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 中秋节 (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 中秋节 (散文)


作者:文绮 举人,4363.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9发表时间:2025-10-05 19:59:34

【风恋】 中秋节   (散文) “开饭啦!快来,快来!太爷爷、爷爷、大妈、姑姑、姑爷,还有咱们家的小伢们,都围过来坐啊!”一阵热情洪亮的嗓门,连隔壁三家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是中秋的团聚,是父母做好一桌菜都端上桌子后,随即呼喊全家老小都过来进餐的呼声。热闹、激情充满了堂屋。
   半个多世纪过去,这呼声仍在我耳畔回响,那么热情,那么熟悉,又那么鲜活。这样的呼声,我何曾忘记?又怎能不常常记起?
   最让我难忘的是每到中秋时,亲人们之间的欢声笑语,彼此间的浓浓情谊。
   可那些笑容,那些在心底永远抹不去的甜蜜,又何尝不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没有他们那双勤劳的手,能把粗茶淡饭酿成荷香;没有他们那颗比明月更亮的心,能把琐碎日子焐得温热;没有他们那份比星河更持久的爱,能把风雨岁月挡在门外——又何谈温馨、何有甜蜜可言?
   从我有记忆起,每年中秋还没到,母亲就早早计划起过节的事。那时生产队刚收割完芝麻、糯稻,加上上半年省下来的小麦面粉,母亲都会留着中秋用,就为了让一家人热热闹闹团圆,好好过个节。那时,尊祖父、祖父都还健在,尊祖母、祖母却早已过世。过节最要紧的是招待来拜节的姑姑一家,母亲也总为这大家庭操碎了心。平常常听她念叨:“只有愁着没好菜的,哪有怠慢客人的?”她总说,客人来了,哪怕自己少吃一口,也不能慢待人家。人家肯来,是念着亲情、想着祖宗,是把咱们家看得重呢。
   或许有人会疑惑,有尊祖父、祖父在,怎么会让我母亲一个女人家来料理这些事呢?
   往日农村,家里接过来的媳妇,就要为家里撑门户。因为伯母双目弱视,大伯父在汉口工作,二伯父在朝鲜战场牺牲,只有父亲、母亲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才能省去长辈们的操劳。
   记得那时,我们家和伯父家住在一幢面积不大的连三间土砖黑瓦老屋里,尊祖父,祖父就住在边上一间低矮的偏屋里。我们这一家,添了几个孩子后,接着房间加长了一点厢房做厨房,就这样四代人拥挤地住在一起。
   虽然几代人共住一个屋檐下,从没听到发生什么争吵,也没听到父母埋怨之类的话。每天都是默默无闻地各自忙碌自己的活,或者把手中的事做完了,到晚上,一家人吃过简单的晚饭后,随意地坐在一起聊聊天,说会话,就各自睡去。
   中秋来了,母亲的计划就是把队里分的芝麻清理好,洗干净,晒干,吃的时候以免有泥土味儿。再就是无论多忙,都把分得的糯谷整出糯米来,做点糯米食品招待客人。
   说起整糯谷,是件非常费劲的事。因为那时没有电碾子,全靠人工土用土碾子一点点地碾出来。母亲身材不高,不算强劳力,但母亲就是不服输,总要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那时,她白天还要在生产队里出工,碾米只能在晚间。本来劳累一天的她,晚上抓紧时间碾米,往往把她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作为弱女子需要保护的,在这特殊时期,没有人能为她扛一分。
   碾米时,我常看到母亲力气不够,一会就推得满脸大汗,衣服被汗湿。手打滑,就吐口涎水搓搓后继续推,往往要忙到深夜。听母亲说:“哎哟,累是累,辛苦讨得快活吃。”尽管累,母亲却非常乐观。她还说:再苦再累,脸面总得顾着。可不能为了过节,做得让人瞧不起,被人说闲话、戳脊梁骨,落个不好的名声。
   为了争口气,给家人撑面子,母亲简直付出了全力。
   碾出的米是粗糙的,带有谷壳,还要在地舂里舂,如果不舂,根本不能吃。记得母亲舂米时,我常在地尾板上踏几脚。一踩上去,母亲就说轻松多了。母亲笑眯眯地说:“咱们家这小伢,一帮忙就不一样了,真是四两拨千斤呢!”
   舂好的米,还要用米筛筛出颗颗米粒,除去杂质,那叫熟米。
   当所有工序搞完,累得母亲够呛。可是母亲特有耐心,从不发牢骚,也不抱怨其他人。因为男人的父亲,总是里少外多,家务担子往往落在母亲身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米整出来了,还要磨成浆,吊干后,才能做芝麻汤圆,或是做点糯米粑粑沾糖吃。再就是把小麦面发好,做贴锅粑粑。在母亲心里总是向好的方面去想。那个年代都穷,拿钱也买不到肉和鱼,不如自给自足
   这些食品看起来有些老土,比不上有钱人家的酒肉,鱼汤那么富贵,在我们家却是作为上等佳肴招待客人。尽管这些都饱含着母亲的一番艰辛和浓厚的情谊。
   忙一阵子,中秋节到来了。这天母亲会早早起床,准备好锅碗瓢盆,把房间全部打扫干净,来了客人有地方坐,这也是母亲严格遵循长辈的教导而行之。
   我们家最高兴的是看到姑姑一家人来了。他们先到尊祖父、祖父那边坐会,就到我们家来,也是到正屋来,跟父亲,母亲,伯母一起寒暄一些节日问候的话。
   父亲、母亲自然在厨房做哪些平常准备好的料品。也不知父亲在哪里学的,炸出的糯米坨坨又黄又酥。他边笑边表扬母亲“灶里火拿捏得好。”夫妻两人就是那样有说有笑地配合做事。
   大人做事,我们几个伢们堂弟,小表哥、表姐,就围在旁边看热闹,看一勺一勺糯米坨坨出锅。围着的我们,虽然有些碍手碍脚,在父母眼里,满是爱,没有一点嫌弃的目光。
   出锅的糯米坨坨全部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芝麻盘里滚几下,这样芝麻坨坨就算做好了。接着就是炕粑粑,蒸包子,炒几道青菜之类的,
   还有父亲头天在湖汊挖回的嫩藕,撮回的细鱼小虾,全都一一做出来。
   姑姑笑着说:“大锅大灶好烹饪。”一家人就是这样互相和谐地勉励着。
   忙得满头大汗的父母亲终于把那些该做的食品全部做好,端上桌子后,母亲叫我去请尊祖父,祖父。我请两位老人时,看得出他们非常高兴,因为祖父连忙牵着我的手,笑盈盈地一起到正屋去坐。父亲在大声嚷嚷地“快来,快来坐!”
   等一家人都到齐了,母亲凑到我耳边小声嘱咐:“小孩子家要有礼貌,别跟大人抢着吃,要学着省酒待客。”我一个劲点头。饭桌上,尊祖父先动了筷子。他面容温和,对着满桌没什么荤腥的饭菜,却一脸满意,夹起糯米粑粑沾了点糖,边吃边说:“我这辈子啊,就爱吃这糯米做的吃食。”尊祖父的话,无一不是对母亲任劳任怨的高度肯定和理解。因为平常他看到母亲一路的劳累和付出,都是为了家人过上一个欢快的节日。
   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有吃、有喝、有说、有笑。听祖父回忆地说:“这年头多太平。往日日本人在这里,越是过年过节,越是提心吊胆。”岁月静好,是无数个腥风血雨奋斗得来的。家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平稳与安宁。可以说家人的团聚是凝结在母亲全力的守护中。当母亲看到如此亲和的氛围,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一家人就是那样在回忆中品味幸福。把穷日子当富日子过,把苦日子过成了甜滋味;把平常的劳苦、艰辛全部忘到脑后去了,有的都是浓浓的亲情。不讲贫富,不论是非,不攀比高低,情绪里洋溢着淳朴,忠厚,和谐的氛围。
   看着一家人的张张笑脸。母亲说:“亲戚越走越亲。”可以说从尊祖父到我们是四代人的融合,他们是那样地珍视亲情,把亲情演绎得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完美。
   一家人心心相惜地描绘着真、善、美的画卷,在那间古朴的堂屋里熠熠生辉。
   那个样子延续了不知多少个中秋,从青年到老年,母亲一如既往地精心安排,不落俗套。
   母亲还时常叮嘱我们,长大了,将来日子过好了“不要六亲不认。”艰苦并没有磨掉他们心中的传统礼仪、礼教。亲爱的母亲就是那样掏心掏肺地对待婆家人。
   母亲的话像一颗种子,悄悄埋在了我心里。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想起那些中秋,我总会想:那一桌人大多没读过书,却比谁都懂亲情的珍贵,还把这份懂得实实在在落在了行动上。可如今,多少事让人感慨啊!有些读过书的人,反倒不如他们做得好。
   我的祖辈代代都是忠厚育人,勤奋立身,节俭养德。
   因为我亲眼目睹了长辈们的良好家风,看到过长辈们以优良的品质做人做事,亲身经历了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和温情守护。
   长此以往,长辈们的一言一行,在我的灵魂深处烙下可磨灭的印记。
   他们的优良品质,是华夏人的缩影。
   我也相信以后一定会通过我们,把华夏几千年来的精神根脉和文明薪火一代一代传下去。
   直到如今,我还在品读母亲生前的模样——为了那个大家庭,她付出的爱里,藏着多少艰辛,又带着多少沉甸甸的责任。
   比比现在,物质文明多丰厚。城乡一体化,过年过节家人都到大型餐厅、豪华酒店,山珍海味进入百姓家,吃得可口,人也体面。
   当我走进那华美的餐厅时,总会自然而然地回望,仿佛我的长辈们也会一起来,可是没有啊!残酷的现实告诉我,已经不可能了。
   常听人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这话一点不假。如今他们都走了,亲情也渐渐被岁月埋进了深处。哪怕我千呼万唤,也再也唤不回那些宝贵的情分了。
   但我始终坚信,良好的家风,绝不会被那些阴暗的心思所冲淡。
   多少年来,我最爱唱的歌是《心连心》。这首歌啊,越唱越亲切,越唱越让人沉醉在思念亲人的暖意里,也越唱越让我仿佛回到了那间永远难忘的、破旧却温馨的老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本就是阖家相融、亲友欢聚的团圆良辰。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明月天涯共一轮,山高水远割不断……”

共 36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中秋团圆饭的呼唤开篇,将读者瞬间拉回那个四代同堂的温暖场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聚焦母亲为筹备中秋家宴付出的艰辛——从碾米舂米到制作糯米食品,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家庭的责任与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用勤劳的双手将粗茶淡饭化作荷香,用比明月更亮的心把琐碎日子焐得温热。那些芝麻汤圆、糯米粑粑虽简单,却凝聚着最真挚的情谊。一家人围坐分享的不仅是食物,更是相互理解、珍惜亲情的传统美德。文章通过今昔对比,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团圆不在于宴席的丰盛,而在于家人间心灵的贴近。纵使岁月流逝,老屋不再,但母亲播下的家风种子仍在生根发芽。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根脉。在物质丰盈的今天,这篇散文提醒我们:勿忘亲情本真,珍惜当下相聚。精彩好文,感激赐稿,推荐阅读共赏!【编辑:乡村幽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村幽兰        2025-10-05 20:00:46
  精彩好文,感激赐稿,推荐阅读共赏!顺祝老师双节快乐!
乡村幽兰
2 楼        文友:乡村幽兰        2025-10-05 20:02:43
  作者以半生记忆为笔,串联起父母的辛劳付出、祖辈的忠厚持家,更在今昔对比中,将“忠厚育人、勤奋立身、节俭养德”的家风,化作跨越岁月的精神根脉。当“心连心”的歌声响起,当“海上生明月”的诗句落下,我们不仅看见一户人家的中秋往事,更触摸到华夏人血脉里共通的亲情珍视与文明传承。
乡村幽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