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走过的教书岁月(散文)
九几年江西师大毕业,我分配到吉安一中教书,那时候师范大学生,倘若没有特殊的社会关系或人脉,无一例外都是分配到学校当老师,专业十分对口。
世界很魔幻,在如今无数人想拥有一个教师编制的时代,当年却是出奇的冷落,大学毕业生并没多少人愿意做老师,包括我,也不过是迫于无奈。因为那时企业的待遇远远高于教师行业,我们市里的赣新彩电、制药厂、有限电厂、线材厂这些大型企业,在当时都是所有人眼里的香饽饽,能分配到这些企业工作绝对会让人羡慕不已。我就有一个高中同学技校毕业,不知道怎么就进了赣新彩电,听说他光年终奖就有一千多,可我那时候每个月工资才一百六十多,真是让人眼红得要死。
不要说我被金钱引路,在那样的时代,多一分钱,生活就多了一条缝隙,我们可以去憧憬。
当然,话又要说回来,虽然老师这个不起眼的职业在当时并不那么热门,但确实一点都不显得卑贱,尤其在我今天回想起来,反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教的并不是主科,但家长无论在哪个老师面前,都会表现得异常尊重,反而是他们显得很卑微,他们那种跟老师说话的语气、表情,足以让我们觉得有一种“高贵”的地位。
这,是不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无论孩子们的前途怎样,无论家长对老师背后有多少微词和说辞,但大家在共同的目标上,总能和谐相处,一起努力,尽管家长也知道,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恭维,根本不能改变什么,但这种文化姿态,还是没有丢掉。
时日,有些家庭条件较好或者跟某个任课老师关系较好的家长,也会时不时请老师吃个饭,并要叫齐所有学科的老师参加。因此,每逢有家长请吃饭,班主任就会一个个传达到每门学科的老师,偶有来不了的,班主任也会在饭桌上说明,以使家长不至于感到忽视某个老师。饭后,家长往往还会再给每个老师分发一包香烟,一般是比较有档次的那种阿诗玛或者红塔山之类,不管男老师女老师抽烟的不抽烟的,都有。家长和班主任这种做人做事平整和到位的往事,直到今天都在我的记忆里难以磨灭。
我至今无法说出这样的聚餐排场,到底对不对,但反映了一个问题——彼此都认为,这是对孩子重视的一种仪式感。
当时我们班有个学生,吵着要跟我练体育,我便带了他。他们家在学校附近的桥头开大排档,父母都比较忙,我住在学校的时候,他晚上就到我房间里来做作业,我偶尔也辅导一下他。那段时间他父母对我极尽感谢,就是由衷的那种,时不时叫我去大排档吃饭,我总不好意思常去,有时就到学校来拉着去,某个时刻还恭恭敬敬硬塞个红包给我,这在今天看来我真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
这样的红包,同样烫手。我至今都觉得,这种“红”,非正色。
时代终于给理想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现在很多人羡慕老师这个职业了,甚至挤破头要考教师编制,这一方面是因为稳定,另外一方面待遇也不可同日而语,人嘛,都是趋利避害,这是完全可以让人理解的。当然,也有年轻人起了嫉妒愤懑之心,固执地认为老师待遇太好,又轻松,心里上便有极不平衡的看法,而他们却没有看到当初我们老师如何走过的贫穷和平凡,因为拮据,在我们那里老师常常被社会上的人冠以“刮皮师佬”的“称号”,因为某些不能苟同于别人言行的话,别人张口就会来一句“亏你还是老师”。这种极其尴尬无力的场面曾经司空见惯。
后面由于生活的压力,我在1996年离开了吉安一中,辗转过多个学校,待遇和薪资也逐年提高,直到2003年考调落定深圳。而在后来那么多年的光阴里,尽管待遇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却很少感受到记忆里的那种身为人师的某些温馨。当然,在我的心里,生活还是最重要的,如果说要我回到当初,我肯定不愿意。
当老师,总让人五味杂陈。回不去的时光,我倒是常常试着回去,并非我的功利心很重,只要养家糊口够了,我不会不满足。教育,是一种需要多种关系支撑的行业,不管怎样,教师这个行业,需要尊重和支持,给点阳光就灿烂,可能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