕凿一条缝。然后,用沾合剂涂在凿好的缝里。修缸师傅又在缝隙的两边凿了好几个孔,在孔里打上铜钉巴子,像是水缸长出来的牙齿,深深地咬住裂缝。修好后,为了确保水缸有足够的承压力,又用铅丝在缸口加固一道箍。
   我吃着水缸里的水长大,可一次也没有为水缸里挑过一桶水。那年,我虚岁十八。那天,我第一次接过父亲肩上的扁担钩、水桶。母亲说:“河边水榻子的石坡子陡,打小半桶水先试试。”我站在水榻子的石头上,扁担不离肩,躬身兜了两个半桶水,立起身就觉得肩膀沉沉的,眼冒金星。尽管肩膀压得深疼,还是坚持着挑到家。望着缸里的盈盈的水,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
   缸盛水,灶生火,火烧水,水蒸气,便有了生活的气息;水缸盈满,清波滟滟,映照的是农家人岁月沧桑的光影。那天,乡村通上了自来水,水缸静立处,缸底留下一个圆圆的句号。

共 28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口粗陶水缸,盛住的远非河水,而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本真的烟火与温度。文章以“缸”为轴,从挑水、淘米、腌菜到蒸馒头、防火灾、观天象,串联起一家三代二十四小时的晨昏,也串联起一年四季的轮回。作者以白描手法,让“扁担的咯吱”“灶膛的噼啪”“水花的哗哗”交响成曲,复活了集体记忆里日渐模糊的“水缸时代”。文中谚语、俗语信手拈来,器物与节气、农事、民俗、家风层层嵌套,赋予寻常水缸以“救生员”“气象台”“发酵罐”等多重身份,映照出乡村自给自足、敬天惜物的生存智慧。末段自来水进村,水缸退役,“缸底留下一个圆圆的句号”,既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温柔告别,也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层凝视:当便捷取代劳顿,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与土地、与亲人、与四时节令肌肤相亲的接口?本文以小见大,以物载情,既抢救正在消逝的乡土档案,亦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具有浓郁的原生态质感与隽永的反思意味。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05 11:22:52
  文字质朴有光,一口水缸写尽烟火乡村;细节生香,劳作、节气、人情尽纳其中,温柔敦厚,余味悠长。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05 11:23:32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节日快乐、创作丰收!
回复2 楼        文友:农言        2025-10-05 13:14:46
  谢老师精彩编按,辛苦了,敬茶!祝您国庆节、中秋佳节快乐!全家幸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