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大队来了地方戏(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大队来了地方戏(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7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1发表时间:2025-10-09 14:48:20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生产队时代,一天下午干活的时候,听说大队今晚上唱戏,还说是县里来的剧团。这时候是立冬时节,大地里的活基本完成了,队里已经开始执行吃两顿饭的作息时间。日头刚贴地面,队长就宣布收工了,这比每天至少得提前半个小时。
   回到家里,挑水关仓抱柴火,喂猪圈鸡烧炕洞。正忙呢,我的两个同龄伙伴找我来了。说实在的,我并不怎么喜欢看地方戏,凑这类热闹的时候很少,他俩也知道。
   “走吧,去吧。在家干啥,溜达溜达。”
   “再穿一件衣裳,夜里冷。”我娘见我同意去了,嘱咐我。她看见人家都披着大衣,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心里未免觉得寒酸。
   小学校的院子里搭着一个台子。台前上方一条铁丝上吊着两个正在燃烧的棉花球,把院子照得通亮。人来了很多,闹哄哄一片。
   烧棉花球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发明,在这以前,是点煤油罩子灯,嫌它不亮,才改用这个办法。棉花球点一会儿就把盛着煤油的盆子端上去浸一下,使它保持亮度。
   看到那两个火球,我顿时想起了批斗父亲的会场。心情骤变,我想回走。伙伴劝我:“既然来了,咋也不能一个节目不看就走哇。”
   也有道理。好吧,看一会儿。
   宣布开演了,大队领导讲话,剧团领导讲话,然后才是演出节目。人群也渐渐静了下来。通过领导的讲话,我才知道:来演出的是梨树县文工团。
   “第一个节目:笛子独奏:扬鞭跃马送粮忙。”
   一个小伙子手持横笛走到台前,向观众鞠了一躬。一阵静场之后,在他身后的十多位各操乐器的人在一人的手势指挥下,突然一起演奏了起来。前奏之后,笛声缓缓而起,就像从遥远的天边飘来。
   那笛声时而婉转,时而嘹亮,与伴奏乐曲交相映衬,各显高低,配合得十分和谐。没有一丝喧宾夺主和不协调的音调出现。认真,严肃,品位高调。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那笛声就像清风白云飘在高天,那伴奏就像旷野草浪,起伏盖地,组成一幅完美的风景图画。
   一曲终了,打消了我看看就走的想法。多少年了,除了上中学时在榆树台镇剧院里的那么几次,我再也没看过这么正规的演出。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看的一次地方戏,两个拉胡琴的在台上吱吱嘎嘎不断地调弦。在伴奏的过程中,还要弄出点“花样”来,以博一笑。他们大概不懂得,或许以为台下的观众也都不懂得:在台上演奏,是既不能乱整声也不能错整声的。
   当时的老百姓还没有鼓掌的习惯,演员们也不像现在的星哥星姐们这么能邀彩。但是我为台上的演奏者拍了巴掌。只可惜,我那几下响声显得太冷清了点。
   台下的观众也确实口味不一,各有高见。站在我身旁的一位老哥就说:不是说笛子独奏嘛,怎么还有那么些家什也跟着拉呢?
   那天晚上,尽管给我冻得瑟瑟发抖,我还是破天荒地看到散场。有歌曲,表演唱,男女声二重唱,快板,等等。最后的压轴戏是一出二人转《红管家》。那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见到董孝芳,他是我们梨树县当时最为走红的二人转名角大腕。赵本山本人曾坦言,他最初就是骑着破车子撵着董孝芳的场子偷偷学艺的。看人家那表演风格,那唱腔音调,绝不是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些唱蹦蹦的所能相比的。使我这个对二人转绝对外行也不太感兴趣的人心悦诚服了:这大师的称号真不是谁都能白捡来的。
   这是我年轻时绝少的一次看戏,虽然没有鲁迅看社戏的故事那么有趣,但也给我留下了至今没忘的印象。
  

共 13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生产队时代大队迎来县里剧团演出”为核心事件,穿插“吃两顿饭的作息”“批斗父亲的会场记忆”“没有鼓掌习惯的村民” 等时代细节,既勾勒出特定时期的乡村生活样貌,也通过 这是我年轻时绝少的一次看戏”“至今没忘的印象”等表述,将“看戏”这一事件升华为个人成长中的珍贵记忆,暗含对过往岁月的淡淡追忆与对稀缺文化体验的珍视。全文以“我”的视角展开,从“听说唱戏”的期待、“想起批斗会场”的心情骤变,到 为独奏鼓掌” 的触动、“看完散场”的难忘,所有感受与观察均源于“我”的个人体验 —— 如 我并不怎么喜欢看地方戏”“给我冻得瑟瑟发抖,我还是破天荒地看到散场”,这种私人化视角让叙事脱离“客观说教”,更像亲友间的回忆絮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让时代细节与情感更具真实度。好文赏阅,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10-09 14:49:20
  文章语言摒弃华丽辞藻,多为日常化表达,如“日头刚贴地面”“挑水关仓抱柴火,喂猪圈鸡烧炕洞”“吱吱嘎嘎不断地调弦”,充满乡村生活的口语感,贴合“生产队时代村民”的叙述语境;同时善用简洁比喻(“笛声像清风白云”“伴奏像旷野草浪”),让抽象的声音与感受变得可看可感,既质朴又不失生动,精准传递出“回忆往事”的平实与温情。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10-09 16:08:17
  谢谢老师用稿!谢谢老师精彩点评!
2 楼        文友:老百        2025-10-10 08:32:09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