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曾经】石匠王(微小说)
石匠王,名字叫王石,因为手艺在凤凰山一带首屈一指,人们就把他的姓放在后面,成了石匠的“王者”了。
石匠王的手艺是祖传的。据说他的祖爷爷修过颐和园,不知因为雕坏了一块上好的汉白玉,还是雕了一个犯忌讳的图案,恐怕被治罪,隐姓埋名逃到我们这里。传到石匠王这一代,有些手艺用不上就失传了,有的也变得粗糙了。但毕竟有传承,王石的手艺在石匠中还是称王的。
单看石匠王的长相,不像个石匠。他比我大十岁左右,我十几岁的时候仔细端详过。他面目清秀白皙,干活时总戴一顶鸭舌帽,一副宽边风镜,穿着帆布工作服,劳保手套紧紧护着他修长的手指。这些行头虽然旧,但一直洗得干净平整,据说是他一个油田的亲戚给的。我有一次问他,你看别的石匠的手指又短又粗,布满老茧,你简直就像个教书先生。他戏谑说,咱老祖宗就不是一般的石匠,这双手是用来搞雕刻的。话语中带着一份得意,一份失意。
石匠王的手艺也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他能把简单的粗活做得漂亮。就说凿石砌墙这事吧,一般的石匠捡起一块石头就凿,砰砰啪啪一顿乱敲乱凿,有时一块很好的石头也给弄碎了。石匠王则不然,他拿起一块石头,先琢磨一番,不管方的,圆的,还是三角的,到了他手里都被敲打成有用的石材。而且石材表面也均匀地凿上好看的斑点,有的凿刻上好看的图案。石匠王说,在我眼里没有废料,总有它合适的位置。他砌墙也很有特点,根据墙的长度、位置,先选一堆各式各样的石材,放在工作的地方,然后,就精心砌垒起来,抹的灰线均匀,墙缝错落有致,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不比不知道,你看那些蹩脚的石匠砌出来的墙,灰线粗细不一,歪歪扭扭,高洼不平,技艺高低已见高下。
石匠王不知跟谁学的,还会看图纸,略懂建筑力学。有一次,村里从东河引一条人工河,要在河上架一座石拱桥。石匠王看了桥的设计图纸,对技术员说,这座桥堪比赵州桥啊!跨度50米,宽20米,一个拱,看似简约,不知你们算过这个桥的承重力没有?技术员对他提的专业性问题,很是惊讶,问有何高见?石匠王分析说,我们这座桥和赵州桥相似,但我们这里的地质是淤泥,石材是青石,材质密度大,一个拱承重压力太大了。不妨在中间加一个桥墩,再参照赵州桥加四个小石拱,既可减轻桥身重量,又能缓解水大时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再者,桥面的石材,不采取平面放置,可采取椭圆放置,铺上混凝土,也可减轻桥自身重量。这些建议,被设计师充分采纳。都过去四十年了,虽经历几次洪水,这座拱桥仍完好无损。
王石真正称“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他的雕刻技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就地取材,建了一个石雕厂。从市职业学校招聘了十几个学生,专门做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雕刻工艺品。
由于工艺设计创意新,技法精湛,产品销路很好。有的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随着资本的积累,这几年石匠王又玩起了玉雕,好多雕件都进了玉器行。石匠王的厂大门影壁墙前,有一座雕刻的大船。玉料并不十分好,是缅甸玉山料,这玉的质地,石性重,纹络多,颜色蓝白相间。石匠王雕这艘玉船,用了一年时间,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的刀法变幻使用,繁简交错,仿佛一艘真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个日本客商要花一百万人民币买这艘玉船。石匠王不卖,说这是他的镇厂之宝,寓意他的事业一帆风顺,蓬勃发展。
前年回家探亲,见到了石匠王,说起那些陈年旧事,感叹时光飞逝。我跟他握手时,又仔细端详那双手,笑着对他说,你这双手真不是石匠的手,应该是玉雕大师的手啊!石匠王笑了,看出来这次笑,没有失意,只有欣慰和得意。临行前,石匠王送了我一个雕有梅兰竹菊的玉笔筒。他的用意我明白,做人要做君子啊!
回来之后,玉笔筒一直放在我书房的书桌上,每当看到笔筒就想起了石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