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忆】大碴粥,一碗饭香一碗浓浓的乡愁(散文)

精品 【云水·忆】大碴粥,一碗饭香一碗浓浓的乡愁(散文)


作者:春草葳蕤 探花,1496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4发表时间:2025-10-09 12:11:18

玉米有许多吃法,磨面做成玉米饼子或是窝窝头发糕,还可以做玉米面粥。其实咋吃,我都喜欢,但是,最喜欢吃的,还是把玉米磨成碴子,做粥来吃,也就是大碴粥。
   一想起大碴粥,那缕缕的玉米香,那黄灿灿,热乎乎,香喷喷的盛在白瓷碗里的一碗,虽然是如此家常,再平凡不过。但对我来说,别说吃了,看上一眼,心里都是暖洋洋的,喜悦的心情,好似枝头盛开的桃花,好似水中游动的鱼儿,愉悦的心情无法言表。
   小时候,我家住在连队里,吃粮都是吃供应,全部是细粮,也就是白面。因此,上顿馒头下顿面条,再就是烙饼,也都是白面的。小孩子,或许就是这样,总是觉得别人家的饭菜好吃,住在我家后面的杨奶奶,她家隔三差五就会吃顿粗粮,也就是玉米面或是大碴粥。最吸引我的就是大碴粥了,因为,我只要去奶奶家,奶奶就去大铁锅里,掀开铁锅的盖子,那盖子是木头的,两个半圆挨在一起,烟熏火燎的,都早已黏上了岁月的痕迹,原来的木色成了黑褐色的,倒是更有了岁月的包浆似的,乌溜溜的被奶奶擦得油亮亮的。
   每次,奶奶一打开那锅盖,一缕缕香浓碴粥香,就直往我的胃腹里去了,玉米自带的香气,还有就是紫芸豆的香气,缠绵在一起,谁也不能抵御那样的粥香的。
   奶奶盛上一碗,端在我面前,匙子递给我,满脸都是笑意,说:黛玉呀,吃吧,可好吃了。
   因为,我自小身体瘦弱,总是生病,不仅自己的父母对我呵护有加,就是周围的邻居也都对我呵护着,关怀着。尤其是奶奶对我就更是细致入微,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留一份,但是,再好吃的美食,也不如奶奶的一碗大碴粥,这是我最喜欢吃的。
   奶奶家里孩子多,她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共五个孩子呢,还有五六个孙儿孙女,三四个外孙外孙女。其实,五个儿女,一个也不是她亲生的。她来到杨家,也就是我杨爷爷家时,就有了,而且,还不是一个母亲所生的,其中有两儿一女是杨爷爷前妻所生,还有一儿一女是后妻带来的,谁也没想到两房妻子,都是因为生病离去了,给杨爷爷留下前后五个儿女。
   杨爷爷当时还在连队里上班,他实在是顾不过来,那时最大的孩子也才十几岁了,小的才几岁大,面对着不大不小的八个孩子,谁见了谁都打怵的。可是,杨奶奶她是从山里来的,是当地的人,从小就在村子里长大的,当时,就在母亲工厂里干临时工。
   一次闲聊,母亲说起连队里的杨爷爷,一家子苦呢,杨爷爷又当爹又当娘的,更是不容易。当时的杨奶奶从大山里的村子里来,因为一场失败的婚姻,抑郁着呢,对婚姻已经很是失望,不再打算嫁人了,想一个人生活多好,不被婚姻困住,也不再去受男人的气婆婆的气了。
   杨奶奶结婚不到三年,丈夫总是说打就打,婆婆更是不给她好脸子看的,原因就是杨奶奶生了个女孩子,而且孩子生下来就不会说话,是个哑巴。
   无论孩子再怎么有缺陷,母亲也是一样疼爱一样喜欢的。可是,婆婆不喜欢,丈夫也不待见。
   一次发高烧,杨奶奶急着要把孩子送医院治疗。可是,婆婆和丈夫都拿着不当回事,说吃几天药就好了,感冒不过是小病一桩的事儿,用不着大惊小怪的,送什么医院?杨奶奶因为在家不当家的,手里也没有钱,只好忍了,就拿些药给孩子吃,但是,一连吃了几天,都不管用,才借了钱,把孩子送进医院,没想到,已经晚了。
   失去了孩子之后,杨奶奶对自己的婚姻很是失望,也就不再忍受这样的婚姻了,她离了婚,来到了县城开始了打工生涯,寻求新的生活。杨奶奶与母亲熟了,只要放假休息,就经常来我家玩,也就从邻居那里知道了杨爷爷的事情。连队里的媒婆喜婶子也是热心人儿,就主动来给杨奶奶做媒。杨奶奶早就听过母亲说过杨爷爷家的事儿的。但是,来到了杨爷爷家里,还是被惊讶到了。看到八个不大不小的孩子,杨奶奶不仅没有嫌弃,也没被吓退,更没有离去,而是更加想留下来,照顾着些没娘的孩子。
   奶奶勤恳,不仅每天给孩子们做饭,还从头到脚的做,帽子鞋子裤子衣服,更是喜欢去开小开荒,喜欢种地。杨奶奶看到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荒山,到处都是荒林,喜欢的了不得,说:这些山地呀草地,荒着可是可惜了呢,开垦出来,种上几年就成了好耕地了。
   杨奶奶与杨爷爷婚后,就辞去县城里的临时工,安心在家,给孩子们做饭洗衣照顾在家的小孩子,还有上学的大孩子。那时候,还没有我呢,这些事儿,都是听母亲和邻居们说的。
   等母亲有了我时,杨奶奶家的孩子都长大了,也都干工作了。奶奶年纪见大,可是依旧喜欢劳作,种地没有停止过,又开始看那些小孙子小外甥的,再就是养鸡养鸭的,天天劳作,从不嫌累。
   我也是杨奶奶帮着看大的,直到我去了幼儿园,后来就在连队的小学里上学。我呀,可是最喜欢吃奶奶的大碴粥了。
   每次,只要去杨奶奶家,我就坐在小饭桌子前,奶奶的一碗大碴粥,把我给喝得香美又舒坦。夏季里,奶奶就将大碴粥放在凉水里拔凉,边给我扇着蒲扇,边说:快喝吧,喝了长成大姑娘,漂漂亮亮的,将来呀,嫁给一个好人家里做媳妇,过幸福日子嘞。
   那时的自己,年纪小,才不去管长大了的事儿,嫁人,好似很遥远的事儿呢。听了也只是笑笑,不在意的。但是,奶奶的大碴粥,这是我最喜欢吃的。我从来不客气的,坐在小饭桌前,就着奶奶腌的小萝卜小茄子的小咸菜,大口吃着喝着,又凉又糯的碴粥,喝在口里,那叫一个爽。冬季里,屋子外面飘着雪花,冰天雪地的,我坐在奶奶热热的炕头上的小饭桌前,奶奶就给我一碗热热的滚烫的大碴粥,再给我剥开一只咸鸭蛋就着,我捧着瓷碗,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太好吃了。
   一碗饭吃完,喝得干干净净,喝得我是满头大汗,浑身那叫一个暖。
   后来,母亲看着奶奶去山里开荒,也眼热起来。就利用早晚小班的空余时间,或是假日,扛起镢头,也上山里开了几块地。不用说,当然也是种上玉米,打算磨成大碴粥给我喝。
   这一种才知道,磨成大碴粥的玉米,还是要选择好品种的,那就是“火玉米”,也叫它“牛尾巴黄”。原来,它的棒状似黄牛的尾巴,精巧的样子,招人喜爱的。它的棒不大,白瓤,玉米粒很小,近乎圆状。缺点就是产量不会高,因此现在早已被淘汰了。但是,这种玉米磨出来的玉米碴,煮粥,最香醇了,能香出几十地去。
   一般的,收了玉米,晒晒干之后,最好就是用石碾子碾成大碴子。当然,玉米在上碾子之前,还要将干透的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粒,去浸在水里泡泡,看着喝得饱饱的玉米粒子,心里才安心下来。因为,这样碾出来玉米不至于太粉碎,只是几半儿,碎碴子,熬粥喝,才最是好的。
   说出来,别不信,唯有“牛尾巴黄”玉米煮出来的大碴粥,粘稠又醇香,别具风味的。其余品种的玉米碴子,熬出来的粥都没有这样的好味道,也不粘稠,更不好喝,清水寡淡的,没滋没味的。只要喝了这种火玉米碾出来的玉米碴粥,别的粥,你就再也不想喝了。
   还记得,母亲开出荒来,播种上了奶奶选出来的“牛尾巴黄”种子,当年就有了收获。母亲将收获的玉米全都磨成碴子,每天早晚给我们一家人煮碴粥喝。可是,也不知咋回事,总是觉得母亲做得碴粥欠点火候似的,不是那么粘稠好喝。于是,母亲就去请教杨奶奶。这样奶奶不说不知道,一说才知道,煮一碗好喝又香又浓的碴粥,并非那么容易的,还是大有学问的。
   奶奶说,做碴粥最是急不得的,要一遍遍地煮一遍遍熬的。最少烧三遍锅的,没有一定的时间熬不熟也不好喝的。而且,要用铁锅,加上木柴来烧火。第一遍火,要大火,是要一口气地将锅里大碴子煮开,此时,揭开锅盖一看,一粒粒金色的大碴子,好似顽皮的小精灵,一个个裂开小嘴儿。之后,开锅大约半个小时,眼见着锅底下的余火灭了,此时,木柈子再填进灶下,要烧一次二遍锅,这次开锅后,再焐一会,黄灿灿的玉米已经熟烂了,如果感觉还是火轻,还要烧一次三遍锅的,如此反复再三,好了,一锅香浓美味的大碴粥大功告成了。那是粘乎乎,软绵绵,香喷喷,甜丝丝的,在整个村子里飘香,那还不算,飘出村去,飘到很远很远。
   每次,一家人围在一起喝大碴粥时,父亲都会说起有关大碴粥的传说来:相传,康熙皇帝一次带着侍从到滦平的长山峪一带打猎,一天也没有什么收获,眼见着天气向晚,也只好策马往回赶了。然而,就在此时,就要往回赶路的康熙皇帝,眼前就是一闪,一只梅花鹿奔跑着从眼前奔跑而过。毫不犹豫,康熙皇帝,急忙张弓搭箭,快马加鞭,紧追不舍。
   此时,天色忽然就暗下来了,侍从也不知哪儿去了。因为追鹿追的缘故,再说天已经很晚,到了晚饭时候了,康熙累得气喘吁吁,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马往回走。走呀走,突然见前面有灯光在闪现,原来是,一户农庄,透过破旧纸窗的缝隙,看见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康熙早已饿得不行啦,见到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焦黄的玉米饼子,还有盛在碗里冒着香甜热气的大碴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和一大盘凉菜。毫不犹豫,康熙就走进屋子里,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银两。
   山里人好客,一听路过的,饿了,一副疲惫与饥饿的神情,毫不迟疑,就赶紧让坐,添双筷子,吃饭吧。
   或许是饥饿的缘故吧,康熙喝着大碴粥,再吃着山里人家的饭菜,真是好吃极了,比皇宫里御膳房的饭菜不知好吃多少倍呢。
   康熙还以为是哪一位巧媳妇做的饭菜呢,询问了才知道是山里人家没有女孩,只有三个儿子,这好吃的饭菜,是他们的三儿子做的。康熙看见三儿长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欢。正在此时,侍从一路寻来,看到了皇帝的御马在门外拴着,找了进来。这家人这才知道来客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笑着说:“看到你们一家快快乐乐享太平,朕很高兴!”他吩咐赏银百两,才乘马而归。
   过了些日子,康熙又想起了香甜味美的大碴粥来,于是,派人找来山里人家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大碴粥。从此,大碴粥也就是玉米粥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我听着传说,口里吃着大碴粥,心里这才找到了依据,难怪大碴粥这么好吃呢,原来,御膳房里早有这美味呢,吃着就与众不同,还真是不同呀。
   我感叹着,同时,也在心里暗自感叹,住在乡村里,乡里乡亲们之间,那种暖暖的感觉,恰如这一碗大碴粥呢,香浓而滚烫,化也化不开的浓浓乡情。
  

共 40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大碴粥”的精彩散文。作者最偏爱大碴粥的口感与香味,一想起大碴粥,便回想起童年时连队邻居杨奶奶,杨奶奶做的大碴粥,让作者难忘永生难忘。杨奶奶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却毅然嫁给带着八个非亲生孩子的杨爷爷,悉心照顾全家,从不嫌累。作者也是杨奶奶看着长大的,她最喜欢喝杨奶奶熬的大碴粥,香甜美味,很是爽口。母亲受杨奶奶的影响,开荒种“牛尾巴黄”的玉米,玉米熬出来的大碴粥,粘稠又醇香,别具风味。母亲熬的大碴粥,没有杨奶奶熬的粘稠好喝,熬大碴粥讲究的是诀窍,要用铁锅木柴分三遍熬煮,那样熬出来的大碴粥才美味。大碴粥的传说也令人着迷,康熙皇帝因饥饿品尝农家大碴粥并将其纳入御膳。文中表达出作者对杨奶奶善良无私、勤劳坚韧品质的感激敬佩,也蕴含着对童年温馨时光、淳朴邻里乡情的怀念。情感真挚细腻,语言清新流畅,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息。感谢葳蕤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精彩继续!【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09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10-09 12:14:53
  文章采用“以物载情”的方式,将对养奶奶的感激、对童年的怀念、对乡情的眷恋,都融入“大碴粥”这一载体中,情感真挚细腻,描写生动,引人入胜。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10-09 12:18:28
  文章语言质朴如粥香,没有华丽的语言,却自带烟火气与画面感,“铁锅木柴分三遍熬煮”“香甜的大碴粥”等语句,读来仿佛能嗅到粥香、看见灶火,让读者瞬间代入童年农家场景,亲切感人。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乡笛        2025-10-09 16:06:05
  一篇有关美食的散文,让人很想吃上一口,以饱口福。文章有始有终,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引人入胜。好文章,拜读了。
4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5-10-09 22:30:09
   感谢梦在何处老师辛苦编审。葳蕤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佳节快乐!
春草葳蕤
5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5-10-09 22:30:44
  感谢乡笛老师留评,葳蕤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节日快乐!
春草葳蕤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10-10 07:01:52
  本文以"大碴粥"为情感载体,通过童年吃粥的回忆,展现了特殊年代里邻里互助的温情。杨奶奶用一碗碗粗粮粥抚育非亲生子女和"我"的善举,既体现了劳动人民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歌颂了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玉米粥的香气成为苦难岁月中的人性光辉象征,传递出"平凡食物承载厚重情感"的主题。文章立意新颖,情真意浓,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富有感染力。佳作,拜读学习。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10-10 07:05:48
  文章采用双线叙事‌结构,明线写粥香记忆,暗线写杨奶奶人生经历,使平凡食物与人物命运相互映衬。恭喜春草葳蕤老师美文收获一枚鲜亮的红豆!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祝老师秋安笔丰,开心每一天。
淡淡的云彩
8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5-10-10 08:56:55
  感谢云彩老师精彩留评,葳蕤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工作顺利!
春草葳蕤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