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高辈分的太原头脑(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高辈分的太原头脑(散文)


作者:秦力 秀才,2265.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发表时间:2025-10-08 18:19:26

高辈分的太原头脑
  
   秦力
  
   随着父亲离世,我成了南关秦氏最高辈分。近年来,五服之内的二十三位哥哥也已折损大半。几位年老的侄子也去世了。家族中,侄子有了侄子,孙子也有了孙子。于是,我越来越怕回到故乡,害怕碰见隔了几辈的秦氏后人。可是去年冬天山西太原的一段见闻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从此以后,我要常回家乡,和年轻的侄侄孙孙们把酒话桑麻呢!
   我初到太原,起个大早,感觉清新爽利。走入背街小巷,听到一种特别的吃食——头脑。单听这名儿,我心头一惊,这是什么凶险物事,莫不是传说中的活吃猴脑,我有心退避三舍,却经不起好奇心驱使,决心效法神农尝百草,见识见识这个怪名字的吃食。等到端到面前,却是乳白色冒着热气的一碗糊汤,一碟腌韭菜,两个帽盒子。当地人教我先吃一口韭菜开胃,再舀一勺头脑——入口绵软,酒香醇厚,羊肉早已化在汤里,只留满口余香。那帽盒子要掰碎了泡在汤里,吸饱了汁水,外软内韧。吃着吃着,我额头渗出细汗,五脏六腑都舒坦起来。
   走进大街大门面,饭馆门前悬着的纸灯笼在风里轻晃,像是傅山先生笔下未干的墨迹,映着“清和元”三字。这盏灯笼三百多年未灭,照着多少太原人天不亮就裹着寒气来赶头脑,也照着这道药膳里沉淀的孝道、气节与人间烟火。
   “清和元”三字,藏着傅山的机锋。他恨元朝的残暴,也恨清朝的奴役,便把饭馆名起得直白:吃清朝的头脑,吃元朝的头脑。这名字像把小刀,扎在异族统治者的软肋上。可太原人喝着喝着,倒把仇恨喝成了调侃——如今的老饕们会说:“这碗汤里,元朝的羊肉补气,清朝的黄酒暖身,咱们都给它消化了!”
   这头脑来历不凡,据传是明末清初傅山先生的手笔。傅山何许人也?医道圣手,文坛奇才,一身硬骨不事清廷,偏在庖厨间藏了济世心。寒夜,傅山守着病榻上的老母亲,将羊肉、黄芪、莲藕、山药细细切碎。他本是名震三晋的文人,此刻却像个寻常儿子般,把医书里的“八珍汤”熬成温热的羹。老母喝罢,枯槁的手竟渐渐有了暖意。后来傅山把这方子给了清真馆子,取名“清和元”,暗含“清清白白做人,元元本本做事”的意思。那招牌上还写着“头脑杂割”,原是割取羊身上的精华,却也像在割舍人世间的杂念。而傅山悬壶济世的故事,倒成了药香里最温润的注脚。百姓怜其孝心,又避讳“反清复明”的锋芒,便依着稠白汤里浮着块块羊肉的形貌,戏称“头脑”。你看,文人风骨与市井智慧,竟在一碗糊汤里煮得水乳交融。
   那天,我看见穿貂皮大衣的老板,蹲在马路牙子上就着腌韭菜喝头脑;也见过穿校服的学生,把帽盒掰碎了泡在汤里,说要补补脑子。这碗汤里,孝道早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教条,而是热气腾腾的生活,就像傅山当年熬的,不是药,是儿子的心。
   太原人吃头脑,规矩也多。一碟腌韭菜作引,黄酒徐徐浇入汤中,如墨润水洇开丹青。老饕们先抿一口酒香,再舀一勺糊汤,配着帽盒(空心烧饼)掰块蘸食。席间无人喧哗,只闻碗勺轻碰,俨然一场晨间雅集。有后生嫌其寡淡,偷摸撒一把椒盐,邻桌老者便摇头:“后生家,傅先生方子三百余年,要的是温润中和,你这般莽撞,岂不坏了君臣佐使的章法?”
   还听说这碗头脑必须寅时到卯时喝,说是借天地阳气;必须配腌韭菜,说是引经据典;连喝汤的姿势都有说法——要端着碗转圈喝,说这样气血通顺。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不讲究的时刻:少年把汤泼在袖口上,老板笑着递纸巾;外地游客嫌味重,邻桌大爷立刻递过一瓣蒜:“配上这个,香!”哈哈,我笑弯了腰。
   如今的太原街头,头脑的变种越来越多:有加枸杞的养生版,有减糖的年轻版,甚至出现了头脑奶茶。可老太原们还是认清和元的味儿——那口熬了三百多年的老汤,藏着傅山的倔强,也藏着太原人的厚道。清和元那位老食客指着墙上的傅山画像对我说:“这老头儿要是活在今天,准得把头脑做成速食包,让全世界都尝尝咱们太原的孝道和气节。”
   太原人还爱说:“给老人买碗头脑,比烧香还灵验。”可见这头脑成了太原的活典故。晨练的老者披霜而来,呷一口汤便眯眼道:“我爷在时,阎锡山的兵痞砸过馆子,嫌汤里没油水!可傅先生的方子哪能改?黄芪补气,黄酒活血,羊肉暖肾,专治虚寒。”于是热汤白气氤氲了玻璃窗,窗外晋商老宅的飞檐挑着薄雪,倒似一碗汤里浮着的莲藕片。
   我常想,这碗汤的配方何尝不是一种隐喻?羊肉性温,莲藕清润,黄芪补气,酒糟活血,八样食材各安其位,像极了中国人和而不同的智慧。傅山当年或许没想到,他用来反清的密码,如今成了太原人抵御寒冬的武器。
   为什么这般温和的滋补品,偏要叫头脑?许是提醒世人,养生先养心,吃饭也要吃个明白。就像傅山先生,在天地翻覆的年代,用一碗药膳守护着做人的根本。这头脑不单补身子,更补精神——教人清醒地活着,温润地坚持。走出店门,晨光正好。街边的槐树下,几个老人在下棋。他们大概吃了一辈子的头脑,看他们从容自在的样子,我忽然明白,所谓传统,不是供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这样活生生地暖着寻常百姓的清晨。就像这碗头脑,历经三百余年,依然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默默地给古城里的人,添着精神,温着脾胃。
   梁实秋先生曾调侃:“馋非罪过,倒是胃口好的明证。”太原人这碗头脑,馋里藏着更多滋味:乱世文人的孝心化作市井烟火,药膳的苦辛被岁月熬成甘醇,连外乡人的惊诧也成了佐味的笑谈。寒来暑往,大锅前换过多少食客?唯这碗稠汤不慌不忙,暖着太原城的脾胃,也暖着人对故土的那点“痴心妄想”——任你西洋快餐汹汹如潮,我自守着慢火熬煮的慈悲。
   这碗高辈分的太原头脑,喝的是药,品的是情,嚼的是历史。它不像北京豆汁儿那样炸裂,也不似广州老火靓汤那样精致,它就像太原这座城——表面朴拙,内里滚烫,喝着喝着,就喝出了人生的滋味。我这高辈分的秦氏族人,也该常回家乡,用这碗头脑的热情和孝悌,内敛和垂世,感恩和奋发,耳濡目染那些年轻的后辈啊!给他们长些见识,添些精神。
  
   2025.10.8日于大秦帝都好古堂

共 23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 “太原头脑” 为线索,将美食、历史、文化与个人感悟巧妙融合,读来醇厚动人。作者从初闻 “头脑” 之名的惊诧入手,再到亲尝时的味觉体验,继而深挖背后傅山制汤尽孝、暗含气节的典故,层层递进间,让一碗寻常药膳有了厚重的历史温度。文中对 “清和元” 纸灯笼、食客百态的描写鲜活生动,穿貂皮老板蹲坐喝汤、学生泡帽盒的细节,尽显市井烟火气;而老饕恪守古法、老者讲述阎锡山时期馆子往事的片段,又让传统与记忆在汤香中流转。作者更借头脑的食材配伍喻指中国人和而不同的智慧,将傅山的文人风骨、太原人的厚道、孝道文化融入其中,赋予这道美食超越味觉的精神内涵。结尾处,作者由头脑的 “高辈分” 联想到自身家族辈分,将对传统的珍视与对后辈的期许自然勾连,使文章既有文化深度,又含个人温情。全文语言质朴却饱含韵味,如慢火熬煮的头脑般,越品越见醇厚,是一篇将美食写活、写透的佳作。【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10-08 18:19:57
  这篇散文以 “太原头脑” 为引,串联味觉体验、历史典故与人生感悟。从初闻其名的惊诧到细品的舒坦,再到深挖傅山尽孝藏节的往事,让一碗药膳满是故事。食客百态、老饕守古法的细节鲜活,更借食材喻处世智慧,结尾关联家族辈分,将传统温情与对后辈期许融于汤香,质朴中见醇厚。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秦力        2025-10-09 08:41:46
  贺西峰评论:一碗“高辈分头脑”里的文化长卷——评某散文中美食书写的三重维度
  
   在美食散文创作同质化的当下,这篇以“太原头脑”为核心的作品,跳出了“味觉描写+地域猎奇”的套路,以一道药膳为支点,撬动了历史记忆、市井生态与精神哲思的多重叙事,让“吃”的书写成为解码文化的密钥。
  
   文章最鲜明的特色,是将美食从“果腹之物”升华为“历史容器”。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汤品的醇鲜,而是以傅山“制汤尽孝”的典故为骨,将文人风骨与孝道文化注入其中——当“头脑”的配方与明末清初的气节相连,这碗汤便不再是简单的早餐,而是承载着地域精神的“活化石”。更巧妙的是,历史叙事并未陷入考据的枯燥:阎锡山时期馆子的往事、老饕对古法的恪守,让遥远的典故落地为可感的记忆碎片,使“文化厚重”不再是抽象的标签,而是能在汤香中触摸到的温度。
  
   而市井烟火气的细腻捕捉,让文章有了“人间烟火”的质感。穿貂皮的老板不顾体面蹲坐喝汤,学生用“帽盒”泡汤的青涩,这些带着生活褶皱的细节,恰似“清和元”纸灯笼的暖光,照亮了美食背后的众生相。作者没有刻意渲染地域特色,却通过食客的姿态、吃的习惯,将太原人的厚道与随性藏进字里行间——美食在这里成为了观察市井的窗口,每一个吃的场景都带着鲜活的人间气息。
  
   最动人的,是作者将个人感悟与文化思考自然勾连的书写智慧。从“头脑”的“高辈分”联想到家族辈分的传承,从食材配伍的“和而不同”悟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这种联想不是生硬的拔高,而是顺着味觉体验与历史追溯自然生长的思绪。当个人对传统的珍视与对后辈的期许,与傅山的风骨、太原的市井气交织在一起,文章便超越了对一道美食的书写,成为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温柔叩问:那些藏在食物里的记忆与精神,如何在代际间流转,又如何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说到底,这篇散文的成功,在于它写透了“美食”的本质——它从来不止是舌尖的滋味,更是历史的注脚、生活的切片,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最温暖的联结。正如慢火熬煮的“头脑”越品越醇,这篇文字也以质朴的笔触,让读者在味觉想象中,读懂了一道菜里的中国。
千古一文人, 苍茫天地间。 赳赳老秦到, 五洲四海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