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逝去的中秋夜(散文)
小时候总是盼望逢年过节,除了有好吃,还有好玩。
平日里难得吃到的鸡鸭鱼肉,到了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有,哪怕是倾其所有,大人们也会在这个时日咬紧牙关,不失体面。农村人平时省吃俭用,还不就是为了成就这几个节日,日积月累,一日一节倾其所有。所以,过节其实多半是小孩的狂欢,至于父母,他们乐不乐意,今天做了长辈的心里应该会有答案。
当然,那种属于小孩子快乐的习俗,比如说中秋节烧塔,在这日子里小孩如何折腾,大人们自然默许,就像这天夜幕降临时刻,父母摆上水果月饼点上蜡烛在月亮下面仰望一样,要说有多大意义,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是遵照习俗而已。
形成的传统,要比传统本身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是坚持和赓续。
“八月烧塔,越烧越发”。这个带有浓重乡味谐音的口头禅,多少年来都挂在农村人的嘴上。时至今日,我们那里大部分农村依然会用烧塔来寄予心中的希望,而相比于过去更多了烟花的衬托,礼炮的声响。
我小的时候,中秋节一到,村里的孩子王就会一声令下,命令就是一声特别的口哨,一帮孩子挑着芫箕往山上去,捡瓦片,搬砖头,一担一担挑回村里草坪,然后七手八脚地垒起塔来。待到心满意足地吃完丰盛的晚餐,又会自发地聚集起来,到各家各户去讨要柴火,一句吉利的“八月烧塔,越烧越发”的句子,特别有号召力,就像经书的一句“阿弥陀佛”,平时再吝啬的长辈此时都会自觉地上阁楼去丢下几把禾秆或者树枝,毫无怨言,这叫添一把火,烧亮时光。夜幕降临之际,草坪上早已堆满了柴草,村里人也已围拢,孩子王便在塔里点起熊熊大火,调皮的我们接着就会乐此不疲地往塔里丢柴草,一边欢呼一边叫喊,瓦片在火中烧得越来越红,有人不舍这火红的光景,拎来泥浆水浇在瓦片上,让瓦片粘住更结实,说是明天晚上还要烧,实际上第二天一觉醒来,昨日还火红的塔就在无聊的嬉笑声中被我们这帮小孩用脚踹、用石头砸倒了,自然也没人再去提烧塔的事,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只有静待来年。
很多仪式,我们参悟不透其中的道理,只要有一个形式就可以,形式重于内容了,形式就是欢乐,内容也是。
在柴火烧尽,热情褪去,人也精疲力尽之时,月圆中秋算是落下帷幕,大家便各自消散回去品尝父母在月亮之下收回的月饼。
我走出村落以后,二十多年,就再也没有在老家过过中秋节,每到中秋节日,只能在朋友或者同学群里看到他们在老家发出来的视频。相比过去,不同之处在于村里再也不需要人去垒塔,而是早就用水泥浇筑起塔了,年复一年都可以用,而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有了钱,在烧塔之时,还会伴随着烟花礼炮的夜空,极为壮观,而我,也只能在观望里回味。
失去了曾经的中秋夜的景色,不能再有,唯有心愿——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