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吴堡的文化气息(散文)

编辑推荐 【云水】吴堡的文化气息(散文)


作者:戈比 秀才,198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9发表时间:2025-10-05 13:51:09
摘要:刚到吴堡,我就被这浓浓的具有群众文化氛围的场景所深深感动,仿佛每一寸空气都浸润着诗意与温情。月光未至,心已澄明,这方土地上的笑容与吟唱,早已将中秋的团圆之意悄然铺陈。文化如风,润物无声,让吴堡的夜晚有了灵魂的温度。乡村振兴,不仅在于屋舍俨然、田畴翻金,更在于人心有所寄、精神有所归。

【云水】吴堡的文化气息(散文) 声名远扬的吴堡县,鲜有人不知晓。文学巨擘柳青,以及英雄人物樊文德、慕生忠等,均诞生于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此次前往吴堡,有幸随同陕西省散文学会陈长吟会长及诸位文友,参与“乡村振兴,文化同行”基层采风活动,得以深入感受吴堡蓬勃发展的文化气息。
   这个季节的吴堡,流经县城的黄河像柔软的绸缎,在夕阳照射下泛着浅色金光,缓慢而无声息。黄土坡上,枣树成林,柿子、黄犁、苹果缀满枝头;穗头朝天的红高粱刺向天空,像片片丹霞在沟沟洼洼闪烁;粗壮的谷穗如婴儿的胳膊,沉甸甸地垂向大地,我被吴堡的秋感染了。感叹这不仅是色彩的惊艳,更是生命节奏的深沉回响。这秋的金语,是劳动人民用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果实的低吟浅唱,是黄土与黄河相拥千年的古老情话,是大地与河流在岁月深处凝望时的无言默契。正如《诗经》所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方水土孕育的不仅是丰饶物产,更是陕北文化气息绵延不绝的根系。
   到了吴堡已是下午三点多。我们一行人,在县文联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沿着街道靠南黄河岸边塑胶铺就的红色跑道,急急向晚上的“大河邀月,吴堡聆伙”中秋诗歌朗诵会现场赶去。远远地我就听到了前面黄河畔上“走头头儿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儿的那个灯……”高亢明亮,流传甚广,耳熟能详的信天游。传递来的音色里全是幸福满满的欢愉情感,这与我早年听到张天恩信天游中那苍凉悲苦的调子截然不同。我想,如今的信天游也昭示着时代变迁下民间情感的深层转向。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天晚上的活动现场就在前面的黄河岸上,这是朗诵会前的热场,在吴堡,流行歌曲不见得人人都能唱,而信天游从大人到小孩随便拉出一个都能手到口来,而且唱得地道,韵味十足。
   顺着灯带照亮的人行阶梯,我们很快下行到了黄河岸边,这与岸上的街道形成了不一样的空间感。整个岸边被绿色的草地及树木覆盖,绿草如一张柔软的毯子铺展在黄河岸畔。灯光球场上,红白蓝塑胶铺设的场地,各球类运动爱好者正在激烈角逐,欢笑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人行道贴着河岸蜿蜒,把几处错落的石凳和观景平台串成一条闲适的折线。树荫下立着几组青铜塑像:作家柳青、青藏公路开拓者慕生忠、赶牲灵的脚夫,他们像被时间定格的坐标,标记着黄河岸边世代相传的精神。这与从前的黄河岸有了天壤之别,环保绿化工程让昔日荒芜的河滩焕然一新,形成一道现代化的生态长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锻炼的重要场所。我回头观望来来往往的行人,有嬉闹跑过的儿童,精神矍铄的老人,相携漫步的中年夫妇,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安适与满足,流露出岁月静好与幸福快乐的神情。县城虽小,但她折射着万千城镇安居乐业变迁的缩影,也映照出乡村振兴战略基层社会的悄然蜕变。如今的吴堡,早已不再是黄沙蔽日、沟壑纵横的贫瘠之地,城镇绿化风景如画,生态宜居幸福祥瑞。我抬头向正前方的沟壑展望,梯田层层锁住水土,林海茫茫涵养水源,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正如《孟子》所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让这片古老土地重焕生机。黄河奔流不息,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贫瘠到富饶的变迁,也映照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伟力。吴堡的绿色转型,正是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协同推进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对生态规律的深刻尊重与科学运用。
   思绪间,灯光闪烁处,活动现场已到眼前。中秋诗歌朗诵会,搭建的舞台呈蓝绿色调,天幕右侧刻画了一轮银白色的明月,使晚会主题鲜明而生动。观众席呈半圆形排列,中间各色气球点缀成一个大大的园,在五彩灯光的映射下,变换着斑斓光影,宛如星河坠落人间。舞台上,在主持人深情的串场中,小学生,党政机关干部,年青的三口之家……一个接一个地踊跃登台吟诵,声音时而低回,时而激越,仿佛将奔流的黄河气息都纳入了诗句的韵律之中,观众都被这台上深情的朗诵感动着。同行的作家陈溢鹏,田丽娜,按捺不住现场氛围的动感澎湃,自告奋勇先后上台,同诗会的表演者们分别朗诵了即兴创作的诗歌。
   刚到吴堡,我就被这浓浓的具有群众文化氛围的场景所深深震撼,仿佛每一寸空气都浸润着诗意与温情。明月已经升至天空,似照亮了每个人美好的心情,台上台下展露笑容,诗里诗外韵律飘舞。这诗情画意的吟咏,已悄悄地将中秋团圆之意铺陈。文化如风,润物无声,让吴堡的夜晚有了灵魂的温度。乡村振兴,不仅在于屋舍俨然、田畴翻金,更在于人心有所寄、精神有所归。
   对他人来说,也许这就是个传统形式的节日活动,而我分明看到了吴堡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底蕴。没有形式哪来内容?形式是文化的载体,正是在这些看似寻常的仪式中,情感得以凝聚,记忆得以传承。吴堡人通过虔诚地对待每个传统节日,将这种仪式感,将这种欢聚,变成精神家园的重建,在黄河奔流不息的映照下,他们正以朴素而深情的方式,守护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根脉与心灵归处。我感受到了吴堡人从里到外的文化自觉,这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照抄,而是基层老百姓精神文明在新时代进程中的重新萌发,是物质丰裕后对精神家园的主动建构。
   吴堡人用吟唱告诉世人,乡村振兴最深的根脉,就扎根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里,这份向往,不在别处,就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中,在老人含笑的眼纹里,在每一户人家门前悄然绽放的格桑花上。如今的信天游,正以欢快的动感融入现代生活中,吴堡人不只以唱为媒,而且以崭新的文化修养,通过每个实实在在的文化活动,建立起黄土地上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意向具现了时代意识形态。在赓续中创新,在守望中升华。这种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是将传统节俗转化为现代生活的精神坐标,使乡土文明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获得的乡土叙事。我看到陕北诗意的文化潮流,在新天地里如光亮丽,如情温润,音符丈量土地,诗文承接月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吴堡人的文化蹚出了一条精神丰盈的归途,使文化的当代血脉在日常的烟火中奔流而去。这不正是乡村振兴最深沉持久的力量么?
   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想洒落在吴堡大地上诸多新型的文化景象,不只是乡土文化的回响,而且是在面向世界和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坚守文化主体性的生动缩影。这种自觉的文化传承,不是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情感的真实再现,是乡土吴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根与魂的深情守望。这种守望不是固守,而是传承中的创新,是让古老节日及景观点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焕发光彩。
   晚风轻拂,黄河低吟,吴堡的中秋诗歌朗诵会沐浴在月光中。圆月如银盘高悬,月光如白纱落入黄河人家,诗句在月光下流淌,情感在星星间流转。这一刻,传统不再是遥远的回声,而是呼吸与心跳,是家家户户围坐笑语中那一缕月饼的甜香,是吴堡文化在日常里自然生长的脉动。
   参加完中秋诗会后,我伫立在黄河岸边良久,心儿随着滔滔奔流的黄河水情思甚远。瞭望着对岸隐约的山影,耳畔是熟悉的乡音与诗行交织的余韵,我忽然明白,这条流淌千年的河,不仅哺育了土地,也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源头。文化并非悬于庙堂的空谈,它就在吴堡人祖祖辈辈生活着的这片土地里,在老百姓的笑容中,在每一个被时代照亮的角落里静静地生长着。
   吴堡人用节日点亮文化记忆,用诗歌唤醒乡土情感,让传统不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人们心头的温度。这份传承,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在每一句吟唱里奔涌向前,在每一次凝望中积蓄力量。我耳边突然响起一个文人的话语:“水走着,魂就跟着走。”这朴素的话语,道出吴堡文化的精神底色——以土地为纸,以心为墨,以情为字,在时代变迁中坚守文化的根脉。
   想到这里,我伸出双手在脸上轻轻拂拭,如同捧起一掬黄河水,让水滴尽情从指缝间缓缓流淌,一如这夜风中不息的吟诵,欣悦而绵长。踏着月光铺就的归途,思绪仍萦绕在诗声与黄河的低语间。吴堡的中秋之夜,不仅是一场节庆的再现,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宣言。当传统以诗意的方式重返生活,它便不再是被观赏的风景,而是活动者本身,在每个诗字吟诵的瞬间,持有的传统文化得到跨越。这种由内而生的文化认同,正悄然构筑起乡土文化的精神坐标。
   是啊,文化同行,不是口号,而是将根扎进泥土的诗行,在乡村振兴的图景中,以文字守望故园,以情怀照亮河山。
  

共 33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吴堡中秋记的精彩散文。作者随陕西省散文学会参与吴堡“乡村振兴,文化同行”采风活动,来到吴堡,看到黄河沿岸的秋日盛景:黄河如绸缎泛着金光,枣林、红高粱、谷穗等,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傍晚赶赴黄河畔“大河邀月,吴堡聆伙”中秋诗歌朗诵会正在如火进行,那高昂欢快的信天游,韵味十足;黄河岸边,绿草如茵;灯光球场上,运动者们激烈追逐,欢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作者柳青等人塑像,感受黄河传承精神;亲临诗歌朗诵会现场,感受不同人群登台吟诵的热闹场景,被浓浓的文化气息震撼,体会到吴堡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吴堡人用节日点亮文化记忆,用诗歌唤醒乡土情感,让作者感触颇深。通过百姓文化活动,展现乡村振兴战略下自发下乡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表达出对吴堡文化根脉坚守的敬意。文章情感真挚饱满,语言娴熟,情景交融,描写生动,富有感染力。好文推荐共享,祝戈比老师创作愉快!中秋团圆!阖家幸福!【编辑:梦在何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10-05 13:55:29
  语言灵动、精炼,画面感强。如“黄河像柔软的绸缎”“谷穗如婴儿的胳膊”“绿草如一张柔软的毯子”让秋景与河岸风光跃然于纸上。
梦在何处
回复1 楼        文友:戈比        2025-10-05 22:01:20
  谢谢梦在何处老师点评,陕北现在变化非常大,与关中地区的人文环境距离越来越小,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感和自信都挂在脸上。真为他们感到高兴,采风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愿我们都美好快乐,祥瑞安康!国庆节快乐。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10-05 14:00:15
  情感自然,真挚细腻感人。从初见吴堡秋景的惊艳,到闻信天游时对“民间情感深层转向”的感慨,再到亲临诗会现场的动容,最后升华为对文化根脉的敬畏。字里行间满是对吴堡生态变迁的欣喜、对百姓幸福生活的共情,对乡村振兴中“文化同行”的深刻认知,情感自然,引人入胜。
梦在何处
回复2 楼        文友:戈比        2025-10-05 22:06:16
  是的,这个过程非常有诗意。吴堡的景点非常多,不缺文人墨客写就的美文,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文字。问好老师,祝你柿柿如意,写作获丰,安好!
3 楼        文友:乡笛        2025-10-07 21:01:47
  一片旅游的文章,让人如临其境,感受多多。文章播写细腻,情感真挚,值得一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